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4年12月19日10:00,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内容:介绍三门峡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发布人:
孙淑芳 三门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常务副市长
杨东克 三门峡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薛蒲生 三门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 勇 三门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孟繁昌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裴宗杰 三门峡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毋慧芳 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负责人 雷化雨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三门峡市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请他们向大家介绍三门峡市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三门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常务副市长孙淑芳女士;
三门峡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东克先生;
三门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薛蒲生先生;
三门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勇先生;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孟繁昌先生;
三门峡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裴宗杰先生;
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毋慧芳女士。
欢迎各位发布人!
接下来,先请孙淑芳女士作主发布。
三门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常务副市长 孙淑芳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向大家介绍三门峡市近年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做的工作。首先,我代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向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三门峡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门峡是黄河入豫第一站,是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建设而兴起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13561”工作布局(“1”是一条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3”是“三个城市”定位,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城市、省际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5”是“五个强市”目标,全力打造科教强市、产业强市、生态强市、文化强市、开放强市;“6”是“六个经济”支撑,持续壮大工业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开放经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最后一个“1”是全力夯实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保障),突出做好“新河文山农”五篇大文章,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城市品牌进一步叫响全国。
我们主要做了这么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系统治理,牢筑生态保护屏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我们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建设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湿地保护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3%、42%,天鹅栖息地由原来的2处增加到9处,野生鸟类从175种增加到300种左右,生物多样性居中西部前列,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我们深入开展矿山修复治理,累计完成矿山修复12.45万亩,小秦岭矿山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我们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空气优良天数、PM2.5、PM10等指标保持全省前列;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做到“清水入黄”,12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
二、筑牢安全底线,全力保障黄河安澜。牢牢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强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全力构建黄河干支流防洪减灾体系。我们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坝建设,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200万吨。我们实施“四水同治”,统筹抓好支流河道清淤、岸线除险加固、河岸绿化管理等工作,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探索开展三门峡水库清淤及泥沙资源化利用试点工程。我们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建设潼关至三门峡河段防冲防浪工程26处、69公里,定期维护757道堤坝,有效遏制河岸坍塌。2019年以来,黄河6次编号洪水全部安全通过。
三、强化资源约束,全面推进节水增效。坚持“四水四定”,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我们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市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低于省定目标。我们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快建设“三河(黄河、洛河、涧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受益”现代水网体系,全市供水能力达到4.2亿立方米。我们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工业企业用水计量率达到100%,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城镇管网漏损率降低至10%,成功入选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重点城市。
四、加快产业转型,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市创新平台总数达763个,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园等创、院士中试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实体化运行,解决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3%,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我们加快推进产业转型,聚力打造“8+6”产业集群,黄金产量连续40年居全国第二;宝武铝业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华鑫铜箔、宝鑫电子、骏通车辆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进入产业链中高端、成为关键环。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纯锗、高纯镓、高纯砷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5%、27%和30%,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的潜力正在加速释放。我们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82个,实现规上企业绿色化改造应改尽改。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促进我市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生态型、宜居型城市转变。
五、实施文旅融合,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以文旅融合“1+3+4”工程为引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高标准推进仰韶文化产业园“七个一”精品工程,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墓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高规格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形成“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等8条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今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下一步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努力在落实黄河战略上取得新成效。一是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稳定向好三年行动,做好矿山生态修复“后半篇文章”,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持续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严格规范水资源管理。加快实施黄河潼三(潼关至三门峡)段治理工程,提升黄河干流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8+6”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稳步增进民生福祉。五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施黄河文明系统考古研究、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等工程,努力实现“百里山河锦绣、千年文明赓续”,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雷化雨
感谢孙市长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本场发布会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央视网记者
深入推进黄河国家战略,离不开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请介绍一下,三门峡市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上的有关情况?
