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耐心资本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5-03-28 15:12 来源:河南日报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新时代,民营企业已成为河南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和就业创造的关键力量,但面临金融支持不足与创新能力不强等重要瓶颈。耐心资本是专注于长期价值创造、能够容忍短期风险的资本形式,为河南民营经济突破瓶颈、构筑新优势带来新机遇。通过耐心资本赋能创新生态,能够有效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民营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传统金融供给体系与创新驱动发展的适配性矛盾日益凸显,金融支持存在四维结构性难题。其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轻资产、高风险,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考量,对于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较为谨慎。即便成功获得贷款,较高的利率以及各类附加费用,也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限制其在创新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其二,资本期限错配现象严重。省内重点布局有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攻关周期普遍超过5年,但现有金融工具的信贷平均期限较短,长周期产业面临“短贷长投”的流动性困局,这种资本短视导致“半程弃投”现象频发。其三,风险分担失衡加剧创新阻滞。科技型民营企业贷款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由于缺乏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金融机构往往要求企业独自承受创新失败带来的巨大损失,信贷资金“雨天收伞”现象频现,严重抑制了民营企业技术迭代的意愿。其四,生态不足制约要素协同整合。创新生态建设需要资本、技术、政策等多要素协同,传统金融机构在资源对接、沟通协调、上市指导等方面的后期服务不足,难以形成协同高效的生态系统,导致金融机构、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相关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无法形成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合力,难以突破“技术进步—资本缺位—产业滞后”的困境。

  破解河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金融困境,亟须超越传统金融工具的线性思维,以系统性重构视角实现资本逻辑与创新规律的战略耦合。面对创新投入长周期、高风险性与融资结构过度依赖内源积累、外源渠道梗阻之间的内生性矛盾,单纯依赖传统信贷模式或短期政策倾斜难以形成系统性突破路径。这要求将耐心资本的长期价值导向与创新生态的动态适配能力有机结合,通过构建“耐心资本+创新生态”的河南方案,在资本供给端破解期限错配困局,在生态建设端打通要素协同堵点,为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打造适配长周期的耐心资本供给体系,激活民营企业创新的“动力源”。耐心资本的稀缺性已成为制约河南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耐心资本供给网络。首先,推动政府引导基金扩容提质,强化战略引领作用。建议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遵循,通过财政注资、国企参股、社会资本跟投等方式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优化募投管退全周期机制,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的耐心资本供给体系,破解技术创新的期限错配难题。在此基础上,建议设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聚焦民营企业在科技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独特需求,撬动社会资本流入,为其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保障,从源头上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资金短缺问题,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其次,突出梯度培育和精准赋能,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优化交易规则,适当降低挂牌门槛,提高市场流动性,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股权转让和并购重组。推动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北交所等全国性资本市场上市,建立健全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机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辅导和政策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上市成功率。

  创新风险共担的治理机制,筑牢民营企业创新的“防护堤”。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失败率高、抵押物不足的特点,要求构建“政府风险分担—金融精准支持—企业信用背书”的新型治理机制,破解金融机构“不敢投、不愿贷”的困局。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风险补偿体系,针对颠覆性技术研发等高创新风险领域,建议设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池形成风险补偿基金,设定阶梯式风险分担比例,引入保险机构开发科技保险产品,加大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形成政府兜底、商业保险与担保机构相配合的风险缓释架构。二是推动金融机构重构信用评估框架,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经验升级为制度性安排,将专利质量、研发投入强度、数据资产价值等纳入授信指标,对获得省级以上“专精特新”认定的企业给予风险权重折扣。三是需强化民营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科技企业信息披露平台,规范研发投入、专利成果、市场前景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标准,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为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塑造创新要素协同生态,培育民营企业创新的“生态圈”。创新要素的协同配置已成为民营企业突破“孤岛效应”、实现生态位跃迁的核心动能。河南亟须以要素流通、资源共享和系统协同为突破口,通过耐心资本的催化作用,培育民营企业创新的生态圈。一是发挥耐心资本的“黏合剂”作用,搭建全要素聚合协同创新平台。可依托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母基金等载体,构建资本、技术、数据、人才、政策五位一体的要素聚合平台,定期举办行业论坛、创新研讨会等活动,引导民营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常态化合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二是依托耐心资本的战略锚定功能,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快设立细分领域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基金,将耐心资本注入“卡脖子”技术研发与市场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方式主导重大科技专项,推动共性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加快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集聚。三是以资本耐性培育创新韧性,着力培育省内创新文化氛围。应着重构建与耐心资本适配的长期主义价值导向,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奖、定期举办产学研资对接沙龙等方式,引导民营企业注重技术深耕,同时依托省内创新载体打造耐心资本与创新企业的共生社区,塑造包容试错、奖励坚守的创投文化,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尊重创新规律、包容试错成本的文化环境。(朱方政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