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河安澜》。 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文艺豫军,再创佳绩。日前,中宣部公布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河南曲剧《鲁镇》、豫剧《大河安澜》、歌曲《如许》、图书《诗书里的成长》、网络文艺《陶三圆的春夏秋冬》、理论文章《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等6部作品荣获“优秀作品奖”,河南省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
端详这份获奖名单,“河南出品”亮点十足:既有戏剧等传统优势门类上的收获,也有新增门类上的突破,网络文艺、理论文章斩获佳绩。
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五个一工程”奖含金量十足。河南能交出这份优异的成绩单,绝非偶然。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大力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文艺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等,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河南文艺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扎根本土深植时代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原大地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成为文艺精品创作取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纵观我省此次获奖的作品,一个共性显而易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
“岁月清澈,山河壮丽,如许如你……”歌曲《如许》邀请新生代歌手周深担纲主唱,以其雄浑昂扬的旋律、深情细腻的歌词和真诚动人的演绎,展现了红旗渠精神穿越时空、震撼人心的力量。2023年7月,歌曲上线仅4天便收获了全网超3.5亿次的播放量。得知《如许》获奖的消息,主创团队难掩激动,他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认可,更是对红旗渠精神的致敬,激励人们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河南是中华文化形成的核心区,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刘庆柱执笔的理论文章《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从考古学视角出发,论证中华文明起源认定标准,文章认为,与世界其他文明以金属器、文字、城市为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有所不同,考古发现的礼器、礼制建筑遗址等反映社会礼仪的物化载体,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更为独特的认定标准。
网络文艺《陶三圆的春夏秋冬》则聚焦现实生活,以嵩山脚下一座平凡小村桃源村的七年之变为主题,描写了在中国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七年里,村民三代人接力,让百年桃源村从被扶贫对象变为富裕村的故事。作品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展现时代变革,充满温情与力量的文字,不仅是一段青春的奋斗史,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缩影。其作者甘海晶坦言:“只有真正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时代故事和人性光辉,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
守正创新锻造精品
时代呼唤文艺精品,人民期待文艺佳作。每一部成功作品背后,都凝聚着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与反复推敲。与多位获奖主创和文化艺术研究专家对话,这些作品的制胜“密码”被逐渐解开。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演绎精彩——
打开河南豫剧三团团长贾文龙的微信朋友圈,频繁发布的状态,勾勒出豫剧《大河安澜》的创作历程:主创团队多次赴黄河沿岸采风;对剧本进行30余次修改;6次调整舞台呈现,给观众最好的观剧体验……
作为该剧主演,贾文龙一人分饰父亲“大河”和儿子“大堤”两个角色。为了更好满足观众需求、树立鲜明人物形象,贾文龙多次走访黄河沿线,聆听沿岸群众的治河故事,了解人物特性,感悟生活变化。
“亲近百姓、接近生活是戏剧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在贾文龙看来,《大河安澜》之所以受观众喜爱,与主创团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密不可分,“只有把群众满意作为创作的‘最高标准’,才能创作出精品。”
角度新颖、细节丰盈,才能直抵人心——
图书《诗书里的成长》从大量实物材料、史料细节、现场考察入手,从诗与书、读与写的角度抽丝剥茧、夹叙夹议,讲述了毛泽东从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历,不仅是一部内容扎实、深入浅出的传记,也是一部叙述角度新颖、材料新鲜可信、行文通俗易懂的研究著作。
作者龙剑宇是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原副馆长、研究员,也是毛泽东研究和党史研究专家。得知获奖消息时,他正在湖南省采风:“此次获奖也是对我长期以来学习研究工作的一种认可。”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历久弥新——
曲剧《鲁镇》是对鲁迅的《祝福》《孔乙己》等作品的一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改编,由著名剧作家陈涌泉编剧、“新世纪杰出导演”张曼君执导、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倾力打造。《鲁镇》视角独特,构思巧妙,将鲁迅笔下众多的典型人物和虚构人物集中在鲁镇上,借助一个饱受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摧残的妇女形象,刻画出一幅病态社会里的众生相。《鲁镇》以深刻的思想性、深邃的思辨性、高超的艺术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赢得了观众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被誉为“一部值得被中国文学史、戏剧史记住的好戏”。
《鲁镇》的获奖,在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贺宝林看来“实至名归”。他认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艺术作品新的生命力。由改编经典到再创经典,能重新激活经典对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赋予经典新的精神高度和人文内涵,这就是《鲁镇》的意义所在。
夯基垒台创优生态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一部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不仅需要创作者打开思想阀门、疏通精神源头、饱含文化自信,更需有力的政策保障、机制创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发展。2022年9月19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跟时代步伐,扎根中原大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以文艺之力激发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磅礴伟力,向着“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勇毅前行。
——建机制,夯实文艺精品创作的“塔基”。从《促进河南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推动河南重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的相继出台,到实施文艺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从建立促进河南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到完善“选题策划、重点扶持、跟踪推进、宣传推广”的文艺创作工作机制,实行“创作生产一批、打磨提高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河南以日趋完善的文艺精品创作制度体系为支撑,不断掀起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新高潮。
——强改革,文艺院团焕发新活力。全面推动文艺院团改革,把文艺院校建设和文艺院团改革融合起来,创新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强化教学科研创作演出一体化发展,充分盘活院校和院团,加速文艺人才培养。随着2022年5月“郑州大学音乐学院”正式更名为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2022年9月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的正式成立,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先后受聘为河南文艺院校“掌门人”,文艺院团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聚英才,壮大新时代文艺豫军。实施“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和“河南省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截至目前,全省已推出44位艺术名家和39名青年艺术人才,涵盖戏曲、文学、美术、书法、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开展“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2023年以来已走过全国26个省(区、市),有力锻造培养了河南美术人才队伍。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中,通过全面实施项目制和工作室制,不但推出了佳作,更锻造了队伍,一群“很酷、很炫、很懂文化”的“90后”“00后”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创作的主力军,为河南文艺人才队伍源源不断注入新理念、新创意、新力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此次‘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得,是对近年来河南文艺精品创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的鞭策与鼓励。”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河南将进一步改进提升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与抓环境相贯通,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现实生活、倾听群众呼声,不断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更大文艺力量。(记者 金京艺 张魏)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