三门峡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杨东克
谢谢你的提问。绿色低碳发展是社会各界和各位记者朋友们比较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持续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是顶层设计更加完善。近年来,我市先后印发实施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实施方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施方案、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以及相关年度工作要点。在工业、交通、建筑、科技、环保、招商等领域同时发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
二是目标任务达标达效。严格落实节能降碳目标任务,“十四五”前三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1.7%,完成整体目标任务进度70%以上,受到省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2024年前三季度,预计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基本可确保“十四五”整体目标进度达到80%以上。
三是能源体系不断优化。持续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新能源产业开发,科学布局风电、光伏、储能等绿色新能源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340.94万千瓦,包括水电装机47.44万千瓦、风电装机202.58万千瓦、光伏装机85.92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5万千瓦,已占到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2.38%。
四是低碳产业持续发展。加快化工、建材、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组织实施东方希望溶出机组绿色化改造等节能项目14个,总投资22.8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节能能力13.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9.6万吨。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重点围绕中水回用、固废利用、节能降碳、污染治理等,加快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等“五个国家级”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领域平台(基地)建设,谋划并实施重点项目150个,总投资649亿元,一、二、三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得到有效覆盖。
五是项目关口从严把控。认真落实“两高”项目管控的政策要求,建立“两高”项目逐级会商联审机制,科学论证新上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各类项目投入到符合国家产业方向、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相关领域,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三门峡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等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积极响应国家、省相关政策,不断开创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请问,三门峡市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三门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薛蒲生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奋力推进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
一是抓链群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格局。围绕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聚焦“8+6”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链长的链长制和盟会长制“双长制”制度,重点培育铜基新材料、铝基新材料等12条产业链。出台12条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和“一图谱六清单”,共绘制省、市和细分产业链图谱60张,梳理重点企业196家,重点项目134个,重点事项72个、重点短板57项,并对图谱、清单、项目、事项组织按图施工、照单作业。三门峡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灵宝市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入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黄金、铜、铝等产业重点企业跻身全省28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
二是抓“三大改造”,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把绿色化、智能化和技术改造作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积极“走出去”,组织企业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考察学习;大力“请进来”,邀请中国信通院、海尔数科等专业机构开展入企诊断,激发企业技改升级的内生动力。同时,连续5年、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对企业“三大改造”进行设备补贴,并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智能工厂的企业进行奖励,累计为243个项目发放“三大改造”专项资金3.1亿元,调动企业技改升级的积极性。先后推动780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363个,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应改尽改;改造设备28万余台、产线5000余条,改造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3%以上,降低成本15%以上。
三是抓数智赋能,打造智改数转新发展引擎。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化转型战略和“一转带三化”工作部署,持续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底座,谋划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能级。累计建成投用5G基站5377个,实现全市乡镇以上及农村热点地区5G网络全覆盖。推动开祥化工等14家企业已开通工业5G专网,实现5G网络资源按需配置、生产数据实时回传。深入实施“数字领航”标杆打造行动,先后培育创建省级智能工厂11家、智能车间16家、智能制造标杆2家,打造了一批高含金量的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和典型应用场景。开祥化工“5G+智能工厂”和戴卡轮毂“5G+智慧云工厂”分获全国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一等奖、三等奖。
四是抓企业服务,营造助企纾困良好环境。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包联服务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中小企业服务全覆盖。顶格执行、直达快享国家、省各项惠企政策,建立“1+7+8”工作体系,常态化开展入企帮扶和“四项对接”,助力企业发展。同时,开展“小升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机制。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0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22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8家。谢谢。
