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阳殷墟 解读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密码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11-19 08:57 来源:河南日报

  作为甲骨文的发现地,安阳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诸多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遗址中,殷墟遗址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与殷墟博物馆隔洹河相望。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摄)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拨开历史迷雾,历经近百年求索,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用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辉映着中华早期文明版图,破解了一个个中华文明基因密码。当下,这座跨越3000多年的商代遗址,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殷墟考古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

  初冬,穿安阳城而过的古老洹河涓流潺潺,波光粼粼。

  11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安阳市洹河南岸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往来游客络绎不绝,期盼一睹它坐拥的“商王的宝藏”。

  在展厅内,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一条商代大型道路吸引了不少游客参观。近年来,殷墟内部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殷墟宫殿宗庙区南约1公里处,发现2条直通宫殿区的南北向道路,洹河北岸发掘出宽达15米的大型道路,道路之上有清晰的车辙痕迹,道路两侧密集分布着居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诸多发现让这座晚商都城的城市规划布局呈现得更为清晰。

  这些年,殷墟考古不断取得新突破,不断颠覆人们对《史记》记载的商王朝的认知。

  1999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商时期都城洹北商城,发现了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界以往对洹北商城城市形态的认识,使商代历史的考古学编年框架更加完善。

  2021年,在洹北商城以北约4公里处发现陶家营遗址,是从聚落考古视角下研究“大邑商”都城布局的突破。

  传统的小屯宫殿宗庙区新发现大型池苑、水道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遗迹,池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通过水道与洹河联通,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殷墟宫殿宗庙区整体格局的认识。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次殷墟王陵区陵墓隍壕的确认,将此规制上推到商代晚期。王陵区范围从过去的10万平方米扩展到16万平方米。在王陵区西南部探明的西周早期遗址,面积超4万平方米,为我们研究西周灭商后的状况提供了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高度评价此项考古发现。

  “我们还探出了商代晚期四横两纵的干道,多层路土,极好、极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研究员牛世山说。

  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殷墟考古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

  以殷墟为支点,建构起夏商考古学文化的时空体系,为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重要抓手。“殷墟的发现和确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王巍表示,殷墟上承四方汇集文明之趋势,下启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是中华文明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甲骨文,闪耀3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一片甲骨惊天下”,代代学人焚膏继晷。1899年,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隐藏其中的中华智慧和文明密码被一一破译。

  120多年来,为解读中华文化基因,几代学者著述不辍,他们或收集著录,或考释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甲骨文的脚步从未停滞。

  甲骨文中的商王朝,真实而鲜活:有外交征伐、农业农耕、饮食宴飨、婚丧嫁娶,也有流星、日食、月食等自然天象……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是真正的中华基因,足以筑牢中华传统文明发展进程的基盘,可据以追索中国上古史的未知,窥探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社会生活场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宋镇豪说,“研究甲骨文,实际上要研究甲骨文背后的人与事,研究甲骨文背后的历史。”

  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看来,甲骨文一方面展示了3000多年前汉字的原始面貌,让现代人甚至比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更清楚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形态,并纠正了2000多年来汉字字形结构分析的一些错误。同时,甲骨文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寻找汉字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截至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总计约16万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其中公认已识读的约占三分之一。

  识读甲骨文之路依然漫长且艰难,但学者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一片片甲骨“真容”显现。

  目前,安阳市“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工程”正在推动实施,研究者们运用三维数字扫描技术对甲骨片进行全息影像采集,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约16万片甲骨进行高水平、高精度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整理,让它们回归故乡安阳,向全世界展示,推动甲骨文传承保护进入新阶段,也将进一步助力甲骨文缀合、释读、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高度。

  新时代赋予殷墟遗址新的活力

  在安阳的城市中轴线上,悠悠洹河岸边,金碧辉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气势恢宏、令人震撼。三大主体建筑宣文馆、徽文馆、博文馆错落有致,从空中俯瞰犹如一个大大的“合”字铺展开来,体现“天人合一”。这里,是中国文字的“家”。

  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殷墟博物馆大气磅礴的身姿引来八方游客。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后,这里展示了几代考古人的累累硕果,也意味着殷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站上了新起点。

  更为宏大的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一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规划范围涵盖整个殷墟保护区,将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中国的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

  殷墟甲骨文深深烙印在安阳这座城市。105座甲骨文书屋书香满城,高铁安阳东站站名使用甲骨文和简化字双标展示,安阳市文体中心设有甲骨文字装饰,还有市区主要公交站点、36000多套道路窨井盖等,处处体现出殷墟、甲骨文元素。

  文创开发方兴未艾,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盲盒、甲骨文雪糕等系列文创产品成为爆款;殷墟景区联合开发的3万份3D数字藏品,5秒内售罄;中国文字博物馆“玩转汉字”等申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重点展示项目;中国安阳“甲骨文之礼”国际文创设计大赛推动安阳市文创产业与国际接轨。

  3000多岁的殷墟遗址,今朝“活”起来更“火”起来,成为展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记者 李林 杨之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