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河南要闻

施一公再回“老家河南”
西湖大学湖心讲堂省外首站开讲
奏响科学与艺术的交响曲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5-03-30 07:16 来源:河南日报

  当科学遇到艺术,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百年前,法国作家福楼拜这样回答:“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

  百年后,人形机器人扭秧歌,《哪吒2》刷新百亿票房,中国的DeepSeek跃居世界人工智能大模型前沿,我们真切地看到,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科技与艺术在山顶相遇的胜景。

  3月29日,西湖大学湖心讲堂2025春季公开课在郑州开讲。这是西湖大学湖心讲堂首次走出浙江,省外首站选择河南,以一曲科学与艺术二重奏响彻古都郑州,为中原大地带来一场深层共鸣。

  现场氛围有多热烈?开始前半小时,会场已经座无虚席,不少“卡点”到场的人只能站在两侧的过道上听讲。

  “太阳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公开课伊始,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孙立成用一个问题带领现场观众走进光合作用的世界。“有了太阳能电池,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太阳能燃料?”孙立成没有立即回答,却给出了数个未来应用场景。在他描绘的田间地头用空气作原料的“化肥厂”里,以催化剂为黑键,以阴离子交换膜为白键,谱写出绿色氢能的华章,奏响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进行曲。

  把视线从科学转向艺术。回到老家河南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在悠扬的乐曲中带领观众追“韵”。在他的解读下,宫商角徵羽、贝多芬的月光都化作一场心灵的雅韵。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艺术吗?”周海宏的答案铿锵有力,“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艺术,艺术让生活更美好。AI时代更凸显感性素质的重要,这也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人类能不能通过光合作用代替进食?”这个引发全场好奇的提问,发生在西湖大学湖心讲堂2025春季公开课的问答环节。

  这一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西湖大学人工智能领域教授张岳与两位主讲嘉宾同台交流,四位不同风格、不同领域的学者展开了一场关于“AI语境下的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对话,探讨科技与艺术之间如何相互启发和赋能。

  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如何将理性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积极参与头脑风暴的社会大众里,有中学生提出疑问:作为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愿景,呼吁学生们在多元课程中,融会贯通数理基础与人文社科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和视野。他透露,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并不仅仅在于数理化成绩,西湖大学在招收本科生的具体要求方面,把同理心、社会责任感放在了学科基础之前。

  “未来从事科研,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施一公坦诚回应,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也就是一个字‘轴’,坚定选择你的目标,要能坚持。”

  此番归来不是客。

  3月28日,施一公重返河南省实验中学深情开讲,这是他40年前毕业之后第八次回到母校。“今年于我是特殊的。1985年,我从省实验毕业去北京读书,40年后,看到省实验的发展,我很高兴。”施一公甫一现身,省实验就变成大型“追星”现场,热烈的掌声中,有学生拿着为施一公画的肖像要一个鼓励的签名。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研究长远目标,摒弃短视的功利主义,为人类前沿探索增添星火之光,为人类文明进程贡献绵薄之力。”他还勉励同学们,不以狭隘功利思维看待大学,不以应试教育对待“科学家之梦”,树立一生做科学研究的“长跑”思维,掌握好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性思维,西湖大学将竭力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成长支持。(记者 樊雪婧 师喆)

责任编辑:王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