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系列主题新乡专场新闻发布会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10-28 09:30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4年10月28日09:30,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乡专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内容:介绍新乡市“超常规推动中原农谷建设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出‘新’出彩”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发布人:

  李卫东 新乡市委书记

  魏建平 新乡市委副书记、市长

  孙 栋 新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祁文华 新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徐光华 新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刘军伟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乡专场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牛素玲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的第13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新乡“超常规推动中原农谷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出‘新’出彩”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

  新乡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建平先生;

  新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栋先生;

  新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祁文华先生;

  新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光华先生;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军伟先生;

  欢迎各位发布人!

  下面,先请李卫东书记作主发布。

???.jpg

  新乡市委书记 李卫东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新乡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有关情况。首先,我谨代表新乡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对新乡发展给予支持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视察河南,每次都叮嘱我们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尤其是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省委、省政府牢记领袖嘱托,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建设中原农谷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将其作为全省“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的重要一极布局在新乡。中原农谷成立三年来,连年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中原农谷党工委、管委会组建完成,由省政府分管农业的副省长担任党工委书记;由13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高效履职;中原农谷投资运营公司实质化运行。27家省直部门和中央驻豫单位制定260余条政策举措,《河南省中原农谷发展促进条例》也于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这些都凝聚起中原农谷建设的强大合力。

  作为中原农谷所在地,新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处南北分界过渡带,是我国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最佳试验场。农业底蕴积淀深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就建立了中国农科院新乡试验基地,贾大林、王守纯等国内顶尖农业专家陆续扎根于此,先后荣获国家级奖励20余项,塑造了享誉国内外的农业辉煌。创新优势较为突出,拥有“国字号”农业科研院所3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48家。可以说,建设中原农谷,我们有条件、有资源、有基础、有优势。

  近年来,新乡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国家级、国际化功能定位,瞄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的目标,超常规推进、高标准建设,初步形成了产学研贯通、育繁推一体的种业创新生态。中原农谷这颗“良种”,已经在中原沃土拔节生长、开花结果,已经成为新乡跨越发展的牵引性工程、战略性支撑。2023年新乡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0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0.1个百分点,成功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我们突出“高能级”,建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高地,创新平台至关重要。我们坚决落实创新首位战略,突出抓好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中原农谷先后集聚国家级创新平台14家、省级创新平台44家,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4所高校研发体系相继融入,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的生物育种欧洲研发中心挂牌运行,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龙头,以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等国家、省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平台体系已经构建。目前,全市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省实验室3家、居全省第2位,省级重点实验室23家,省级以上实验室总量位居全省前3位。平原实验室高效运行,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揭牌成立,省医学科学院新乡基地挂牌运营,省中医药科学院新乡基地获批建设。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梳理全市创新平台矩阵,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创新平台体系。

  我们立足“高层次”,广聚一流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持续在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上狠下功夫,成功引入院士14名、种业研发团队53支、科研人员390余名,实现种业全领域高层次人才全覆盖,并有力带动各领域人才近悦远来、纷至沓来。今年以来,全市已延揽各类创新人才超1.6万人。我们将持续创优人才发展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让更多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我们紧扣“全链条”,做强种业产业。产业是发展之基、兴市之要。我们成功引育一流种企82家,其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有39家,全球10强种企2家,包括全球第1的德国拜耳、第3的先正达;国内10强种企5家,包括隆平高科、中农发等龙头企业。我们全力抓好种业创新,拉长产业链条,有力带动农机装备、食品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化工、检验检测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8+17+N”产业链群持续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轻纺、生物与新医药4个千亿级,化工、电池及新能源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上市企业达11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的1/10强。

  我们围绕“全种业”,聚力科研攻关。“种子”是粮食的芯片,“种业”是农谷的核心。中原农谷建设的初衷就是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打好打赢种业翻身仗。我们聚焦粮食、油料、果蔬、畜禽、水产、花木、食用菌、中药材八大主攻方向,固强补弱、系统发力,以高技术育种为关键,加速向“生物技术+信息化”育种4.0时代迈进。中原农谷已建成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和人工气候室,小麦一年可完成5~8代繁育,花生可完成4代繁育。161个优良品种孕育诞生,12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省级奖15个,成功破解“小麦—冰草”远缘杂交世界难题,高油酸花生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个品种填补全国、全省空白。4个种质资源库投入使用,保藏种质资源13.8万份。我们将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力争各类优质种质资源应收尽收。

