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十年十人丨清水入户 半生所系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12-12 10:12 来源:河南日报

昔日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南阳段总干渠与商南高速公路、焦柳铁路交会处。受访者供图

南水北调中线南阳段总干渠与商南高速公路、焦柳铁路交会处(12月7日摄)。高嵩 摄

南水北调·十年十人丨清水入户 半生所系

张海峰

  伟大的工程,总是因人而兴,因人而成。

  10年前,10万名建设者鏖战中原筑渠送水。

  渠道最长、投资最大、工程最紧……从一个个“最”里得以窥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河南段的建设之难。

  “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我们只不过是变‘尽力而为’为‘奋力而为’。”11月28日,回忆起十几年前建设的场景,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技术管理科科长张海峰的诉说平淡质朴。

  从2009年进入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工作,张海峰已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奋斗了15年。

  10年前,河南段许多“硬骨头”工程都留下了张海峰的身影。如今,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在我省长达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道中,都离不开张海峰和同事们的坚守。

  难——不到一公里就有一座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上,委托河南建设管理的渠段长429公里,共有公路交叉465座桥、铁路交叉28座桥,平均不到一公里就有一座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是地上明渠输水,一旦开挖渠道,路就断了。所以挖渠前必须先建桥。”2009年进入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后,张海峰一直负责协调处理桥梁建设的工作,提前实地排查、督促设计方案、协调上级部门、与交通部门沟通等成为他的主责主业。

  “2011年进入大建设期后,那年夏天,从南阳到新乡、从城市到乡村,不管刮风下雨、酷暑炎热,一座桥一座桥地排查,每一座桥的情况都必须摸得一清二楚。”当年的工作细节张海峰记忆犹新。

  交叉工程施工难,铁路交叉工程施工更难,在正在运行的铁路桥上施工难上加难。

  上层火车呼啸而过,下层渠水蜿蜒而行,如今平顶山西暗渠工程运行顺畅。

  但在十几年前,平顶山西暗渠工程跨焦柳铁路下的顶进工程的结构形式和工艺难度都堪称亚洲第一。

  “最难的是跟火车抢时差,见缝插针开展作业。”张海峰解释,工程施工现场离平顶山西站不足两公里,该车站每天要通过260多趟列车。为了不影响铁路运输,施工只能在列车行进的间隙进行。

  大喇叭一喊“火车来了”,几百名工人迅速闪到一旁,待火车擦着工地疾驰而过后,大家又迅速恢复热火朝天地建设。这是施工时每天都要重复的场景。

  “当时的项目经理徐开富已至退休年龄,依然坚持在一线,吃住在工地。谈起项目建设的难度,他情不自禁流泪的场景依然清晰可见,那时候的建设者们全身心扑在项目上。”张海峰感慨。

  工程建设难度大,但建设者们不放弃。在南水北调中线南阳段总干渠与商南高速公路、焦柳铁路交会处,更是实现了上层高速跑汽车,中间铁路跑火车,下层干渠走“南水”的神奇景观。

  凭借着这股韧劲儿,建设者们书写了无数奇迹。

  穿黄工程实现了长江黄河的历史性会面;沙河渡槽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在当时都属世界首创……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成功破解,一项项难点工程被顺利攻克,丹江水就这样浩浩汤汤到达了北京。

  广——在全省建起1100多公里地下管道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就像人体大动脉,将丹江水源源不断送往北方。

  那么配套工程就像一条条毛细血管,让千家万户用上甘甜的丹江水。

  克服穿越农田、河渠和铁路、公路等重重困难,全省建起了超过1100公里的地下管道,从总干渠分水口门引水至水厂,“南水”从丹江口到达家门口。

  如果海拔高度相差大,无法实现自流,便要建泵站提水。在郑州市二七区长江路南水北调桥附近,干渠不远处一座白色圆顶建筑内电机声嗡嗡,这是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而建设的密垌泵站。

  “这个泵站原先每个月只运行10天,如今全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张海峰对泵站情况了如指掌,这源于通水后,他的工作转到了配套工程的建设与维护上。

  该泵站2018年建成投用时,主要任务只是向尖岗水库充库调蓄。为了让更多居民喝上“南水”,2023年升级改造完的密垌泵站实现了向二七区侯寨水厂、高新区梧桐水厂供水,覆盖人口超百万人。

  从间歇式运行到全天无休,作为补充水源的“南水”,现在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主力水源。

  目前这样的泵站在全省已修建了25座。口感好、水质佳,“南水”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全面通水10年来,我省供水范围已覆盖12个省辖市市区、52个县(市)城区和122个乡镇,我省受益人口达到3500万人。濮阳市全域、郑州90%的中心城区、安阳市滑县及内黄县全域都用上了南水北调水。

