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
AI助力“读”懂千年甲骨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05-29 07:48 来源:河南日报

  甲骨文研究新力量

  ——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侧记

  3000年不变的浪漫,生生不息的传承。5月28日,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迎来一场关于甲骨文的学术盛会。

  当天上午,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在安阳师范学院开幕。此次会议嘉宾云集,80余位古文字学、殷商史、考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话甲骨数字传承。

  此次会议结出哪些“硕果”?会议又将如何推动甲骨文整理与研究?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总量约16万片,国内约12万片,真正发表过的只有七八万片,还有很多或深藏库房,或散落民间,或遗失国外,难以研究利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表示,在新形势下,推动甲骨文的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深化甲骨文研究,对促进殷商史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古文字研究、汉文字传承、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都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在会上正式发布,同时成立“数字甲骨共创中心”,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对国内外甲骨藏品进行高清数据采集,助力甲骨文全息性整理著录、文字释读、活化利用、研学普及,推动甲骨学研究,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据介绍,“数字甲骨共创中心”以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地,由国内外各收藏单位、研究机构和教育平台联合组成。

  此前,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已开展前期技术研发,在三维扫描、高清拍摄方面进行了设备选型和技术研发,实现了微痕增强的全信息模型、字形匹配AI的古文字搜索等技术突破,解决了甲骨实物“看不清”、文字“查不到”等基础性问题。

  此次发布的“数字甲骨共创计划”有三项主要任务,一是数字化保护,即对保存的甲骨实物进行高保真数据采集,形成微痕增强的全信息数据模型,为收藏单位和数字甲骨共创中心共有,在“殷契文渊”开放共享;二是数字化研究,即与收藏单位共创专题性数字著录,助力历史、考古、古文字等研究人员进行文字释读、字形演绎、微痕分析等研究;三是数字化活化,即面向文博机构展览高清甲骨,通过“甲骨文数字海报”互动体验助力公众了解甲骨文,借助“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进行在线内容展示和讲解,让大众“看得懂”甲骨文。

  会上,“殷契文渊”大数据平台的2.0升级版——AI协同平台也正式向公众开放。

  “殷契文渊2.0不是传统意义的数据库,而是营造一个共创环境,是解决‘看不懂’的甲骨文能看懂的问题,目前实验室已经具备甲骨文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计算等能力,希望通过这个AI协同平台的打造,用最新的AI技术去破解世界难题,通过字形匹配、AI增强,助力甲骨文破译。”实验室副主任高峰介绍。

  “在AI协同平台上,比如上传一个甲骨文‘百’字,点击详情,‘百’字被识别的情况可以快速检索。其中还有服务于研究者的辅助工具,比如AI摹本生成,可以批量化上传一些甲骨,比如拓片随手上传,它自动把拓片生成摹本,极大方便了古文字处理和使用……”腾讯探元计划合作伙伴惠鹏宇现场展示了AI协同平台的使用。

  惠鹏宇介绍,“殷契文渊”收纳了甲骨的著录154种以上,从154套数据里面提取出来近24万张甲骨图像,形成了AI的自动切分,从24万张图像里面又切分出约143万个甲骨字形,汇集甲骨学相关论文论著3.4万篇以上。“这个平台最终要通过信息关联聚合,让离散的甲骨学论著借助AI实现互联分析,使各个团队的专家学者协同起来,共同破解甲骨学研究的难题。”

  “守护中华文脉,焕活汉字源头,面向星辰大海与中华民族的使命和担当,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前沿数字技术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对话’……”

  “散落天涯的甲骨文,你何时归来?”

  ……

  与会嘉宾的每一声呼吁,都将为甲骨文研究带来一股新的力量。(记者 李林 杨之甜)

  让甲骨文贴近大众深入人心

  ——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全媒体主题报道引发热议

  “每周三,五版见!”——这是河南日报社与读者的一个约定,也是河南日报社对文化传承的一份担当。2024年起,读者通过每周三的《河南日报》五版,便可穿越3000多年时光,感悟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5月28日,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在安阳师范学院举行。以甲骨文报纸特刊为代表的系列作品被制作成一本《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全媒体主题报道》画册和一份电子书,发放给与会嘉宾传阅后,立刻成为会场“焦点”,引发热议。

  2023年下半年以来,河南日报社重磅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综合运用图文、海报、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线下活动等形式,通过内容丰富的创意策划、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内外联动的融合传播,推动甲骨文这一文化IP贴近大众、深入人心、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字的一脉相承、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之前就在网上关注到了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能坚持做成一个持续性的策划不容易。报道关注甲骨文方方面面的进展,特别有价值。”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莫伯峰说,“通过报纸和新媒体的推广,能够让甲骨文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大家感觉到我们与文字这一文化根脉的关联,我觉得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他还建议开发制作更多互动产品,让读者更好地参与其中。

  “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报道,每一期我们社长都会转发到工作群里,同事们一起学习交流。这组报道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王士松说。山东博物馆书画部主任于芹通过现场的画册了解到这组报道,她说:“我发现选题都非常新颖,看到标题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想珍藏一套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特刊了!”她表示,博物馆最主要的文化产品是展览,但展览能呈现的信息十分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媒体合作,共同讲好新时代文物故事。

  腾讯元梦之星运营负责人孙宇凡表示,“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充满活力,其中包括甲骨文识读小程序、甲骨文广播体操等许多有趣的内容。而年轻用户认为甲骨文是神秘且充满魅力的,因此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甲骨文具备“出圈”潜力。

  从专家学者到行业大咖,从老一辈到新一代,大家对甲骨文走向大众充满期待。与甲骨文不见不散,河南日报社将信守约定,“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将一如既往守护和讲述这份亘古不息的浪漫、生生不息的传承。(记者 沈剑奇 童林 见习记者 张魏) 