河南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三门峡是矿产资源大市。请问,近年来,围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三门峡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三门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勇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黄河战略,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攻坚行动,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动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一是系统治理,推动存量问题清零。发布实施《三门峡市》“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先后开展“春霖行动”“清源行动”“绿剑行动”“秋风行动”等专项治理行动,累计治理矿山面积12.45万亩。2024年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攻坚年行动,对剩余7034亩存量问题发起冲锋,实现存量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基本清零。
二是勇于创新,破解行业治理难题。建立“领导+专班+专家+专业”工作机制,邀请国家、省级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全程指导,创新性地提出了“剃头+束腰+垫脚”的高陡边坡修复治理思路和“蜘蛛人”高空植绿的治理模式,在三门峡市召开高陡边坡治理座谈会,部、省行业专家共同商讨行业难题解决措施,凝聚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共识,打造矿山生态修复“三门峡样板”。
三是“人”“技”结合,提升矿山监管水平。持续加强政策供给和体制改革,出台《三门峡市山长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颁布《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启动《三门峡市山体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山长+检察长”协作工作机制。开展全市矿山无序开采专项整治“回头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应急管理等部门深化协作,紧密配合,对全域范围内排查矿山企业进行全面排查,为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开发并试运行露天矿山智慧监管平台,综合运用数字底座、卫星遥感、电子界桩等“六位一体”手段,对全市露天矿山进行可视化监管,力争做到“发现在初始,消化在萌芽,控新有办法,治旧有手段”。
四是生态为先,规范矿山行业秩序。严格准入门槛,将生态修复治理义务落实纳入采矿权审批中,实行“一票否决”,对环境影响严重的露天矿山,采矿证到期后一律予以关停。推进金矿、铝土矿资源整合,组建现代化矿山企业,推动中小型矿山机械化升级改造和大型矿山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力争打造一批绿色矿山标杆企业。
五是同频共振,坚持“复绿”“富绿”结合。创新“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陕州区杜家沟铝矿、湖滨区高庙乡七里沟矿山等治理工程,将原有工矿用地修复整理为耕地,增加地类收益。渑池县高桥铝土矿规划打造仰韶酒业特级红高粱千亩种植示范区和中药材千亩种植基地,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农村经济,进一步夯实产业支撑。
通过以上措施,全市矿山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是矿山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采矿权数量由2019年初的224个减少到现在的187个,持证露天矿山从2019年初的90个减少到现在的64个,矿业布局更加合理。二是矿山环境进一步改善。自2023年6月以来累计投入人力60万余人次,机械设备19万余台次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完成填方4900余万方,植树830余万棵,播撒草籽面积1.5万余亩,森林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性优化。三是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矿产资源行业转型升级,借助省自然资源厅“一局一院一集团”技术优势,打造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成功落地三门峡市,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力争在新材料等领域成为全国创新策源地。谢谢。
顶端新闻记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十分关心。请介绍一下,三门峡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举措及成效?谢谢。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孟繁昌
谢谢你的提问。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已经从10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现今的1.6万余只。多年来,“天鹅之城”三门峡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稳居我省第一方阵。
大气环境方面,三门峡市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六大行动”,通过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业污染治理减排、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攻坚、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等,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按扣除沙尘统计,截至12月17日,全年监测352天,优良天数259天,全省排名第3;PM10年累计平均浓度66.34μg/m³,全省排名第3;PM2.5年累计平均浓度40.86μg/m³,全省排名第2。
水环境方面,三门峡市全面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协同治理,先后开展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黄河流域断面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入河排口排查整治行动、黄河流域美丽幸福河湖创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水环境质量排名稳居全省前列。全市1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优良水体比例100%;黄河三门峡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洛河(卢氏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土壤环境方面,三门峡市强化源头管控,对23个优先监管地块均实施风险管控;将3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1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纳入管理。全市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一住两公”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48.6%,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下一步,三门峡市将持续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深入实践探索,绘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大河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近年来三门峡市在水利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请介绍一下你们的主要经验做法?