  “将来,全省除洛阳、三门峡、济源、信阳等地外,将建成以南水北调等地表水源为主,覆盖全省的城乡供水网络体系,受益人口超6000万人。”张海峰说,“看着南水北调受益人口越来越多,效益发挥越来越大,作为建设者我十分自豪。”

  智——为输水管网装上一个“智慧大脑”

  将丹江口水库1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和4000多公里的岸线全部“毫厘毕现”做成一个三维数字模型,随着鼠标滚动,实时展现着大坝形态、水质状况、库岸稳定性等,恍如就在现场……

  这个有点像游戏里的虚拟世界,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装上了“智慧大脑”,它也正成为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中的一个大招——数字孪生。

  与丹江口水库不同,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的路线更像是一个个隐秘的角落,这些输水管网和泵站都较为隐蔽,大部分处在不见光的地下。

  张海峰和他的同事们正在推进配套工程的数字孪生系统,就像是打开隐秘角落的钥匙,为这些隐蔽角落再造一个透明可视化“孪生”兄弟,实现“昼夜交接”。

  “之前管道巡线全部依靠人工,费时费力。等数字孪生系统建成后,就可以实现智能巡检,如果哪里有隐患或故障就能及时发现,还可以远程操控,这样供水安全和效率就会提高很多。”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信息机电科魏楠说。

  摸不着的数字孪生,将带来看得见的效益。河南省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通过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孪生平台及整合提升业务应用系统,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四预”能力,推动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实现精准预测、精确调度、智慧运维与科学决策;提升管理效率与水平,促进智慧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达成“安全、节水、智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今年11月,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在南阳、新郑、航空港区、焦作等4条线路和府城泵站,通过一期(试点)建设,搭建总体数字孪生平台,建设这4条试点线路和泵站的感知设备,完成6类智能业务应用,从而实现河南省配套工程在安全预警、管线漏水风险预测、水质污染处置预演及应急处置预案方面的“四预”目标。

  “未来2—3年内,数字孪生技术将在河南段1100多公里管网和25处泵站全部推广,将配套工程‘搬到’数字世界。”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总工程师杜军民谈起数字孪生技术信心满满。数字孪生系统数量众多的“眼线”与“触角”,会让配套工程像无人驾驶汽车一样,在“智慧大脑”的指挥下根据管道情况自主诊断、检修。

  从建设期的层层闯关、到配套工程的遍地开花、再到数字孪生的创新应用,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难题。但“张海峰们”一次次攻坚克难,让越来越多的人喝上了甘甜的“南水”。这是使命,更是光荣。(记者 张海涛 窦晓雪 李茜茜)

  记者手记

  从建设者到

  守护者、践行者

  一滴南来之水,需要过高山、进隧洞,穿越600多条大小河流,历经千余座工程建筑的重重考验,才能北上,润泽沿线26座大中城市,为超过1亿人带来甘甜。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上的奇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水利专家们曾感慨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一本“水利大全”。因为几乎所有类型的水利工程,在这里都能找得到。这项水利“巨无霸”的规模及难度,在国内外均无先例。

  每一个遥遥领先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坚守、辛勤奋斗的建设者。张海峰,就是其中一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作了15年的他,亲眼见证了“南水”从丹江口库区流到北京的每一个瞬间。

  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那些年,他早已记不得跑了多少趟工地,去了多少趟北京开会,却清楚地记得修建宁西铁路交叉工程、平顶山西暗渠工程、跨渠公路桥、35千伏电力专线、克服膨胀土等重重困难背后的艰辛。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我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同步建成、同步通水,张海峰的工作又有了变化,建好管好配套工程,成为全省1100多公里管道和25处泵站的守护者。

  建设不易,运行更需精心呵护。如果说建设期是大刀阔斧搞建设,那运行期就是全力以赴保通水,扩大供水范围。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张海峰和他的同事们又有了新任务、新要求,把南水北调工程效益、供水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安全效益发挥到最大。

  从建设期大干快干、闯过层层难关的建设者,到通水后配套工程遍地开花,让一个个城市喝上甘甜“南水”的守护者,再到如今推进数字孪生技术、下足绣花功夫精细化管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践行者。

  每一次身份转变的背后,都是为了适应南水北调工程的发展。

  “我们干南水北调事业最光荣的就是能让更多人喝上甘甜的‘南水’,这样我们才是名副其实的‘大自然的搬运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忠诚践行者。”这是张海峰的光荣,也是所有南水北调建设者的光荣。(记者 张海涛 李茜茜 窦晓雪)

责任编辑:王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