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跟随汩汩南水,记者来到北京,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探寻千里长渠只此“清绿”的秘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面临复杂的工程技术难题,为何非得“南水北调”?调水前的一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全国水资源量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的水资源量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
“从1952年‘南水北调’构想提出,到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动工实施,历经五十年规划、十余年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从设想成为现实。”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陈晓楠说,南水北调工程由东、中、西线三条线路组成,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骨架的大水网,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配置格局。
陈晓楠介绍,为保证水质,中线一期输水总干渠与沿线河道全部立交,确保没有沿线河湖水的汇入。体现在工程上,则需要遇河架设渡槽、修建倒虹吸等。
“水质监测保护方面,我们建立了1个中心、5个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组成的水质监测体系,持续开展水质常规监测、藻类监测、地下水监测等工作。”陈晓楠说,同时,对全线1200多座跨渠桥梁的监管,严防污染物入渠。持续推进水生态调控体系试验研究,不断完善“测、拦、捞、清、控、导、沉”水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在北京,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总调度中心大屏幕数字跃动,沿线各分水口门的供水数据实时显示。借助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1.0系统,调度人员可突破距离限制,进行远程实时水量调度,并可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点点鼠标,调水‘前线’即可远程执行调度指令。”陈晓楠介绍,全线通水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平稳,经受住了多次汛期特大暴雨洪水的重大考验。这都得益于坚持以技术强安全,大力推进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建设。
热水倒入杯中,水质透亮。北京市民王树强说起水的变化,“丹江水水质好、口感好,且水多了后,家里基本没有停过水,我们更有安全感了。”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超685亿立方米,惠及沿线京、津冀豫26座大中城市、200余个县(市、区),为沿线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陈晓楠说,自2017年起,利用丹江口水库水位消落期富余水量和汛期洪水资源,择机向北方50余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为推动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沿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祝传鹏/文 马绍坤 魏凯/视频)
责任编辑:郭栩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