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豫军星光闪耀
●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数量居全国第一
●网文作家数量居全国第二
时隔仅一周,继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之后,河南又迎来了一场文学盛会——2024中国网络文学论坛。
11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知名网络作家、专家和网络文学平台负责人会聚郑州,纵论促进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网络文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作出新贡献。
11月28日,2024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郑州举办。(记者 祁道鹏 摄)
作为借助互联网进行创作和传播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以繁茂发展之姿,丰富了时代生机勃勃的“文学表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作者数量达2405万,网文作品数量达3620万部,网文用户数量达5.37亿。
在文学百花园里,文学豫军星光闪耀,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数量居全国第一,网文作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彰显着河南文学的独特力量。
“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发展重任。河南传统文学厚重多元、极具影响,网络文学创作也异常活跃,涌现出麦苏、会说话的肘子、我会修空调、萧瑾瑜、烟波江南等一大批优秀网络作家,并以新的形态和更加年轻化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评价。
在当下多元并蓄的文学格局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共同绘就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文学画卷。“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虽然路径各异,但最终都会回归到文学这条大道上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说。
初冬时节,在郑州,这场论坛打开了网络文学新世界。
前几天,三部网络文学作品首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其中一部就是河南网络作家甘海晶(麦苏)创作的《陶三圆的春夏秋冬》。
“网络文学不应只有一种面貌。”近些年,甘海晶聚焦现实题材,创作出了更多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展现时代变革的文学作品。“只有真正贴近生活,深入挖掘社会中的真实故事和人性光辉,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她深有感触地说。
“推开世界的大门,写就我们的故事。”一改《老妈有喜》的风格,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达理(蒋离子)的新作《飞越巴别塔》充满了悬疑元素,“网络作家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创作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作品。”
告别自主生长阶段,中国网络文学已步入了有序发展、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朝着主流化、精品化方向加速发展。
《大王饶命》《第一序列》《夜的命名术》……这一部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出自“90后”河南作家、洛阳市作协主席任禾(会说话的肘子)之手。“网文里可以诞生经典吗?一定可以。”任禾笃定地说,“只要用心用情写作,总会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从传统文化经验里走出网文经典化之路。”
出生于1999年的王怀誉(三九音域)的代表作有《我不是戏神》等。“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正是创作的源泉。”王怀誉说,“文学经典具有‘超越性’,从经典中可以获得灵感、学到技能,让作品更能直指人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宝贵财富。”网络作家胡炜(狐尾的笔)说,新时代提供了广阔创作空间和无限创作可能,通过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现代审美,创新表达方式,传统文化会焕发新生机。
作为互联网时代最具活力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网络文学新生态。
“AI学习的是过去,但人可以创造未来;AI擅长从1到100,但从0到1的原创是人的特长。技术和艺术融合、人机交互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王雷直言。
前不久,又有10部中国网文入藏大英图书馆,网络文学以及改编的动漫、电影等风靡海外、全球追更,网文“出海”打开了“读懂中国”新窗口。
“《与凤行》《庆余年》《墨雨云间》等热播影视剧,都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阅文集团副总编辑田志国认为,网络文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储备和突出的IP资源属性,网络文学IP影视化创新,能更好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消费市场倒逼类型化创作‘破圈’;网络文创产业链环拉长、IP转化提速;年轻人成为网文写作新增主力;网文‘出海’,乘风破浪;人工智能或将成为搅动网络文坛的一条技术鲇鱼。这是网络文学的五条生长线。”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友权概括道。
网抒新时代,文铸新辉煌。从厚重文化中汲取滋养,于技术赋能中守正创新,网络文学之花必将灿然绽放。(记者 王延辉 祁道鹏)
责任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