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首水保科技示范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阳市京(津)宛发展合作中心提供
邓州北京路小学实验楼。
西峡北小河流域修复项目。
利用对口协作资金实施的内乡岞曲镇菊花种植基地。齐延波 摄
世纪构想,一朝梦圆。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从中原到华北,自此水脉通、情相连。十年来,1432公里的中线长渠“南水”日夜奔流,不负期许。
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从“水龙头”——河南南阳淅川的陶岔渠首枢纽北上,跨越伏牛山、太行山,穿黄淮、济海河,汇入团城湖水库,最终流入北京千家万户。这条千里转进的中线工程,不仅是润泽北方大地的水资源生命线,也是北京市与南阳市携手共进的桥梁与纽带,促使京宛建立起血脉相通的协作情谊。
南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渠首所在地,与主要受水地北京市结为“亲家”,持续开展生态环保、经贸科技、教育医疗及文旅交流和人员交往,从互动合作走向共融共赢。
滔滔“南水”,滚滚“向北”,北京与河南、南阳的“水情缘”已经融入血脉,为一个又一个十年续写美好明天。
“同饮一渠水就是一家人”
“现在天天喝着甘甜的‘南水’,有机会,一定要去南阳瞧瞧咱北京的‘大水缸’!”10月5日,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堤上,北京市民林红霞通过展板观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情况介绍,她不由动情感叹:“中线工程十年的输水量,相当于给京津冀送去4000多个‘西湖’的水量,都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多大的恩情!”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9月25日,南水北调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北京—南阳对口协作成就展在北京市颐和园揭幕。现场以文字图片、视频和实物展览等形式,全景展现了这一世纪工程在水源地产生的“绿色动能”。
十年成就,辉煌壮丽。本次展览分京宛合作、通水效益、饮水思源、宏伟蓝图、工程建设、生态保护、战略发展等七个篇章,其中,京宛合作相关成果展示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南水”进京的3000多个日夜背后,有着数十万南阳群众的无私奉献,也深化着京宛对口协作的互动交流。
为回馈水源区的送水情谊、支持送水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开展对南阳市淅川、邓州、西峡、内乡等水源地县市的对口协作,涵盖生态、农业和教育、科创等领域。
扛牢“一渠清水永续北送”重大责任,南阳作为中线工程关键性枢纽所在地和主要水源涵养地,这十年间紧紧抓住“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工作主线,以京宛对口协作为契机和平台,围绕项目协作、区县结对、产业合作、干部人才交流等方面拓展合作层次和内容,在协作的深度、广度上持续开拓。
“同饮一渠清水,南阳是我的第二故乡。”北京挂职干部、南阳市政府副秘书长赵一帆表示,流向北京的这一泓清水里,浸透着库区人民对首都人民的深厚情谊,将两地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推动北京、南阳两地对口协作和区域合作的动力源泉。
荒山披绿长出“生态果”
12月7日,驱车沿着丹江湖核心水源区周边行进,虽然已是冬季,但见山岭间林木茂密,行驶在环库区公路上,北方赶来过冬的候鸟在碧波翻涌中翩飞……以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首工程为核心的环库区生态廊道试验示范项目,将沿途10个乡镇的生态景观、农林产业和文旅项目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丽画卷。
“让水源区群众日子越过越好,是首都人民的心愿。”北京挂职干部、淅川县副县长屈敏超告诉笔者,十年来,对口协作工作已在淅川落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民生项目。
作为京宛协作对口援建的标志性项目,淅川县环库区生态廊道项目设计全长256.079公里,融合环库公路和林地、农地、湿地、园地等多种生态空间为一体,在保护水质的前提下,规划出一条“人、路、景”和谐相宜的复合型生态廊道。目前,已经成功在香花镇环湖村打造了“丹境之眼”环库区生态廊道重要节点。
“生态廊道的建设成功打造出渠首汤山湿地公园、香花镇环湖村‘丹境之眼’等标志性景观,并把丹江大观苑、坐禅谷、八仙洞等旅游资源串珠成线,不仅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升级和拓展。”屈敏超介绍,环库区生态廊道项目计划总投资7000余万元,一期、二期项目共使用京宛对口协作资金超5000万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4年以来,依托京宛协作对口援建资金库,淅川先后实施渠首汤山环境综合治理、环库区生态廊道、荒山石漠化修复及水源地小流域治理等系统性工程。十年间,淅川近40万亩荒山披上绿色植被,环库区森林覆盖率从45.7%提升至现在的61.7%。
生态修复让淅川的“绿水青山”加速变身“金山银山”。该县引入北京、天津等地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校,推动生态高效林果业规模化种植,形成23万余亩柑橘、软籽石榴、杏李等林果基地,产值达6亿元,让10万渠首农民端上绿色“金饭碗”。
以水为媒积极“借船出海”
京宛对口协作,始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地北京市和水源地人民由此结下一份深情厚谊。十年来,这份情谊始终如一,并结出累累硕果。
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北京市先后下发《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将对口协作期限延长至2035年,预示着京宛合作转向京宛协作。
从合作走向协作,是京宛对口协作机制的一次升华与蜕变。
围绕水源地与受水区协调发展,京宛两地先后签订一系列对口协作协议,持续厚植合作土壤,以项目实施、人员互动交流为引领,京宛建立的对口协作机制不断走向深入。
2014年至目前,北京市对南阳市实施对口协作项目322个,总投资46.44亿元、使用协作资金近20亿元,先后实施淅川县环库区生态廊道、西峡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邓州市京东物流产业园及水源地县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等一批示范性项目。同时,京宛两地互派9批150余名干部开展双向挂职交流,组织医疗卫生、教育人员赴京交流培养,为两地密切联系搭建了重要桥梁。
“近年来,在北京市支援合作办、南阳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两地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制度,推动了京宛合作渐入佳境。”赵一帆说,在京宛合作机制框架下,两地围绕项目协作、区县结对、产业合作、干部人才交流、协作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尝试,合作层次和内容日益丰富,在协作的深度、广度上持续开拓,形成了多方共赢的京宛合作新局面。
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关系的建立,对北京来说,是饮水思源、支持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份深厚情谊;对南阳来说,是保护水质、用好用活对口协作资金,助力水源区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的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十年来,在对口协作的基础上,京宛两地不断深化合作,协作领域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到产业转型、民生事业全面开花。”南阳市京(津)宛发展合作中心负责人赵靖表示,以今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为节点,南阳市正全面实施《京宛合作转型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统筹谋划未来五至十年京宛合作内容方向,助推水源地高质量发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晓梦 同冯 夏立满 刘彤)
责任编辑: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