  我们贯通“产学研”,加速成果转化。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种子能否从“实验室”走向“大农田”,离不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我们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科研平台+政府+企业”握手机制,中原农谷“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环节全面贯通,16个表型鉴定及品种选育基地、80万亩繁种基地高标准建成,现代种业产业园、种子加工产业园等园区载体加快建设。源自中原农谷的新麦58、郑麦918,接连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纪录,并实现就地转化;110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其中小麦推广面积达1亿亩,约占黄淮海小麦种植面积的38%,让“中国碗”装上了更多优质“河南粮”。我们将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科研人员和团队提供生物育种“一站式”解决方案,不断做优“平台+研发+孵化+中试+产业”的全链条服务,全力在中原农谷打造“国内外最完备的种业研发体系”。

  农谷因使命而建,新乡因农谷出彩。我们坚信,中原农谷一定会成为国家级、国际化的种业创新高地,一定会成为国际一流的农科“芯”城。我们诚邀各类平台布局农谷、扎根农谷,我们诚邀天下英才选择农谷、齐聚农谷,我们诚邀中外名企投资农谷、深耕农谷,我们诚邀广大媒体走进农谷、宣传农谷,共同在中原农谷这片创新热土上播撒希望、成就梦想!谢谢大家!

  牛素玲

  谢谢李书记生动详实的介绍!接下来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了新的具体部署,而新乡在这方面先行一步,探索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最近全省各地都在学习。请具体介绍一下“新乡模式”的具体措施和突出成效。谢谢。

  李卫东

  感谢您对新乡国资国企改革的关心关注,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近年来,我们围绕国资国企改革,运用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改革精神、创新办法、市场机制,推动国资国企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形成国有投融资平台改革“新乡模式”,实现国资国企“从散到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这个过程,可以用“资源整合、赋能产业、精细管理”3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资源整合。国有投融资平台小而散、评级低,盈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是不少地方都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以平台整合为突破口,高位谋划、高位推动,并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全市优质资源,“筛选一批”“优选一批”“重组一批”,推动平台公司重构升级、转型发展。改革前,我市有市管国企12家、县级平台56家。改革后,市管国企仅有国资集团、投资集团、公交集团3家。其中,国资集团资产规模1390亿元、获双“AAA”评级;投资集团资产规模550亿元、获“AA+”评级。截至目前,国资平台累计取得授信1400亿元,新增融资近500亿元;国资集团发行各类债券12期、规模36.3亿元,其中首期产业转型债创同期全省利率最低。

  第二个关键词:赋能产业。我们坚持产业发展优先导向,投早、投小、投长,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国资集团将募集资金的一半以上用于支持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数智科技、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有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60.6%、20%。近3年,国资集团累计实施重大项目148个、完成投资193亿元,延津化工产业园、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河师大科技创新港等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实施,全市产业发展动力更加充沛、质效更加明显。

  第三个关键词:精细管理。我们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推动市县两级平台权责更加明晰、运营更加规范。一方面,加强内控提增信。按照上市公司标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着力构建1个双“AAA”、4个“AA+”、10个“AA”的“雁阵”信用体系,促进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循环转化、高效配置。另一方面,合规经营防风险。强化国有投融资平台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约束”,在市县两级平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债务管理,严防市县之间债务风险纵向传导,严禁县区平台之间横向互借,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市县平台健康发展、良性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投融资平台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科技日报记者。刚才,发布中提到,中原农谷已成为全省“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的重要一极。我们也感受到,近年来,新乡以中原农谷建设为牵引,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谢谢。

  李卫东

       这个问题请魏建平市长回答。

???.jpg

  新乡市委副书记、市长 魏建平

  感谢记者朋友对新乡创新发展工作的关心、关注。

  新乡以“新”为名,因“新”而兴,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科创资源呈现“四多”特点,即:高校院所多、创新平台多、创新主体多、创新人才多。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第一战略”,以中原农谷为“龙头”,扬优势、锻平台,强主体、优生态,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构建“高校即实验室、城市即孵化器、企业即创新场”的创新发展格局,2023年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跃居第86位。

