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感受里的改革温度丨走心又用情 养老变“享老”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07-20 07:23 来源:河南日报

  7月19日,在位于商城县汪桥镇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0岁的徐启明老人正跟几个老伙计一起打纸牌,“以前一个人孤零零的,现在好了,一天三顿饭有人做,衣服有人洗。”

  早在2022年,患有慢性病的杨传平,听了村干部介绍后,毫不犹豫地将他每个月400元的护理补贴,交给河南老来孝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来孝公司”),成为第一批入住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

  与杨传平不同,家住汪桥镇秦湾社区的易淑来虽然已经75岁,但腿脚还算灵便,可以喂猪、种菜,她觉得居家养老更自在,“小胡跟亲闺女一样,来了就给我打扫卫生,遇到头疼脑热的,还带我去看病。”

  易淑来口中的“亲闺女”,就是老来孝公司从本地留守妇女中择优选聘的护理员胡永琴,定期为特困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目前,在商城县,像徐启明和易淑来一样享受到养老“红利”的特困供养老人共有1650名。

  “我们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才能上岗。”据胡永琴介绍,护理员为居家特困老人提供打扫卫生、代购日用品、协助就医等12项基础护理服务。

  “农村特困老人过去以居家分散供养为主,虽然按国家政策配有护理人员,但实际的日常照料服务效果并不理想。”据商城县民政局局长朱梦阳介绍,针对这一问题,从2021年开始,汪桥镇实施特困老人照料护理改革,通过招投标,引入社会组织老来孝公司,镇政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经费支付给公司,并对其进行全流程、全方位监管。

  “充分尊重特困供养人员意愿,签署政府、村、公司、特困供养人员‘四方协议’,特困供养人员将领取的护理补贴交由镇政府统筹使用。”汪桥镇镇长余勉说,根据协议,特困供养人员可自愿到镇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享受集中免费供养照料护理,也可选择居家“上门服务”。今年,汪桥镇统筹年度特困供养人员护理费用达100余万元。

  据了解,汪桥镇现有特困供养人员346人,其中经过第三方评估认定全失能人员32人,半失能人员35人,完全能自理人员279人。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全镇所有特困供养老人实行“一人一档、一户一策”,各项信息清晰显示。目前,全镇已有319名居家特困供养人员自愿接受上门基础护理服务,参与率达92.2%。

  为提高照料服务质量,汪桥镇还把多项服务资源链接起来,支持乡镇医疗机构为护理对象提供精准医疗服务,动员乡贤和公益组织等贡献力量。同时,鼓励老来孝公司面向全镇留守老人提供有偿照料服务,扩大服务人群。

  党委、政府、公司、群众、社会“五方”协同,资金使用集约化、运营实施社会化、服务项目清单化、监管评价常态化“四化”运行,养老服务与涉及农村其他“N”项服务相结合,“5+4+N”特困老人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汪桥经验”。目前,该经验已在商城县全县推广,7个乡镇全面铺开。

  “我们下一步将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推动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让更多老人实现高质量、有尊严养老。”朱梦阳说。(记者 刁良梓)

  专家点评

  探索特困老人养老新路子

  □中南民族大学讲师 何倩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汪桥镇结合镇情村况,因地制宜探索出的“5+4+N”特困老人养老服务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一是敢于作为,以机制创新带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汪桥镇从思想观念上突破,当地政府用创造性举措整合护理补贴资金,确保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既解决分散供养老人的生活照料难题,也推动了乡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是整合资源,培育乡村内生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汪桥镇按照就近可及的原则,积极组织动员留守妇女变身养老护理员,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三是放大效应,探索特困老人养老服务新路径。随着时代发展,农村居家养老尤其是留守老人的照料服务问题日益显现。汪桥镇把为特困老人提供的照料服务,向有需要的留守老人拓展,一举两得、多方共赢,探索走出了一条特困老人养老服务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郭栩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