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根知“理”⑦:推动黄帝文化现代化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04-09 21:53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

  “三月三,拜轩辕”。缘何说黄帝是华夏儿女的血脉之根、精神之魂?他对中华5000年的文明有哪些贡献?为何说他是我们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慎终追远,寻根拜祖,在甲辰龙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召开前夕,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知根知“理”》特别策划,带你全方位了解黄帝,鉴往知来,探寻华夏基因密码。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人格象征。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表征,并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重要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语境中,黄帝文化的现代化被赋予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适合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众多契合之处。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立足新时代,如何实现黄帝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发展?从理论层面,加强对黄帝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性的研究,并明确黄帝文化研究的学理基础与创新性内涵;从价值层面,对黄帝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浸润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从实践层面,黄帝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文化条件。

  目前,黄帝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一知半解、对于黄帝文化了解不深、二者融合发展的机制不够通畅等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黄帝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发展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一、立足于黄帝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推动其融合发展

  黄帝文化指的是黄帝的历史遗迹、历史记载、神话传说、历代对黄帝的赞颂、信仰、祭祀、后世对于黄帝故事的多媒体演绎等内容。从考古上说,黄帝时期对应的是仰韶时代中后期,自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夏代到商代,是华夏文明的初始阶段,在商代灭亡之后,周公旦开创了和平、宽容的华夏新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将黄帝列为五帝之首,奠定了轩辕黄帝在中华民族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的《逸周书·尝麦解》。《逸周书·尝麦解》一文,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和赤帝联合起来大战蚩尤的故事,是逐鹿中原的故事原型。唐代以后对于黄帝的祭祀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帝王都将黄帝视为古代圣贤明君,以继承道统。近现代的黄帝祭祀活动,承担着民族自觉到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庄严仪式。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黄帝故事的演绎也引起不少民众的注意,电影《轩辕大帝》《黄帝大战蚩尤》等都以黄帝的神话传说为原型进行创作。可以说,黄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智慧与精神文化内涵,引领和帮助当代中国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底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愈来愈成为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始终与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现实、中国文化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他强调了民族形式与民族特点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统一结合才能完成民族复兴的重任。黄帝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相通性,在于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客观规律、重视实践、坚持和谐大同等等思想理念,这些相互融通、相互契合的因素,为黄帝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二、推进黄帝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性研究,增强文化自信

  从中华文明起源的高度,呈现黄帝时代文明发展的辉煌成就,提出黄帝文化现代化的切实方案,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力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早期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头性、奠基性、原创性,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黄帝时期在天文历法、礼乐、绘画、数学、地理学、医药卫生等方面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举例来说,在礼乐方面,西周形成的“六乐”,包括黄帝《云门》、尧《大咸》、舜《大韶》、禹《大夏》、汤《大濩》、西周《大武》,是五帝时代的礼乐制度延续与重组,蕴含着和谐统一的礼乐文明,并延续至今。学者杜乐认为,以舞乐为表征的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的初始模样,不仅在中国延续至今,还深刻影响东亚汉字文化圈。灵宝铸鼎塬仰韶文化遗址群、巩义双槐树仰韶文化城址及其周围遗址群,最有可能是黄帝文化的遗存。可以说,黄帝时期文明发展的考证,对中华文明具有“溯源”和“正名”之意义,时间维度向上延伸,空间范围全面拓展,文明的起源、内部结构和发展进程逐步清晰。

