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瞰,太行山以南,济源境内,大沟河三步一湾,五步一潭,穿越层层青山,汇入黄河,生态美景一览无余。
打开一张区域图,大沟河水道及两岸,一条宽宽的“人造玉带”——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将沿途村庄穿珠成链,激起发展“一池春水”。
9月6日,大沟河北部。承留镇大沟河村,农家乐老板张红霞正忙着磨橡面做凉粉、摘野菜,为周末游客的到来做准备。“俺村现在的环境比城里还好哩,咖啡馆、露营基地……啥都有。一到节假日,大人小孩儿都往这儿跑。”张红霞说,刨去成本花销,自家的农家乐一年净赚十来万元没问题。
周末,大沟河南端。坡头镇连地村黄河湿地公园游人不断。“今年在政府统一规划下,村里进行整体亮化,突出黄河风情文化,游客体验感大大提升。仅五一期间,湿地公园每天客流量就超过5000人次,村里光大烩菜一天就能卖两三万元。”连地村党支部书记琚国旗介绍,“过去,村民守着好生态,没有好思路。如今,按照专业规划走,大家方向明了,信心更足了。”
“其实,这里以前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大沟河示范片区规划委员会主任李佩军坦言,大沟河沿岸村庄山水相连、风貌相近、产业互补,有较好的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主导定位不明、产业动力不足、用地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发展曾一度陷入“瓶颈”。
如何打破这一“尴尬”局面?连点成线、集片成带、协同发展,释放1+1>2的叠加优势,成为破题之策。
2023年,济源抢抓入选河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实施试点的契机,规划建设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片区紧邻黄河岸边,覆盖2个镇10个村庄,通过科学定位、资源整合、系统规划、创新机制,打破镇村行政界限,推动乡村由“单打独斗”向“联动整合”转变,形成乡村休闲、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研学旅行等核心产业。
抱团发展只是第一步。因地制宜,激活乡村资源,激发产业动力,才能让“玉带”真正舞动起来。
“承留镇承留村的铁路公园就是一个成功范例。”李佩军介绍,这里原是531三线建设铁路旧址,经工作组充分挖掘文化元素,集中力量打造,最终盘活为铁路文创园区。园区包含咖啡馆、博物馆、露营基地等业态,兼具工业风和时尚范儿,很快引来年轻人的追捧,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被激活的何止一个铁路旧址。在多方合力下,片区内旧宅、荒山、河道等大量“沉睡”资源得以利用,“变身”为农业公园、咖啡书吧、水上乐园等项目,实现了风光“变现”、山水“生金”。
更多变化在发生。
2023年,第九届南山槐花文化节在大沟河村举行,大批游客慕名前来,上万人在线“云”观看。
2024年,济源第二届种业菜花节暨王屋种谷论坛在坡头镇毛岭村开幕。花海彩虹跑、花海音乐节等活动同步举行,引爆了乡村旅游新热潮……
太行山下,黄河岸边,一幅生态共富画卷正徐徐铺展。(记者 王昺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珊珊 通讯员 孙璐)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