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河南要闻

渠水长流 追梦不止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5-04-04 07:04 来源:河南日报

4月3日,“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座谈会后,林州市第一中学学生代表收到河南日报为红旗渠通水60周年定制的文创产品。记者 蔡迅翔 摄

  青春少年话传承

  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力量所在。4月3日,“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座谈会在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举办。专家、企业家、基层群众、学生代表以及参与红旗渠修建的党员、劳模和建设者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精神传承。

  “传承红旗渠精神,你们有啥具体计划?”上午11时30分,会议刚结束,参会学生代表、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七班学生石晶钰就迫不及待跟同学交流起来。

  “那肯定是当下努力学习,考上理想大学,到外地读书时把红旗渠精神宣传出去……”同班同学路涵旭说,在平常生活中也得注意节约用水。

  “对!咱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所以要把红旗渠精神运用起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石晶钰表示赞同。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国之命脉。作为林州人,我大学就想报考水利专业。”高一六班学生元帅的目标坚定,他说,学好水利,将来就能有机会为国家缺水的地方贡献一份力量。

  见三人讨论热烈,记者也忍不住加入进来。

  “你们平时是如何了解、践行和传承红旗渠精神的?”记者问。

  “小学期间我们就有与红旗渠相关的课程和社团。”石晶钰举例道,“比如我们林州一中就形成了‘1238课程体系’,1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魂,2是老师和学生同步发力,3是学、思、行齐头并进,8是把红旗渠精神融入‘讲、读、唱、画、看、馆、研、课’载体中。”

  她告诉记者,在林州,红旗渠精神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从小耳濡目染,红旗渠精神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发出为梦想拼搏、为祖国奋斗的青春热情。

  元帅的太爷爷曾是一名红旗渠建设者。他从小听着长辈们讲红旗渠故事长大,对红旗渠有着一份特殊情感。在学校,他积极参加与红旗渠精神传承相关的各项活动。“祖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修建红旗渠,我们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元帅说,“我盼望着早点考上大学,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同学听,这是我们这一代林州儿女的使命。”

  据了解,近年来,林州市不断挖掘红旗渠精神内涵,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活动形式等,深入开展红旗渠精神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品质。全市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将红旗渠精神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计划,融入课堂教学,让红旗渠精神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

  一种精神三代接续

  3月31日,春意正好,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馆内,游人如织。

  来自安阳市北关区建业城小学的一群学生,在红旗渠纪念馆运营中心副经理常会平的带领下,开始了下午的研学活动。

  站在大屏幕前,纪录片《红旗渠》中的场景让孩子们的情绪不断起伏:看到除险英雄任羊成在悬崖峭壁之间排除松动的石头时,眉头紧皱;看到奔涌而来的漳河水到了林县时,喜笑颜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县人民苦战十年,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你们看完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们会怎么做?”常会平给孩子们提了两个问题。

  “很伟大的工程,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我很敬佩;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克服困难,永不退缩。”“我要学习他们坚持的精神,在学习中,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泄气。”……

  问答间,常会平将先辈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故事讲给孩子们。作为“渠三代”,从事讲解员工作以来,常会平每年接待讲解工作1500余场。

  “我出生在林州,爷爷、外公都是红旗渠的建设者,从小就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把这些故事讲好,是一种信仰,也是初心和使命。”她说。

  为了让游客充分了解红旗渠的故事,每次看完展览,常会平便会带着他们走到红旗渠总干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处,让大家亲眼看一看流动不息的渠水。

  “渠旁边的照片记录的是60多年前的场景,历史和现实的碰撞,让我们热泪盈眶。”常会平深情地说。

  如今,在红旗渠风景区内,像常会平一样的“渠三代”有很多,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前辈们的精神和情怀。

  在红旗渠青年洞天河亭演出现场,工作人员任斌强已经在这里做了近五年的“凌空除险”红色情景表演。

  点开一段手机里的视频,只见他腰系绳索、手拿钢钎,在近百米的空中,双脚用力蹬向崖壁,向外飞荡开10多米。

  “我的工作就是再现姥爷任羊成当时的工作场景。”任斌强说。

  “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由于总干渠大部分是修筑在悬崖峭壁上,许多碎石挂在崖壁上,严重影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以任羊成为首的凌空除险队,腰系绳索,像打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用钩子把松动的石头除掉。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套绳、下崖、飞荡、除险,每一个动作,姥爷都一遍一遍地教我。”现在,任斌强也带起了徒弟。

  “我相信每多演一场,就会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在任斌强看来,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对每一位红旗渠建设者的致敬。

  从山西太原来的游客仇先生已经60多岁,他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红旗渠了。“每次看到这些场景,听到渠水声的时候,当年那些修渠的故事就仿佛发生在眼前。”他说。

  “讲好红旗渠故事,传承红旗渠精神。”任斌强说,这是他们这一代的职责与使命。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渠三代”们的演绎中,深深扎根在观众的心中。(记者 于涛 刘薇)

  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创新型人才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

  “我是林州胡家沟人,小时候洗脸水全家轮流用,后来渠水从坡上流过,母亲在渠边洗衣服,父亲浇地蓄水……红旗渠带来的不仅仅是水,更是丰收和希望。”4月3日,“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座谈会在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举行,参加座谈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认为,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其精髓就在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张锁江说,当年,林县县委以民为本、不忘初心,群众不认命、不服输,上下齐心终于修好了生命渠。事实证明,只要党群同心、敢拼敢闯,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河大学子把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建设祖国的高素质人才。这与红旗渠精神不谋而合。”张锁江说,河南大学始终牢记嘱托,推动红旗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建宣讲团、研究会,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河南大学进一步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实践,围绕“强理振文、新工新医”发展主线,重点推进四大领域建设。一是打造高峰学科群,推动AI赋能,打造“学院+研究院+基地”融合教育新模式。二是深入实施“123人才强校工程”,用心用情引育国家级英才。三是强化有组织建制化科研,新建全国、省重点实验室16个。四是深化科教产融合发展,破解豆科共生固氮世界难题,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牵头组建黄河流域科学数据开放共享联盟,构建区域发展智库。

