“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明的孕育地。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净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五项重点任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实施范围:8个城市14个控制单元36个汇水范围
这一方案的出台,源于现实的需求。黄河河南段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达3.62万平方公里,见证了河南在水环境保护上的不懈努力。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及出豫断面水质连续达到Ⅱ类。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我省在黄河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断面水质仍不稳定,2023年以来,黄河干流小浪底水库、花园口及刘庄等国控断面个别月份水质还不能稳定达到Ⅱ类。为有效应对现有情况,全面推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省筹划编制了该《方案》。
《方案》指出,此次我省“净水入黄河”实施范围为黄河风陵渡大桥国考断面至刘庄国考断面之间的干支流流域,涉及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和济源示范区。
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桥让白鹭安家、游客打卡。(图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为何如此划分?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张祝平分析,风陵渡大桥位于河南与山西、陕西交界处,是黄河进入河南的“门户”,可监测上游来水对河南段的影响;刘庄断面则位于河南境内下游区域,是评估河南省内黄河水质治理成效的关键节点。划定两者之间的区域,体现了从“入口”到“出口”的全流程治理逻辑。
《方案》定下目标,到2027年,我省黄河干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支流水质得到改善,入河总氮治理与管控持续加强,主要支流生态流量有效保障,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水环境风险安全可控,现代化水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到2030年,我省黄河干流水质保持Ⅱ类,支流水质持续稳定改善,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流域治理重点突出是《方案》亮点之一,在坚持系统治理基础上,将治理范围划分为14个控制单元、36个汇水范围,并从治理和保护的角度,将控制单元划分为优先控制单元、重点控制单元、一般控制单元,将汇水范围划分为维持保护型、改善提升型、风险防控型,制定针对性的工程方案。
污水治理:城镇乡村齐发力,让污水“无处遁形”
从城镇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河南将全方位深化水环境治理。
在张祝平看来,目前,城镇水环境治理主要面临污水管网老化、处理能力不足、雨污分流不彻底、协同机制有待建立等问题。对此他建议,构建“水环境大脑”平台,整合管网、污水处理厂、河道水质监测数据,利用AI算法预测溢流风险并自动调度应急处理设施。同时在人口密集区扩建污水处理厂,推广“分布式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模式实现全省全覆盖。
关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方案》提出到2027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新建不少于10座、改扩建10座,处理能力新增约30万吨/日、扩增约20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不少于350公里,完成雨污管网改造约300公里。
标准化中州水厂。(杨其格 摄)
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上,《方案》提出因地制宜采取纳入城镇管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工程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等污水处理模式,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统筹推进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着力解决农村黑臭水体问题。
工业污染一直是水环境治理的“硬骨头”。如何平衡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平衡的关键在于将环保从‘成本项’转化为‘价值项’”,张祝平说,需构建“激励约束并重、技术管理协同、多方利益共赢”的治理体系,避免“一刀切”关停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建议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治污边际成本,利用市场机制让环保投入产生经济收益,最终形成“环保达标为—成本下降—竞争力提升”的正向循环。
针对工业园区和化工园区,《方案》提出开展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污水监测监管能力提升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化工废水“一企一管”或“多厂专管、明管输送”。
节水控水:再生水循环利用,让每一滴水“物尽其用”
节水控水,是“净水入黄河”工程的重要一环。
公开报道显示,河南黄河流域50个县(市、区)建成了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域。5年来,全省沿黄干流建立沿黄湿地保护区5处、湿地公园35处,黄河流域建成自然保护地220个。
张祝平告诉记者,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的27%,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年均缺水达50亿立方米。通过节水控水,可减少无效用水,将有限的水资源优先用于生态基流保障和关键产业发展。此外,黄河流域GDP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80%,远超40%的国际警戒线,节水控水可破解“水瓶颈”,为中原城市群、粮食生产基地提供可持续资源保障。
《方案》提出深入实施节水控水行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推进雨水集蓄工程建设,拓展矿产资源开采、地下工程建设疏干排水等非常规水源处理和利用渠道。到2027年,新增人工湿地处理规模约20万吨/日,新增人工湿地面积约1000亩,新增再生水生产能力约6万吨/日,新建再生水管网约100公里。
3月20日,洛阳市黄河岸畔春光明媚。(李卫超 摄)
黄河河南段处于黄河“豆腐腰”位置,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调工作量大。“净水入黄河”工程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种责任。
如何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形成黄河流域协同治理保护体系?张祝平建议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体系。强化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建立河南与山西、山东的上下游区域联动机制。
事实上,近年来,河南积极与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份建立合作,共同守护母亲河。2021年,山东、河南两省签署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4年4月,“鲁豫”再度“续约”,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推进,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日渐完善。
张祝平表示,黄河流域协同治理需以“制度重构+技术赋能+利益再平衡”为突破口,通过全流域总河长制破解行政分割,依托智慧化监测实现精准管控,借助水沙权交易和生态补偿调动各方积极性。(杨露露 郭栩汝)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