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河南在机器人新赛道上频频发力,一批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为打造未来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面对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加快抢滩布局,河南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即日起,本报推出“奔跑吧,河南机器人”专栏,聚焦重点企业、拳头产品进行深入采访,讲述机器人在中原大地加速奔跑的故事。
40年前,一部由美国影星施瓦辛格出演的机器人电影《终结者》,激发起世人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中国自主研制的“未来战士”机器狼惊艳亮相,可集群作战、自主协同,让人为之惊叹。
从银幕走向现实,从机械臂、工业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短短40年,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0到1再到100”的跨越式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下,机器人赛道上竞争火热,细分领域愈加尖端。面对这个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河南如何谋篇布局、后来居上?
炙手可热的新赛道
今年8月在北京开幕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向大众展现了机器人科技的日新月异。
数据显示,到2023年全球机器人总量已突破400万台。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曾表示,这一数字不仅是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的有力证明,更预示着智能新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步入“黄金期”,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参与制定修订26项机器人国际标准,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第一生产大国、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在此大背景下,部分省份和地区在机器人赛道上也呈现“领跑”态势。国内知名头部企业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复杂野外环境中实现长距离运动;上海一家新兴企业生产的外形类似章鱼的手术机器人,可以轻松完成一枚生鹌鹑蛋剥皮的操作。
随着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赛道已炙手可热,机器人产业正迎来迭代升级、跨越发展的窗口期。对河南来说,这个赛道不能缺席、这一机遇必须抓住,在新赛道上奋起直追、加速奔跑,事关我省未来竞争的“主动权”“话语权”。
蓄势待发的“后来者”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近年来,我省将机器人产业纳入28条重点产业链,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制造产业的两个关键赛道之一,先后制定了《河南省培育壮大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河南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等文件,建设了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龙门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培育出郑州科慧、中信重工、翔宇医疗、中原动力等50多家重点企业,实现了产业链部分细分领域、关键环节的重要突破,拥有“拿得出”“叫得响”的产品。
“中原动力在视觉智能分析、机械臂控制、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低速无人驾驶等领域研发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林杰表示,“我们研制的具身智能打磨机器人,集3D视觉引导、力反馈于一体,在电解铝、锻造、铸造等行业得到快速应用,完美代替人工。”
与先进省份和地区相比,我省起步较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高、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产业链条还不够完整。面向未来,作为这条赛道的“后来者”,河南如何乘势而上、弯道超车?
一方面,实现“从1到100”的创新,持续壮大包括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在内的传统机器人产业,不断巩固自身优势,向矿山开采、水下作业、应急救援等更多领域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抢占发展先机。
另一方面,实现“从0到1”的突破,抢滩人形机器人蓝海,依托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龙门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让产学研、上下游、各环节相互协同,形成完整产业闭环,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质效。
布局未来的“关键子”
一台高端智能化的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仿生等新科技新产业,体现的是各种现代技术的综合集成,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在未来产业布局中是“关键一子”。
纵观产业变革趋势,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发展路径不再如传统产业那般线性推进,前沿科技呈现出交叉融合、多源爆发、群体跃升的态势,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一批极具爆发力的未来“根技术”在不断突破。
抢滩未来产业,更需要系统思维、同步发力。
今年以来,河南在未来产业谋划上“动作频频”。围绕人工智能、商业航天、无人机、医疗仪器等高技术领域召开会议,就产业规划进行谋篇布局;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中原石墨烯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相继揭牌落地;我省首个科学计划《河南省医学科学计划(2025—2035年)》制定实施;印发《河南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2024—2030年)》,围绕未来产业6大发展方向进行布局……一张十分清晰的未来产业“规划图”“施工图”跃然纸上。
展望未来,我们唯有以非常之力抓技术创新、抓联合攻关、抓人才引育、抓产业集聚、抓生态构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方能在产业变革的大浪潮中迎头赶上,在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上绽放光彩。(记者 马涛 张笑闻)
责任编辑: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