  张锁江表示,当前,河南大学正处于“双一流”“双航母”战略叠加机遇期,发展态势强劲。学校将以高水平开放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深入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致力构建一流大学卓越创新体系上奋勇争先;牢记育人初心使命,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奋勇争先;坚持人才强校,在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上奋勇争先;坚持“四个面向”,在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上奋勇争先。(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

  汲取直面困难的精神力量

  ——访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林嵬

  “1965年,红旗渠通水当年,新华社播发了通讯《林县人民以革命精神改造山河》。同时,长年在林县蹲点的新华社老记者华山,也发表了报告文学《劈山太行侧》,响鼓重锤地开了新华社红旗渠报道的先声。”4月3日,在“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座谈会上,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林嵬回顾了这段历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生存环境、追求美好生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把一面民族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60年过去,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穿越时空,澎湃着直面现实和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是参与红旗渠报道的新华人一代代的真切感受。”林嵬感慨,“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年之际,我们带着‘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现实之问,再次来到红旗渠采访,深刻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林州人有一种特别的思维习惯:干什么事儿,都会和修红旗渠比对一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林嵬说,红旗渠精神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一种个性、一种文化、一种民风。

  林嵬认为,红旗渠精神,不仅是纪念碑,还是战胜困难的方法论,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增加了精神的厚度。前几年,林州经济一度低迷下滑,林州的干部群众,发扬红旗渠精神,奋力在下坡路上寻找向上的台阶,终于迎来了稳健发展的春天。

  他说,红旗渠精神与世界联通,反映了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精神内核,其中闪耀的坚韧、奋斗、牺牲、责任、担当、团结等都体现着人类共同情感、共同精神、共同追求。

  “红旗渠精神是旭日上采下的理想之红,表征着中国人梦想的底色。”林嵬表示,作为属地分社,他们守土有责、使命光荣,在建设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的征程上,将一如既往宣传好红旗渠精神,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能量。(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

  实干奋斗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访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

  “村里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70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22000元,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4月3日,在“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座谈会上,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介绍。

  “前不久,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召开,让我们基层党支部书记信心倍增、干劲更足。”郁林英说。

  郁林英介绍,庙荒村过去是省级贫困村,如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这些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庙荒村始终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营养,获取方法。

  抓好党建。她介绍,修建红旗渠时,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我先干,我多干”的无私精神,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今年,庙荒村党支部召开大会,一项特别议程就是在红旗渠畔高唱红歌,聆听老修渠人讲述修渠故事,思考如何更好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在老党员刘明生带头创办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后,全村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庙荒村已有27家农家乐,获评国家3A级景区,这正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建好制度。红旗渠修渠时,制定了“两查三对照”等一系列严格细致的制度,杜绝了虚报冒领的可能。“基层治理同样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在庙荒村的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三个一律一个监督’原则,确保所有财务开支明明白白,干部清清白白。”郁林英说。

  发动群众。红旗渠的成功通水,凝聚着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郁林英认为,在新时代的农村工作中,调动和发挥好群众的作用至关重要。她举例,在庙荒村,网格员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时刻关注着群众的生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谁家有事一招呼,邻居都来帮忙。这种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精神,正是高效能治理的生动体现。

  “作为红旗渠儿女、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将把红旗渠精神化为实干力量,用行动让庙荒村环境更美、产业更旺,让群众生活更好!”郁林英说。(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

  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访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志伟

  “我作为一名‘渠三代’,红旗渠精神从小就深深烙印在心中。”4月3日,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远新材料”)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志伟参加了“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座谈会,他说,自己立志追随修渠先辈的足迹,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过去企业处在高耗能、重污染的粗放发展阶段,转型势在必行。”李志伟坦言,当时,他用两年多时间,跑遍国内外百余家设计院校、行业协会,形成了上百份调研材料,最终选定了电子级玻璃纤维项目作为企业转型的方向。

  “很多来参观的客户都很好奇,这个有着世界最先进生产线的项目为啥放在林州。我的回答是,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李志伟说。

  在转型过程中,李志伟深刻体会到了红旗渠精神中的奋斗之力。他深知,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奇迹,是光远新材料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发展的关键。项目刚启动时,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战略布局、市场竞争、资金筹划等问题接踵而至,如同一道道难关横亘在他面前。

  然而,李志伟并没有退缩。他迅速组织业务骨干成立各专业组,组建项目指挥部,充分发扬了林州人“后边来的要往前边放”的拼搏精神。光远新材料一期3万吨电子纱项目仅用12个月就实现了点火投产,二期5万吨电子纱项目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仅用10个月就实现了全线贯通投产。电子材料产业园也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具备投产条件。

  “这就是‘光远速度’,是光远人在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原料、没有市场的不利条件下,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所创造的成绩。”李志伟说。

  如今,光远新材料已成长为中国电子材料行业50强,被命名为中国电子级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先后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多家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全球头部电子材料供应链体系企业。

  李志伟表示,光远新材料将在红旗渠精神的强力支撑下,不断创新,继续前行,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