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耕”基保粮安
——“从‘三夏’新质生产力看河南农业强省建设”系列观察之一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06-01 07:15 来源:河南日报

坚决打赢“三夏”生产攻坚战丨筑牢“耕”基保粮安——“从‘三夏’新质生产力看河南农业强省建设”系列观察之一

5月31日,孟州市河雍街道东田丈村农户在抢收小麦。孟州市今年种植的36.1万亩小麦喜获丰收。张泽斌 摄

  开栏的话

  “三夏”大忙,中原大地田野流金,麦香氤氲。从土地到种子,从生产方式到新农人,再到收储体系变革,河南正以其深厚的农业底蕴和生动的创新实践,演化出独特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迈向农业强省。即日起,本报推出“从‘三夏’新质生产力看河南农业强省建设”系列观察,带您在金色的麦田里,透过记者的所见所闻,感受河南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行进步伐。敬请关注。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保障粮食安全的“发条”必须拧得紧之又紧。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张王牌,我省用不足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近1/10的粮食、1/4的小麦。

  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效,让“中国碗”多盛“河南粮”。近年来,我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已经建成85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启动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不断筑牢粮食安全的“耕”基。

  高标准筑就大良田

  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支撑性工程,不仅对实现农业高产稳产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抗灾减灾的重要载体。

  同样是农田,高标准农田与普通农田相比,标准究竟高在哪里?

  2022年新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明确,高标准农田应符合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等条件。

  在中原农谷核心区——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金色的麦浪起伏荡漾,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六情预警监测站里的昆虫雷达、智能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等设备正在高效运行,实时监测麦田虫情、旱情、墒情等情况,通过物联网设备还可以将监测到的数据提供给新乡市高标准农田管理中心,及时指导生产管理。高标准农田的优势在这里尽显无遗。

  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我省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围绕农田灌溉、排水、地力提升等关键点,全面推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模式。

  今年,我省将新建45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759万亩、示范区1500万亩。

  农田尽显“科技范儿”

  5月28日,在周口市郸城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胡集乡犁铧张庄麦田里,豫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雷正在查看小麦的成熟情况,盘算着收割日期。

  田里一片金黄,王雷一脸轻松,“我流转了1700多亩地,从种到收,全是智慧化、智能化管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便捷,体现在田间管理的方方面面。

  “过去一人一天只能浇5亩地,现在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一台中心支轴式喷灌设备10小时能浇400多亩地;无人植保机打药,一台机器相当于100个人工。高标准农田智慧化太方便了!”王雷止不住地感慨。

  种、管、收一条龙的机械化、智慧化模式让不少农户尝到了甜头,农田里蕴藏的科技“密码”,也为农作物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4.9%,农田里满满的“科技范儿”正在推动中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

  土地焕发新活力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内乡县地形的写照,这也导致当地岗坡面积占比较大。

  “这地都是黄黏土,适耕性差,一下雨就成了泥糊糊,干旱时又成了土疙瘩,以前群众基本只种一季作物。”在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河南省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祖坤抓起农田里的一把土说,“这里是典型的岗坡地,高低不平、零碎分散,以前一亩地收不到200斤。”

  丰收和良田息息相关。地形和土质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限制着内乡县农业种植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今麦田连方成片,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吴祖坤3年前开始谋划如何改造手中流转的岗坡地。除了整地外,为了改善灌溉条件,他在铺设管道上下了大功夫,“6000亩地铺设的管道超过10万米,这样可以从三个水库引水灌溉,不仅方便还环保”。

  灌溉工程到位了,吴祖坤又积极探索沼液还田模式,通过把处理过的粪肥和清水配合使用,节约化肥50%以上,“以前施肥,一亩地要花150元,现在只要20元”。

  不仅节约成本,沼液还田的模式还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有机质含量,带动了土地产能的提升,“现在每亩地产量1200斤左右”。

  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中提出,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布局建设地力“加油站”,推进秸秆、人畜粪污等无害化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产能。这更增加了吴祖坤的信心。

  目前,吴祖坤团队已经建成1.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岗坡低产地“摇身一变”成了绿色高产田,以前不被人看好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省作为产粮大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理并重,促进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筑牢农业发展“耕”基,深入践行“中原粮仓”使命担当,迈向农业强省步伐铿锵。(记者 赵春喜 见习记者 刘一洁)

责任编辑:何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