  “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在安阳正式发布

  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甲骨文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意义。5月28日,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在安阳召开。

  本次大会由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历史所、郑州大学汉字文明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安阳博物馆、新华社河南分社、河南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大会围绕甲骨文的研究、保护、传承与活化等方向,探讨现代科技力量如何“焕活”甲骨文。

  安阳是甲骨文的出土地。为突破甲骨文保护研究瓶颈,近年来,安阳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推进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建立面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的甲骨文文献资源数字化研究平台“殷契文渊”;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呼吁全力推动甲骨文数字化,让散落于世界各地的甲骨文以全新的科技形式“回归”;与腾讯公司启动“人机协同”助力甲骨文“破译”与传承活化合作,上线“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构建“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初步形成甲骨数据采集的规范和标准,并开展市区部分收藏单位甲骨的三维数据、微痕信息采集工作。

  会上,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同各合作单位共同发起“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同时“数字甲骨共创中心”正式揭牌,基于人工智能工具、汇聚甲骨文大数据的“殷契文渊”AI协同平台也上线发布。

  数字甲骨共创中心展示了“数字甲骨”最新成果。其中,“殷契文渊”AI协同平台通过“微痕增强技术”“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和“字形匹配”系列算法,实现了甲骨文实物的高保真数字还原,以及甲骨文字的高效率数字查找,显著提升了甲骨文研究考释过程中的文字查找效率和准确性。该平台还整合了现有字形数据资源,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甲骨文单字数据库,覆盖143万个甲骨文单字,为专家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强大的文字智能搜索工具。

  “甲骨文数字技术突破形成了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工具为甲骨文相关各类工作提质增效,模式创新让甲骨文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在多方努力下,穿越千年的甲骨文定会‘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甲骨文研究领军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在致辞中表示。(记者 李林 杨之甜)

  大数据技术让甲骨回到原乡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宋镇豪

  5月28日,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在安阳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甲骨文专家齐聚一堂,共话甲骨数字化保护与研究、活化与利用、学科建设与发展等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宋镇豪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方力量的协助下,历经16年的整理编撰,3月30日,整整4个大纸箱,内含3万多片甲骨文拓本被运往上海古籍出版社。这些材料是正在编著的《甲骨文合集三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书的出版,将为学术界提供一部新的集大成性的甲骨著录集。

  目前,存世商周甲骨总数在16万片左右,绝大多数都是残缺不全的碎片。宋镇豪介绍,20世纪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选录了殷墟甲骨41956片,后来的《甲骨文合集补编》又收录了13450片,《甲骨文合集三编》辑集了前两部基础上漏收及后出散见于各处的甲骨,总计著录甲骨3万多片。“这么多年,不少人离开了团队,困难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一两个人帮忙整理,这份成果凝结了团队和同仁多年的心血”。

  好在,甲骨文资料的著录与时俱进。“从早期的甲骨文拓本、照片、摹本等不同形式,到现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对甲骨进行加固、缀合、征集等工作都是在数字化推动下进行,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宋镇豪说,“通过大数据的使用让甲骨文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安阳,也是甲骨文工作者的情怀。”

  数字新时代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共创。“我们将整合安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等高校与文博考古单位的研究力量,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合作,组建‘数字甲骨共创中心’;计划与海内外的甲骨收藏单位共创,对保存的甲骨实物进行高保真数据采集,形成微痕增强的全信息数据模型,助推甲骨文的抢救性保护,全面推动甲骨文的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历史教育,促进中华文明根脉的深入探索。”宋镇豪说。(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张魏)

  甲骨文研究步入数字化时代

  ——专访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

  “中国先秦史学会已经筹办了5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论坛,但本届会议尤其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标志着甲骨文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数字化时代。”5月28日,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在安阳师范学院举行,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开宗明义。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站在甲骨学史的历史坐标中来看,‘数字甲骨’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甲骨文数字化对甲骨文的缀合、释读、文献整理、活化利用等方面来说可谓是一项创举,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宫长为说。

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电子书册上线。

  宫长为认为,甲骨文研究正在经历许多变化,从本届会议就可见一斑。他将本届会议概括为“一大亮点,两大特征,三个深化”。一大亮点,即“数字甲骨”。两大特征,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参会嘉宾规格比以往都要高;二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除了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相关文博机构,还有腾讯集团相关事业部门和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各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共同推动甲骨文共创共益。三个深化,包括甲骨文研究的深化、甲骨文数字化技术的深化、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深化。

  对于当今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呈现出的蓬勃朝气,宫长为感到十分欣慰。他说,文字的创制与使用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甲骨文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久远绵长,它代表了中华文明的高度和深度,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记者 沈剑奇 童林)

河南日报社推出的“了不起的甲骨文”画册。

  我与甲骨的“命数”

  75岁的宋镇豪是全球甲骨文研究领军人物,他为甲骨文研究贡献了大量宝贵资料,一生考释甲骨文字几十个,经手研究甲骨数万片,阐释了甲骨学与殷商史诸多问题。

  视频中,老人深情讲述了自己的“舍”与“得”,以及未完成的心愿。近20年来,他的精力主要扑在甲骨文全息性整理研究方面,与甲骨相伴几十年,他深感大量甲骨流落海外的遗憾。于是,他引领多家单位和机构发起了“甲骨数字化回归”计划,致力利用大数据助力甲骨文“还乡”。

  他对甲骨文执着与深情,但对因病离世的妻子却有诸多亏欠。他认为,想做一点事,总归有“得”有“舍”。尽管得到了甲骨那部分,但舍去了自己最珍贵的部分。“所以中国古人有句话,舍得。人生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命数。”他表示,甲骨世界是他精神的“避难所”。(文字整理 李林 杨之甜)

责任编辑:付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