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业生产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春管模式。从智能农机到大数据分析,从无人机巡田到精准灌溉,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今日起,本报记者聚焦“春管新‘智’汇”,带您走进田间地头,探索中原大地春管中的科技智慧。
3月1日,洛阳市孟津区城关镇贾滹沱社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太阳能智能高压喷头喷出的水,均匀地洒落在麦田里。郑占波 郝翔翔 摄
“以前掌握农田情况全靠巡田,现在坐在屋里就能查田。”3月4日,一场大雪过后,滑县白道口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一品正通过屏幕查看田间情况。“昨天雪下得可不小,地里的墒情应该不错。”交谈间,陈一品指着智慧农业大数据管理系统,“土壤湿度比降水前提高了2个百分点,有利于小麦返青生长,春灌可以推迟进行。”
土壤湿度不仅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还间接影响着土壤病虫害的发生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陈一品回忆,以前测土壤湿度,需要人工采土、做实验,拿到具体数据已是2天后,不仅时效性差,参考价值也降低了。如今,通过智慧农业系统,农技人员可实时掌握情况。
“多功能气象站对田间15项环境因子实时监测,为麦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陈一品告诉记者,麦田里还安装了诱虫灯、孢子捕捉仪等信息采集设备,透过屏幕,农业气象、土壤墒情、虫情监测等监测结果每小时更新一次,在电子屏幕上可随时点击查看。
根据土质、位置,滑县在白道口镇西河京村、四间房镇潘寨村、老店镇东马庄村等地,安装了5套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4套病虫害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虫情、病情、田间小气候信息、墒情等实时监测,农技人员可实时掌握田间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为麦田精准“把脉问诊”,提升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农业灾情监测预警能力。
介绍完该智慧农业系统,陈一品打开旁边的机器,登录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竖屏上显现出滑县乡镇一级县域地图,选择乡镇、点击标号地块,所选地块的基本信息、土壤信息一目了然。
该系统结合监测数据给出化学肥料推荐方案,农户可查询自家地块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施肥建议。“这可是‘神器’!”滑县卓越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焦自强听完介绍,连忙查询自家田块的土壤情况,“以前施肥靠经验,现在施肥有‘药方’。”按需施肥,不仅改善农产品品质,还能提高化肥利用率、节约成本,一举两得。
“除了这两块屏幕,还有宝贝呢。”走出区域站办公室,万亩麦田上,伴随着无人机巡田的轰鸣声,机载显示屏上红、绿、黄三色交织。“红色的地块表示苗情正常,黄色、绿色的地块则需要重点关注。”陈一品解释。
作物生长情况是农业决策的基础,年前,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花3万元购入了一台航测机,该机器融合了可见光相机与多光谱相机,使得作物生长状态一目了然。“比人看得高、看得远、看得准,之后再把航测机和植保无人机结合起来,将麦田情况传输到植保无人机上,施肥打药就能实现‘定制化’。”陈一品说。
监测系统、无人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一开始我比较怀疑,农业都是下地干出来的,这些监测系统看不见、摸不着,给出的数据信得过吗?”陈一品和同事们通过数次做实验,与监测数据作对比,结果相差无几。
历史数据留存、监测数据精准、信息反馈及时……“我从业30多年,现在有了智慧农业系统、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航测机这些‘新同事’,通过三块屏幕,咱也成了‘千里眼’‘顺风耳’,田间的消息更灵通了。”春管正忙,有了新技术的支持,陈一品和同事们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劲头十足。(记者 刘一洁)
相关新闻
水上春耕“慧”育苗
3月3日凌晨5点,位于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的农禾源智慧生态养虾示范基地标苗棚内灯火通明,技术工人们正抢抓黄金时间,紧张有序地开展第三批南美白对虾分苗工作。
在分苗现场,技术工人正用抄网将“虾宝宝”分装,抽水、捕苗、盛装、称重、避光、转运一气呵成。这批在16个母棚精心培育20余天的200万尾虾苗,即将开启分棚养殖新阶段。
“小球藻既是虾的优质蛋白源,又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剂。技术人员通过将井水调配成仿海水环境,以食用红糖为碳基,构建起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系统。”基地负责人介绍,虾苗入池后,要保证充足的饵料投喂,定期监测水体指标,为虾苗生长营造优质环境。
2023年6月,农禾源智慧生态养虾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洛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启“内陆养虾”试验。基地负责人介绍,在智慧监测系统的护航下,基地实现温度、溶氧量等关键指标的实时调控,成功突破了内陆养虾的技术瓶颈。
今年春节前后,寇店镇南美白对虾日配送量达200公斤,覆盖郑州、西安等地生鲜市场,产销突破1.5万公斤。“新养殖棚的第一批虾有望在中秋节上市。配合‘套养’模式探索,今年有望实现日产鲜虾900公斤。”该基地负责人表示。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洛阳市伊滨区紧盯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和智慧农业发展,以“产业兴农、质量强农、数字赋能”为抓手,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洛阳,智慧农业引领“番茄革命”。在杨裴屯社区的洛阳国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智能温室大棚内采用全天候无土栽培、精准水肥管理等技术,培育出的大粉番茄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深受“盒马鲜生”“7-11”等知名企业青睐。目前该园区番茄日产量可达8吨至9吨,今年以来总产量700吨,带动周边100余名村民就业。
小米产业也走出“三链协同”路。“今年俺社区卖小米又打了一个‘漂亮仗’,3000份、1.5万余公斤小米礼盒在网上销售一空。”朱窑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宏楼说,社区经过8年探索,成立寇店小米协会,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联合周边各社区扩大谷子种植面积,2024年种植面积达5000亩,形成了集生态种植、生产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从小米飘香的生态种植到科技赋能的智能温室,从南美白对虾的智慧养殖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图景,如今,“寇店小米”“大粉番茄”“南美白对虾”等农业特色产业全面发力,正推动着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洛阳落地开花。(记者 王雪娜 通讯员 王鑫)
责任编辑:路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