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中原熟、天下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河南始终牢记殷殷嘱托,用不足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近1/10的粮食、1/4的小麦,每年调出原粮和制成品600亿斤以上。
河南粮食生产基本盘的稳固,得益于全省农业农村部门贯彻“深化‘五良’集成融合,创新措施保丰收”战略,从“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发力,激发蕴藏在农业生产变革中的新质生产力,打造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
粮田变良田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9月17日,在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沟通渠连、绿意盎然。村民们坐在沟渠旁惬意地聊天:“多亏政府给我们挖了沟、修了渠,雨下再大也没事儿,田里的水都排到沟里去了,庄稼才可以保收,没有受淹!”
“今年夏播后,正阳县多次遭受强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依靠完善设施,及时进行排涝,对农作物影响很小!”正阳县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张韶辉说,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不仅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的转变,在项目区内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有机融合,而且集智能灌溉、信息收集、农田林网建设于一体,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获嘉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眼望去田间充满勃勃生机。“和普通耕地相比,高标准农田有着极大便利,配合滴灌带、水肥一体机,玉米种植密度从每亩5000株提高到6000多株,粮食产量也随之提升。”种粮大户徐方子切实感受到高标准农田的便捷高效,“现在1700亩玉米长势不错,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还会有个好收成!”
漫步于中原广袤的田野间,高标准农田如画卷般铺展,科技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无人机精准施药、自走式喷灌系统以及集墒情、苗情、病虫情、灾情监测于一体的“四情”智能监测系统等高科技、智能化农业装备全面投入使用,遍地洋溢着浓厚的科技氛围,彰显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风貌。这片片高标准农田,不仅是土地的升级,更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种粮要高产,良田是保障。经过多年努力,河南高标准农田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七成以上。从2022年起,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河南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机制,通过推行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平台公司具体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参与、农民群众共享共赢,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78万亩,逐步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河南标准”体系。
推广良种良法科技赋能提单产
“种子好坏对收成有很大影响,这几年一直种的都是咱们河南研发的郑麦1860,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收成很不错。”淇县西岗镇郝街村种粮大户孙梅臣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种业振兴六大行动,着力向良种要产量。
省委、省政府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规划建设中原农谷,现已入驻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53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汇聚先正达、中农发等82家国内外知名种企。
如今,中原农谷建设成势见效,创制了玉米郑58、昌7-2、周麦、郑麦、百农和花生远杂、开发等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宜机收的突破性新种质,引领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方向。
良田配良种,在优良品种选育上,河南实施农业良种联合攻关,投入1.9亿元支持27个种业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推广面积2542.5万亩,一批亩产超过900公斤的小麦品种和亩产超1000公斤的玉米品种正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高产优质的品种为筑牢粮食安全增添底气。
在西平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深入应用正逐步成为农民共识。“当前,农业要依据作物品种特性实施综合栽培技术,实现类别细分、精准化服务,为农作物丰收高产奠定坚实基础。”西平县焦庄乡毛寨村种粮大户韩献红说,“优良种子与先进农业技术融合,县里农技专家也经常下乡指导俺们工作,为粮食单产提升注入了强大推动力。”
良种需良法。按照“一县一团队、一县一方案、一县一张图”要求,我省推动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落细,省级依托专家指导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等力量,组建了涵盖种子、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行业专家的技术指导组,分包市县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全过程、全环节技术指导服务,建立了“专家+基层人员”的工作模式,开展精细指导服务,常驻生产一线,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真正做到专家到户、技术到人、良法到田,为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良机良制配套粮食增产有保障
农业要强,农业装备必须强。数据显示,目前,河南有拖拉机319万台,配套农机具728万台,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近年来,各地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如中原农险的“服务组织+农户+村集体+保险+期货+融资”,商水天华合作社的“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安阳全丰公司的“云平台+县级中心+乡镇服务站+农户”,供销社系统的“为农服务中心+合作社+农户”等服务模式。
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还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鹿邑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周边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提供了单环节、多环节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服务,服务半径15公里,面积20万亩,覆盖玄武、高集、唐集等7个乡镇、191个行政村,已形成“耕、种、管、收、烘、储、售”全链条一体化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
从整体规模经营来看,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0.3万家、家庭农场达27.5万家、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2.7万家,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分别为1.58亿亩次、1.86亿亩次、2.02亿亩次和2.26亿亩次,年均增长率13%。
近年来,河南结合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实际,大力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创新服务机制,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居全国第一,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粮食增产提供“良制”保障。(记者 刘婷婷 实习生 韩英恺)
责任编辑: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