  一是全链条搭建创新平台。聚焦国家战略所向、经济发展所需、科技能力所及,深入实施研发平台锻造工程,一体推进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建设,打造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目前,全市拥有4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6家国际联合实验室、5家院士工作站、3家省实验室、2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产业研究院、5家省中试基地等,已经形成层级多样、品类齐全的创新平台体系。特别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生物育种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河南师范大学获批建设抗病毒性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我省由高校牵头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神农种业实验室、平原实验室在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于今年10月16日揭牌,正在加快组建。

  二是全周期培育创新主体。聚焦创新主体数量质量同步提升,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目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392家、高新技术企业856家、专精特新企业489家、“瞪羚”企业32家、创新龙头企业11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0%以上,企业已经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

  三是全领域推进产业创新。聚焦“8+17+N”产业链群的技术瓶颈和痛点堵点,探索链主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模式,把科学家与企业家紧密联系起来,把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起来,推动“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和“科学家出技术、企业家用技术”,在生物育种、生物医药、先进膜材料、航空发动机润滑组件、防摇摆智能控制起重机、碳化硅高功率芯片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带动相关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拓新药业发布“核苷类系列产品”需求,河南师范大学第一时间“揭榜”,实现创新成果快速产出和就地转化;新飞制冷与西安交大合作“逆布雷顿技术应用开发”项目,破解了“超低温制冷技术”关键技术难题。

  四是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聚焦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度,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77%,超过全国2.65%的平均水平,连续多年居全省前3位。持续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出台支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新八条”,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在实行赋权改革后,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提高70%,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90亿元。强化科创金融服务供给,探索“信贷+股权”、科技贷等模式,设立全国首支氢能专项地市级基金、生物新医药产业研发联合基金,全市基金总数11支、总规模166.8亿元,帮助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基金赋能培育氢能产业经验”入选全省十大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迭代升级“新乡英才”计划,建设“人才社区”,推行“全职+挂职+柔性”的引才用才机制,构建了尊才爱才的用人单位小气候和聚才用才的全域创新大生态。

  下一步,新乡市将锚定中原农谷建设这一“龙头工程”,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把顶天立地的大创新保障好,把铺天盖地的微创新呵护好,持续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引育一流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勇攀科技高峰、勇挑创新大梁。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我们知道,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根基。请介绍一下中原农谷的项目建设情况,以及资金保障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效?谢谢。

  李卫东

       这个问题请孙栋常务副市长回答。

??.jpg

  新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孙栋

  感谢您对中原农谷项目建设工作的关心关注。

  近年来,新乡市将中原农谷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最重要、最迫切、最核心的政治任务、发展任务,持续强化“项目为王”工作理念,以种业创新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初步形成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种业企业等优势创新资源共同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中原农谷承载力、吸引力、带动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是创新资源载体加速集聚。瞄准种业创新八大主攻方向,着力引进高能级科创项目,已集聚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63家,构建了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龙头、以“国字号”、“省字号”实验室为引领的发展格局。61家种业企业、科研平台以及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交易等服务平台陆续入驻中原农谷科技孵化中心,农业科技高地建设初具规模。

  二是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建立市级领导包保重大项目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定期观摩”全流程项目推进机制,滚动开展十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实施项目1201个,总投资5628.9亿元。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首位。依托中原农谷7.1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区,总投资16.8亿元的中原农谷现代种业科创中心、企业总部、现代农业气象园、国家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圃、水产院种质资源库、滨湖大道西延等6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年内计划完成投资8亿元。新乡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招生,省人民医院北院区顺利开诊,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港提速建设,中原农谷康养社区、清洁能源集中供暖等惠民项目加快推进,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助推了中原农谷建设提质提速。

  三是资金要素保障加力提效。2023年以来,省、市累计下达中原农谷专项资金7亿元,专门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聚焦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今年累计申报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省基建投资等政策性资金项目24个、总投资132亿元。分别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中原农谷投资基金,以及首期规模10亿元的中原农谷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目前两只基金已注册完毕,正在对接落地项目。

  下一步,新乡市将持续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为完善提升“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贡献更多新乡力量。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农民日报记者。提升中原农谷的引领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离不开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请问,新乡是如何通过“农”字、跳出“农”字抓产业的?此外,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有哪些创新举措抓产业发展的?谢谢。

