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丹江水,俺村可算是名副其实了。”1月8日中午,范县白衣阁乡甜水井村村民王成才一边接水做饭,一边夸赞该村吃水的变化。
甜水井村位于黄河故道,过去村民只能吃苦咸涩的地下水。近年来,濮阳市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将城市供水主管网向村口延伸,全域175万余农村人口全部吃上甘甜的“南水”。“不仅是水质好了。自来水管直接装到家里,揭开井盖就是智能水表,还能直接在手机上交水费,跟城里完全没区别。”王成才说。
托起农村群众的“小确幸”,是濮阳市书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战略的温暖笔触。该市成立教育、住房、卫健、饮水、衔接资金、产业、就业、金融、驻村、兜底等10个专项服务指导组,组建数据分析、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等3个专班,从农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六聚焦六破解”,办好一批“关键小事”。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濮阳市聚焦公共服务,破解城乡共享难题的生动例证。该市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市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1.1%;所有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生活垃圾治理率100%;所有行政村通客车率100%。
其他“成绩单”也直观展示着濮阳市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与变迁。
聚焦控辍保学,破解送教上门难题,该市实现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聚焦危房不住人,破解建新不拆旧难题,该市严格落实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日常排查动态监测制度,对所有脱贫户住房安全开展新一轮“回头看”;聚焦参保率硬要求,破解脱保报销难题,2024年该市资助13.8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达到100%;聚焦应兜尽兜,破解救助面全覆盖难题,该市核查各类救助对象22.4万户次、26万人次,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聚焦就业帮扶,破解选岗就业难题,濮阳市更在全省率先开发“劳动力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使农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工作。
“县人社局发来的这个二维码,扫一扫进入小程序。”如何快速找到范县各企业最新的用工信息,该县城关镇西李庄村村民王爱玲已非常娴熟。她手指轻点,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就能在“劳动力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就业信息、求职信息、培训需求信息等8个模块66项内容里,精准匹配需求。“我自己通过小程序找到羽绒制品加工的岗位,所以现在经常进系统浏览,想帮亲戚也找一份合心意的家门口的工作。”王爱玲说。
“村级监测员将本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录入系统,每月更新就业信息;乡镇管理账号逐条审核,县级管理账号及时通报各乡镇进展情况,发布提醒通知。”范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希望打通就业创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农村群众持续发展助力。(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
新闻1+1
台前县:发展“家门口”的特色产业
位于河南东北部的台前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2020年,该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大考”接续而来。传统农区、黄河滩区等制约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变,台前县如何交出“新答卷”?
“要致富,产业是支柱。”台前县夹河乡于楼村党支部书记于兆武给出了自己的实践答案。
1月8日,于楼村连片的果蔬大棚中一派忙碌景象:草莓棚中,村民打包的手法娴熟,将冬日的“甜蜜”送往餐桌;香芹棚中,村民管护的动作细致,盼着争“鲜”走俏市场……“以前可见不着这光景,除了靠天吃饭或者外出打工,没有其他选择。”于兆武说,该村用果蔬特色产业鼓起了村民“钱袋子”。
在台前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派遣农业专家到于楼村分析土质、指导种植,定下建设大棚的路子;随后该村采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用标准化种植、产供销一体替代传统的分散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承包大棚的村民,每个大棚每年能产生3万到5万元的利润;资金入股的村民,年底有分红;到大棚打工的村民,又能增加一笔收入。”于兆武介绍,目前于楼村的特色产业已吸纳带动周边群众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约1.2万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台前县精心谋划实施产业项目,围绕补齐农业发展短板、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等领域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带动农民收入的提升。
全县83个帮扶车间吸纳就业人员2665人,其中脱贫人口(含监测户)635人,辐射覆盖所有行政村……2024年台前县帮扶车间的“年度总结”,展示了另一把致富“钥匙”。
“拓宽路径,推动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务工收入稳步增长。”据台前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围绕促进农民就业打出“组合拳”,如逐人建立就业务工台账,实行“一对一”岗位推荐;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积极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提高企业吸纳脱贫人口的积极性,“其中,建在农民家门口的帮扶车间,留得住妈又拴得住娃,发挥了极大作用。”
从郑州搬到台前县清水河乡的舞琳鞋业有限公司,已通过帮扶车间模式辐射周边10余个村庄。“妥妥的双赢。”企业负责人丁小燕说,现在企业生产的舞鞋占领黄河以北地区近30%的市场,150余名村民在车间学技术涨工资还不耽误农忙,“企业降低了成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得就业机会,我们一起‘翩跹起舞’。”(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 通讯员 王传帅)
责任编辑:何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