  推进黄帝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性研究,增强文化自信,需要使用考古新史料,考证早期中华文明史。走出疑古时代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与文明史重构,首先是要加大考古发掘的力度,加入现代科学与数字技术,系统整理考古中发掘的遗址形态、样本化验、器物分析等新史料,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还原当时恢宏的城址、宏大的宫殿、复杂的城防等早期文明形态,形成史前文明的分类研究资料集。其次是多利用交叉学科,对新史料进行理论分析和概括,重构早期史前文明史。包括对族群的居邑、互动范围、迁徙过程、丧葬习俗、社会形态等,以注重实物资料的分析为支撑。最后沿着史前考古新发现与上古神话及神话史,利用现代vr技术,在考古遗址、遗迹、遗物等基础上构建史前文明的影像宇宙,突破了以往实地体验的局限,使我们能够多元化体验史前原始生活场景(遗址遗迹)、史前器物(礼乐器物、彩陶纹饰、武器装饰等)和民族志口头传说,最终构建起中国史前文明起源演变的时空坐标。基于考古文化以及“比较考古学”“比较文明史”,可以为中国史前文明交流与域外的传播构建一个“轨迹图”。

  三、推进黄帝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融合,坚持人民至上

  在《从封建到大一统:<史记>中的历史中国》一书中,韩昇以《史记》为线索,描述了中国形成至定型的历史过程,认为五帝时期,建立两大重要传统,即确立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和树立尧舜禹为治理国家的政治传统,形成天下为公的治国理念。历史学者韩星在区分了考古界定中的黄帝和文化研究中的黄帝后,将黄帝治理天下的理念概括为“中道”,所谓中道指的是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实行以德为主,德刑相济的为政方针,是对中道观念的具体应用。黄帝文化的核心是民本思想,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内核。黄帝曾指出,发布的命令只有合乎民心,才能让百姓听从;统治者无私兼爱,才能让百姓敬重。黄帝亲民、爱民,注重顺应天时民意,一切为百姓利益着想,为解决百姓问题奔走全国,并且教育后代统治者要顺天应地,关心百姓生活。这对于今天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理想,与古代中国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是内在相通的。法国学者谢和耐指出:“在所有西方哲学中,马克思主义看来是最接近中国思想总方向的。”日本学者沟口雄三以“中国近代”为视角,在关于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和中国的公与私的研究中,认为中国的近代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和欧洲、日本不同的历史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其与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天下为公的思想,经过士大夫阶层经世致用意识的不断丰富和阐发,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最终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公”。黄帝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层面上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人们普遍接受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黄帝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价值思想。比如和谐,“和”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有记载,《尚书·尧典》记载“神人以和”。比如民主,《尚书·多方》就有:“天惟时求民主”和“简代夏作民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所以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

  推进黄帝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融合,坚持人民至上,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以人民喜闻乐见且能够广泛参与的形式推广开来,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城址、古籍经典中的文字鲜活起来。其次,黄帝时期的文化产生于上古时期,其情感结构、审美体验、价值选择等等都迥异于现代,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十分必要的。最后,黄帝时期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而今天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读者所面对的是快节奏、网络化、碎片化的文化传播语境,黄帝文化现代化需要完成传播方式的古今转换。要运用数字化、融媒体和互联网,让黄帝文化活起来。

  四、推进黄帝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融合,巩固文化主体性

  黄帝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发展,最终要落实在社会实践上。这决定着二者融合发展必须以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费孝通在《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其重中之重在于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明晓其来历、经过、特色以及发展趋向,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关于百年中国文学史范式的研究中,贺桂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从实践层面的定位来看,目前中国的文明发展处于“第四波”现代化进程之中,面临着全球格局的复杂变化,提出强调中国的“文明根基”,既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观,丰富中国现代化实践和主体性,也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思考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归根到底,只有坚持文化主体性,才能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推进黄帝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融合,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全面借鉴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总结中国从黄帝时代以来形成的文明发展成果,实现新时代黄帝文化的研究方法论创新。其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意识形态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文化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要坚持人的现代化的问题导向,回应现代社会遭遇的难题与困境,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和审美需求,并通过经典教育和普及实践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中,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将黄帝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讲好黄帝故事,实现二者真正融合发展。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张洪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宋朝丽、孔令环、秦玉、靳瑞霞、尹松鹏、马培红、任梦一、范先立、张洪艳 】

责任编辑:何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