三门峡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裴宗杰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水利部门全面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受益”工作总布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我们通过争取国家重点支持资金和积极吸收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办法,5年来,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由之前的每年不足100平方公里上升到200平方公里,治理速度翻了一番,成功创建二仙坡、寺河山两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义马市、湖滨区两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连续5年实现水旱灾害防御的金标准。根据省委“123、321”的防汛工作要求,我们细化为“五抓三落实”的具体措施,连续5年实现不伤亡一人的防汛金标准。我们也加大对黄河支流的治理速度,2020年以来我们共投入资金7.8亿元,对洛河、弘农涧河、青龙涧河等18条黄河一级支流进行综合治理,实现了清水入黄的目标。我们也积极谋划了黄河水库清淤及泥沙资源综合利用重大国家项目。
三是按照节水优先的治水思路,积极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我们对境内6个大中型灌区进行全面提升改造。3年来,通过灌区节水配套,改善恢复灌溉面积36万余亩,每年节水1200万立方米。我们也严格落实“四水四定”的总要求,对全市365个规模以上的取水户实现了取水计量的在线监控,创建市级以上节水载体157个,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四是积极推进亲水近水优势向水资源支撑保障优势转化,实现了水利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我们未来5年共谋划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灾害综合治理项目137个,总投资139亿元,全市现代水网体系总骨架基本建成。同时,我们又积极谋划豫西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槐扒提黄二期工程、鸡湾水库调水等重大项目将在2年内开工建设,我们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到三门峡来投资,参与水利建设。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三门峡文旅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近年来,曝光率是越来越高。请问,三门峡是如何利用文旅资源,融合创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
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毋慧芳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三门峡文旅的关注,三门峡文旅资源丰富,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三门峡大坝、灵宝函谷关、陕州地坑院、天鹅湖等等。近年来,我们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仰韶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着力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城市,推动建设文化强市,建强文旅经济,以鲜活的方式做足黄河文章、讲好三门峡故事,与时俱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围绕文化资源,我们以仰韶文化为核心,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新建了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庙底沟博物馆、中流砥柱博物馆,对仰韶文化博物馆、虢国博物馆等场馆进行数字化提升,球幕影院、全息投影、VR场景再现、裸眼3D等现代科技强势赋能,让游客通过互动体验,触摸历史脉络,了解仰韶文化。庙底沟博物馆“花开中国”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精心谋划实施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让宝贵的仰韶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受到广大游客青睐,成为市场的“新宠”。
围绕生态资源,我们整合天鹅湖、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等主城区核心资源,成功创建了“天鹅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使之成为黄河流域具有目的地性质的大型文旅综合体。我们依托黄河,连续举办29届黄河文化旅游节,成为黄河流域举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以黄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同时,也培育出“横渡母亲河”“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我们依托黄河,持续举办“白天鹅旅游季”活动,成功打造了“冬季到三门峡看天鹅”经典文旅产品,成为了黄河流域乃至我国北方冬季旅游的黄金线路。我们的白天鹅旅游季也被纳入到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冰雪精品旅游线路之中。我们依托黄河,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休闲观光园区等,树立了市场的标杆产品,发挥了很强的引流作用。我们依托黄河,串联特色景点景区43个,将博物馆、研学基地、旅游小镇、湿地公园、户外露营、观光农业连点成线、串珠成链,“人在景中走,身在画中游”,已经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绿色纽带。
围绕融合创新,我们把优质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有支撑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积极打造“演艺+体验”沉浸式、互动式夜游新场景,举办陕州地坑院灯会,推出灵宝函谷关“大秦烽云”“楚汉争关”等大型马战实景演出,不断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加大文创产品开发推广力度,全市文创产品总量达1200余种,5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纹饰转化为时尚的霓裳羽衣,登上了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的舞台,“花开奥运”经典彩陶盆亮相巴黎奥运会;积极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不断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精心策划举办星空音乐节、儿童嘉年华、篝火晚会、漂流挑战赛等活动,以节造势、以节聚客,推动形成更多“三门峡创意”“点燃”城市文旅消费新活力,打造了文旅经济新亮点。
三门峡将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持续擦亮“圣地仰韶·花开中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三张名片,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黄河文化旅游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让厚重的黄河文化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为河南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贡献强劲三门峡力量。谢谢!
雷化雨
谢谢各位发布人的详实介绍!今天的现场提问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它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相关发布单位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最后,再次谢谢孙市长和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也感谢记者朋友的积极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