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丨“河”字的考释与演变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4-01-17 10:00 来源:河南日报

  对于生活在大河之南的人们来说,“河”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那么,“河”字是如何从古老的甲骨文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呢?

  在目前已被学界考释出的1000多个甲骨文中,“河”字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古文字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武亚帅说,出于饮用、灌溉、水运等需要,古人常逐水而居,对河流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

  “世界古文明多起源于大江大河,古老的黄河则孕育了华夏文明。”武亚帅介绍,在甲骨文中,“河”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指黄河,二是指自然神。其中,第一种用法是其本义,与现代汉语“河”泛指自然水系不同,上古汉语中的“河”一般专指黄河,甲骨卜辞中的“河”也多指黄河。

  较早对“河”字提出正确考释意见的是文史大家郭沫若。当代古文字学专家裘锡圭在《殷墟甲骨文考释四篇·释“河”》一文中,系统梳理了“河”字的不同写法,论之甚详。为方便大众理解甲骨文,武亚帅将甲骨文的发展演变做了简单的分期。他以右图为例介绍,早期字形中,左侧的“水”较为省简,右侧像斧柄之形,即“柯”之象形初文,因而这时期的字形可以分析为从水柯声;中后期的字形里,左侧从水,右侧则刻画了人荷(背负)物的形象,即“何”字,因而这类字形可分析为从水何声;而到了晚期,“河”字左侧从水,右侧从“”(读音为呵)。

  “这三类写法的共同点有二:首先它们都是形声字,其次它们均以水为意符。不同点在于三者声符各不相同。”武亚帅认为,虽然声符不同,但这些声符均从“可”声,所以它们在作为“河”字的声符时可以通用。

  在武亚帅看来,“河”字的成功考释主要得益于文字学上的证据,即有确定的声符。“汉字从水之字多见,如江、海、湖、泊等,为何这个字一定要释为‘河’呢?因为其所从的声符均与‘可’近同,故而该字读音与‘可’近,与现代文字相对应的正是‘河’字。”他说。

  “西周时期,同簋铭文中的‘河’字沿用了晚期甲骨文字形。”武亚帅介绍,稍有不同的是,金文“河”字声符“”在上,意符“水”在下。至战国时期,“河”字的字形逐渐趋于稳定,从晋系玺印文字、齐系陶文、楚系竹书等文字资料中的“河”字可以看出,这些字形也奠定了后世隶楷阶段“河”字字形的基础。(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东宝)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