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镜头一:
好种子种出好收益
4月30日,延津县司寨乡小仲村麦田里,合作社正在统一为小麦浇灌浆水。地头,村民母丙森和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学中聊着小麦的长势。
小仲村是帝益麦公司的种子生产田,全村4200多亩地种的是该公司的主营品种“郑麦136”。
母丙森种有20亩。“今年小麦苗情不错,后期如果没什么意外,一亩地至少收个1500斤。”因为是种子田,价格一般要比普通小麦贵些,“去年一斤1.4元,比普通小麦高两毛钱。”母丙森说。
“是不是好品种,农民喜欢、市场认可是硬标准。”陈学中介绍,因为“郑麦136”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特点,企业销量每年呈几何级数增长,今年已提前完成2025年销量计划。
“我们计划到2027年销量突破5亿斤,创造中国小麦单品种销量纪录,为延津县叫响‘中国第一麦’品牌注入新元素。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陈学中说。
此时,在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的试验田里,“郑麦136”研发团队带头人、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雷振生,正和团队成员观测、收集“郑麦136”的生长新数据。未来,“郑麦136”的品质将会更优,走向更广阔的田间。
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对增产的贡献率接近50%。今年我省还将重点开展集中攻关,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品种。
微镜头二:
农技推广站设在田间地头
4月29日正中午,南阳市宛城区金华镇杜母桥村村头,金华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里一片忙碌的景象:有人配药、有人登记,工作人员来回穿梭,忙个不停。
时值小麦扬花期,病虫害统防统治耽误不得。区域站统一买药、统一配药、统一打药……统防统治的作业质量有保障,农户的收成也就有了保障。
“试验、示范、宣传、培训、推广、指导,这都是我们区域站的工作,农技推广、服务两手抓。”区域站站长徐海保说。区域站的工作人员平时吃住在站里,农忙时节经常顾不上休息,随叫随到,服务农户。
走出区域站大门,面前是一块整齐的试验田,新种子、新肥料、新药剂的试验场就在这里。“种地还是得实践,不能‘纸上谈兵’,农户来了看着试验田里小麦的情况,我们的讲解、推广也更有说服力。”徐海保说。
种粮大户谢合成是区域站农技课堂的忠实学员。“区域站定期给我们进行技术培训,许多种地新技术都是在这里学到的。”提起今年的小麦长势,谢合成笑得合不拢嘴,“在区域站的指导下,小麦用上了复合蛋白酶,今年麦子长势好得很!”
病虫害防治及时提醒、新知识定期培训、新技术及时推广,区域站设在田间地头,打通了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拓展农业科技入乡下田渠道。
专家连线
科技赋能农业强省建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高产栽培岗位专家、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 李向东
科技是促进农业生产进步和产业提升的主要因素,贯穿了种子、耕地和生产全过程。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研发生物有机肥料和农药,创新绿色高效的生产技术,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田的壁垒,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提升和乡村事业的全面发展,是贯彻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实现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首先要建设农业科技强国,河南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大省和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要有大作为和大担当。要在现有生产要素基础上,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农业产业,不断创新研究传统生产要素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新组合、新模式,形成以智慧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升,科技支撑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打造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河南样板和典范。(记者 赵春喜 见习记者 刘一洁)
责任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