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营村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闸900米(2014年12月13日摄)。 (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
韩营村周边添绿不少,生态、产业双丰收(2024年5月16日摄)。 (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
韩营村如今是远近闻名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盛志国 摄
“立志三山做愚公,誓把汉水引北京”“汉水不北流,誓死不回头”……9月1日,走进河南省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韩营村,斑驳的老墙上,记录着当年的铮铮誓言。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序曲在邓州揭幕。1968年12月,邓州当时还叫邓县,国务院批准邓县承担南水北调渠首和引丹灌区工程的建设任务。
南水一路奔涌,润泽北方大地。半个多世纪过去,在邓州南水北调引丹会战指挥部旧址,正崛起一座旅游村。
见证“渠首精神”
韩营村,丹江口水库、引水干渠、输水干渠三水环绕,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仅900米。作为当年南水北调引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这里见证了1969年至1974年引丹会战的全过程。
78岁的韩庆海是参加过引丹会战的建设者,当年的青葱小伙,如今已白发苍苍。“民工发明了爬坡器和‘飞车术’,一个解决深渠运土上岸的难题,一个解决空车下坡速度控制问题。”在村里的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馆,韩庆海指着一张老照片解释,挖渠运土上坡下坡,绝非易事。“不好控制,有次车把手撞断了我的锁骨,至今还有疤痕。”他说。
资料显示,在引丹会战中,10万民工肩挑背驮,战天斗地,共牺牲141人、伤残2287人,造就了“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不怕牺牲”的“渠首精神”。整个工程开挖土石方6700万立方米,若筑成1米高、1米宽的墙体,可绕地球一周半。
1974年8月16日,渠首闸和引丹灌溉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今年正好是50周年。
据50年前的《河南日报》报道:“丹江口水库的水,穿过渠首闸,翻滚着巨浪,奔腾而下。人们挥舞花束,敲锣打鼓,欢呼跳跃,整个会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千难万险脚下踩,丹江雨云任调遣。邓州人民用毅力、智慧乃至生命,建成4.4公里长的引渠、陶岔渠首闸、8公里长的引丹总干渠以及下洼枢纽。这项工程不仅是我国水利建设的奇迹,也是世界上跨流域引水工程中最长最大的自流工程,为2009年国家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奠定了坚实基础。
净水器“下岗”
在韩营村国道241旁,有4间街边门面,经销农副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以前这些店是卖净水器的。”9月1日,76岁的村民韩庆州干完农活,提着茶壶到村委会和乡亲们聊天。
在村委会公共热水壶处,韩庆州撮一小把茶叶,再灌入沸腾的开水,一股茶香随着蒸汽涌出茶壶。“2014年用上丹江口水库的水后,净水器就被淘汰了。”韩庆州说。
1974年8月,引丹灌溉工程建成通水后,从根本上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黄土岗变成了鱼米乡。“但清水到了下巴颏儿,就是喝不到,大伙儿干着急呀!”韩庆州说,多年来,韩营村靠打井吃水,水质硬、水垢多,村里家家户户装净水器,一套设备四五千元。
2014年,村里建起自来水厂,村民的饮水条件才得到彻底改善。打开水龙头,丹江口水库的水就“哗哗”地流出来,煮沸泡茶,茶水清甜可口。
很快,净水器“下岗”了,净水器经销商也没了生意,只能转让门店陆续搬走。
村里的网红打卡点
净水器经销商走了,省内外的游客来了。
2020年,韩营村新建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馆,将村委会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声、光、影沉浸式展演,让参观者重温陶岔渠首这一浩大工程建设的拼搏岁月。村里还复刻了引汉渠首闸、引丹会战誓师大会会场,均成为网红打卡点。
在韩营村禹山风景区,全长1686米的高空玻璃水滑道成为当地的旅游新名片。高空玻璃水滑道最大落差138米,游客在体验冲浪过程中还可欣赏水润村庄。
为让人气变财气,韩营村积极扶持旅游民宿和农家乐经营,发展丹江鱼、丹水小龙虾等特色饮食,培育血桃、柑橘、黄金梨等林果品牌。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万元。
如今,漫步韩营村,白墙黛瓦的农舍错落有致,清澈见底的水渠穿村而过,两棵千年圆柏树枝繁叶茂,美不胜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刘天纵 杨千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通讯员 盛志国)
责任编辑:杨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