  李卫东

       这个问题请祁文华部长回答。

???.jpg

  新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祁文华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粒种子从研发、繁育,到种植、灌溉、施肥、除虫、防病,再到收获、烘干、晾晒、仓储、加工等全过程全链条,涵盖农机装备、新型化工与新材料、航空航天、卫星应用、振动筛分、汽车及零部件、休闲食品、酒饮品等多个产业领域。正如主发布词中提到的“中原农谷已经成为新乡跨越发展的牵引性工程、战略性支撑”。我们通过“农”字、跳出“农”字抓产业,不仅推动新型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强链,食品加工、农机装备等传统产业延链,航空航天、卫星应用等短板产业补链,形成具有新乡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且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呈现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强化链式思维,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精准选定8大产业集群17条产业链,聚焦产业链结构优化、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强化、产业链升级现代化,建立1个产业链、1个工作专班、1名市级领导任链长、1家市直责任单位“四个1”工作推进机制,建立“链长+责任单位+专班+链主企业”的产业链培育模式,在强链、延链、补链上持续发力。

  一是巩固行业优势,着力推进“强链”。一方面,抓住链主企业这个“牛鼻子”,制定链主企业培育壮大实施方案,“一企一策”推动心连心、五得利、华兰生物、花溪科技等链主企业向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看齐,带动链上中小企业主动进链、深度嵌链、错位补链,激发涌现更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关键节点企业,带动产业链群规模能级提升。另一方面,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好国家资金牵引作用,推动500多家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探索优秀转型案例,进而向其他产业链复制推广,加快实现向高端、智能、绿色发展,打造新型化工、振动筛分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群。

  二是加强交流合作,着力推进“延链”。一方面,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围绕产业链常态化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活动;紧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推动我市通用桥门式起重机、转向器、振动筛等300余种优质装备(产品)主动融入全国、全省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努力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中原农谷建设,加强产业横向交流,组建振动机械、农机装备等一批行业协会、企业家联合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快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融通发展格局。

  三是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推进“补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六新”突破、“五基”工程作为重点,积极开展链式招商、资本招商、飞地招商、场景招商,引进一批高质量项目,实现“补上一环、激活一链”的综合效应。到2025年,着力推进20余项“六新”重点事项取得明显成效,60余项“五基”产品、工艺实现突破或推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河南日报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河南日报记者。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高标准建设中原农谷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问,新乡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搭建高能级平台、培育高水平成果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谢谢。

  李卫东

  这个问题请徐光华部长回答。

???.jpg

  新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徐光华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新乡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新乡市紧紧抓住中原农谷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打造农业种谷、农业智谷、农业硅谷。目前,已累计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等27名农业领域领军人才,390名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汇聚53支科研团队入驻中原农谷。

  一、坚持精准化施策,拓宽人才引育新渠道。一是一揽子谋划,提升人才政策含金量。出台支持现代种业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制定种业人才引进“新八条”,设立30亿元投资基金、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给予顶尖人才顶级支持。二是一盘棋统筹,构建人才引进新生态。依托全省14家海外引才服务站,引进海外博士5名、海外硕士15名。三是一体化推进,实现人才服务高效能。打造人才事项线上线下“一条龙”服务平台,推行项目申报等“一站式”限时办结,为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解决各种难题。

  二、打造高能级平台,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一是发挥龙头牵引效应。围绕种子、种苗、种畜“三大领域”,对接德国拜耳、英联集团等世界50强,国内20强企业。成功招引先正达、中农发等一批国内外种业巨头,吸引中粮、正大等龙头企业建设育种和生产基地,带动82家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二是发挥校企合作效应。利用驻新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优势,构建以环国家生物育种中心为核心的种业创新生态圈,推动校院企、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新乡农科院培育的“新麦58”,竞拍成交价1618万元。三是发挥平台研发效应。聚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品创新,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44个省级创新平台,延揽博士以上专家人才400多名。

  三、培育原创性成果,构筑产才融合新格局。一是打造农业硅谷,研发一批原创成果。重点培育优质新品种,目前已有12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茹振钢研究团队先后培育并推广百农64、矮抗58等一批具有突破潜力的优质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是打造农业种谷,保藏一批种质资源。收集小麦、玉米等各类种质资源13.8万份,今年预计突破18万份,建成黄淮海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基地。三是打造农业智谷,攻克一批科研课题。位于中原农谷的国家生物育种中心,率先启动小麦、玉米、花生等5类作物育种课题研究,81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张新友、雷振生等团队,在小麦高产、品种杂交、基因技术等方面攻克了一批重大科研难题,为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贡献了农谷力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我关注到,新乡市作为中原农谷所在地,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请介绍一下新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模式和主要做法?谢谢。

  李卫东:刘军伟副市长是分管农业工作的,这个问题请他来回答。

???.png

  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军伟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原农谷建设,2022年支持新乡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每亩投入4000元左右。两年多来,新乡市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形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建运管”一体化的新乡模式。今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会议、全省高标准农田现场会先后在我市召开。

  一是把规划做优。把规划权交给群众,由乡村指导,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省第三版高标准农田建设指南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做好高标准农田规划,确保建设内容真正符合种粮大户和群众的生产需求。同时,我们注重田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体规划,实现水、路、林、电和数字“五网”融合,村内村外一体推进。

  二是把建设做好。我们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充分发挥中国农科院农灌所在新乡的技术优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灌所研究成果就地转化,并在农业灌溉上生产和使用,节约了成本,相对于传统的灌溉模式,高效节水灌溉每亩节水30%以上。我们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由新乡国资集团和中电科22所合作成立数智谷集团,研发了农田智慧合杆,这根杆相对于以往农田数据的收集方式来讲,占地更小、投资更少,所获得的苗情、虫情、病情、墒情等数据更全面、更及时,数据安全性更高,还可以及时结合各种数据,通过模型分析,向农民推送科学的耕、种、管、收等建议。我们十分重视地力提升,在耕地地力提升方面每亩投入不低于600元,并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封丘生态实验站的技术优势,针对新乡的5种地力贫瘠类型,制定5套措施,耕地地力平均每亩提升0.5个等级,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实现地力等级普遍达到4级以上。

  三是把管护做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我们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土地的适度规模运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集体、大户和群众三方共赢。对规模经营的地块,由运营主体负责农田设施的后期管护;对群众自种的地块,采取“政府筹资+专业运维+田长制+智慧程序”的方式解决,由县级政府整合涉农资金,落实每亩管护资金40元,引入保险公司或者专业运维队伍,以种田农户或村里公益岗位人员为田长,建立田长制,负责日常巡检管护。当发现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我们开发的小程序及时上报保险公司或者专业运维队伍及时处理,确保高标准农田不但“建得好”更要“管得好”。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省安排,全面启动农田水利大会战,以奖代补,发动群众,打通田间沟渠,破解“小雨大灾”的问题,并探索“政府统筹+平台运作+村级主导”的方式,把中原农谷不仅打造成优良品种育繁推的高地,还要打造成稳产高产的先行区。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我们注意到,新乡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教资源得天独厚。尤其在推进中原农谷建设过程中,校地企合作更是取得了良好成效。请问,新乡是通过什么措施放大这一优势的?谢谢!

  李卫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新乡作为“创新之乡”,历来十分重视“校地合作”,尤其是中原农谷建设以来,我们更加注重与高校共建创新平台,共推成果转化,进一步贯通“产学研”,联动“校地企”,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高质量建设中原农谷。

  一是用好“新优势”,支持更多科教资源在新集聚。我们充分发挥中原农谷这一战略优势,通过做强“硬件”、做优“软件”,为高校院所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已经在中原农谷布局实验室、试验基地。我们坚持政府主导,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建设河师大科技创新港,其中,新建的5万㎡的平原实验室即将交付使用。我们依托平原实验室,一体建设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我省高校牵头建设的第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聚焦创新药物研发,共组建核心团队9支,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

  二是探索“新模式”,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学家答题”的科技攻关机制和“政府搭台、企业出资、平台研发”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研组织、协同攻关、应用转化,助力更多高校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全市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深度耦合,近三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速均超过30%。

  三是拓展“新领域”,实现校地共赢发展。随着中原农谷的加速成势,校地合作的领域在扩展,合作的层次在提升。科技方面,与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合作共建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与河南工学院共建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创新平台布局。产业方面,推动高校与链主企业合作共建省产业研究院、省中试基地,数量均居全省前3位。90%以上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民生方面,深化与河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共建2个研究中心、3个附属学校、20个成员校;省人民医院北院区全面开诊,1个国家级、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与浙江大学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合作共建新的医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下一步,新乡市将持续落实创新首位战略,以中原农谷建设为牵引,不断深化校地企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牛素玲

  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现场提问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它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新乡市委宣传部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最后,再次谢谢李书记和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积极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大家再见。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