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紧张、焦虑、吃不香、睡不好,建议带上3000块钱 ,跟着林烧做一个月的许昌人……”近日,一条名为《许昌不慌》的短视频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
视频从95后许昌小伙林烧和他开的“电竞养老院”说起,并从林烧的视角展开对许昌这座让人“心里不慌”的城市的讲述。6分29秒的视频,不少网友看了一遍又一遍。
网友“辉哥1946”在评论区里留言说,看完以后,我觉得你是政务宣传、文旅宣传、自我宣传……不,这些都不是,我还是觉得,你是人文宣传:讲述人的世界、文化的发展、人心的聚合、万物和谐的世界。
《许昌不慌》为何能够如此触动人心?大河网记者联系到了该视频的导演洋子和文案作者马晓波,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听他们心里的答案。
许昌,一个能找乐子的城市
“我们前两天一直担心,许昌的朋友会不会觉得,我们有那么多漂亮的新城、高楼大厦、中轴线,你们都没去拍。”采访一开始,导演洋子说。
洋子,90后的许昌女孩,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和新西兰Unitec学院,主修编导和电影制作。聊起这个讲述自己家乡的视频,她有点“近乡情更怯”。
回忆当初确定选题的过程,马晓波透露,其实一开始,主题并不是“许昌不慌”,而是另一个。
“在我们还没到许昌时,已经知道有蛮多标签在这座城市身上了,包括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水域生态之城、森林之城等。”马晓波说,他们更希望找寻原先在大众认知里不那么知名的城市特质。
马晓波拥有20多年咨询、公关与广告从业经验,是国内广告圈的文案大咖,不少爆款文案都出自他手。在他看来,人是城市最美的风景,也是城市最好的载体。
“不管是历史、地理、风物、政务,还是社会伦理和价值观,所有这些东西,最终都集中反映到当下普通个体的生活状态里。”马晓波表示,城市同时又是中国故事最好的载体。不同的城市,反映了中国的不同面相。
于是,他们和他们的团队一起,在许昌做了许多深入的访谈,不为别的,只是想跟形形色色的许昌人聊天,听他们讲故事。当地市场监管局一位名叫“小熊”的年轻人,让他们印象深刻。
马晓波在访谈中了解到,小熊的团队一共四人,要负责片区内将近5000家商铺,“其实蛮辛苦的”。他们不但要做好管理的工作,更要发挥好服务的功能。比如,为了避免一些商家和职业打假人发生纠纷,在调查清楚原因后,他们主动帮商铺重新设计包装并联系印刷厂。
“他身上的敬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挺让人敬佩的。”马晓波说,小熊后面的回答颇让他感到意外:一方面要服务好大家;另外一方面,“尽早把这些事情解决了,我们周末就多一些时间去玩嘛。”小熊告诉他。
玩什么?小熊回答说,玩“路亚”,一种钓鱼的新方法。“在视频里,有一个小小的镜头,展示了玩‘路亚’的画面。他们其实是为了收集鱼类图谱,钓上来之后,还会把鱼放生。”马晓波告诉大河网记者,这种“玩”法,不仅新潮有趣,而且干净环保。
后来在和设计师、出租车司机、大学教授、餐饮工作者、刑警、室内影视工作的老师等人交谈时,答案逐渐清晰。
“跟他们聊天,每个人都是开开心心的,整个人的状态都非常放松。他们也都是非常会找乐子的一帮人。”马晓波跟洋子商量,要用什么词汇来概括大家身上这种洒脱、豁达、不慌不忙的感觉?后来大家说,干脆就用“不慌”吧。
马晓波直言,从文案的角度看,“许昌不慌”,朗朗上口,而且“心里慌,来许昌”,既是给许昌写的城市广告语,也是想探讨一下,为什么许昌有那么多不慌不忙的人。
“每个人都会遇到日常生活的挫折,都会有喜怒哀乐,有让自己焦虑烦躁的事,但从许昌人身上能看到一些可以提炼出来、分享给全国各地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东西。”马晓波说。
特别鸣谢:全体许昌市民
“我们认识一座城市,往往是从认识一个当地人开始的。”聊到这个视频的主角林烧,马晓波如是说。
林烧,原名樊金林,是一位95后许昌小伙,毕业于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他在许昌经营了中国首个“电竞养老院”,通过拍摄并发布“养老日常”,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原来老年生活还可以这样有趣”。
马晓波和林烧父子第一次会面,是在北京的一个烤鸭店。“林烧人长得干干净净,说话的时候,慢条斯理、从容淡定。他父亲也是一个很儒雅的人。当时我看到他们俩,心里就很喜欢。”马晓波回忆说,林烧父子就是自己心里许昌人的典型。
同时,在与林烧父子深入交流后,马晓波了解到在“电竞养老院”里,老人跟年轻人是经常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会去做年轻人的事,年轻人也可以去做老人的事,他觉得这个化学效应很奇妙。
也正因此,设计拍摄脚本时,他们原本打算选择三四个人物来做许昌人的代表。然而,随着拍摄的深入,他们觉得,仅仅三四个人,实在不足以全面代表许昌这座城市,也没办法完整概括这种不慌不忙的精神。
“可能还需要更加多元的表达。”马晓波说,“后来跟导演商量,要不要大胆一点,索性就不要脚本了。于是我们就一边拍摄、一边创作,采用一种更像纪录片的拍法。”
回忆视频拍摄中的点滴,让洋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许昌人民对家乡非常热爱。“感动”,是她说得最多的词。
“在拍跳水那一段时,我们请了几位经常在这里游泳的老先生来,附近很多市民也纷纷跑来围观。”见此情形,导演拿个大喇叭,告诉围观市民他们正在拍许昌的宣传片,让大家一起鼓掌喝彩,也让全国人民看看,许昌人有多会玩,有多快乐。“大家都很配合,掌声热烈而且经久不息。”她激动地说。
这样的感动还有很多。在视频中有不少展示劝书舞、非洲鼓团表演的画面。洋子回忆说,很多镜头,原本只是想拍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大家都想着怎么能帮忙把视频做得更好,尽全力来帮他们出谋划策、联系更多舞团。
很多人一听说到要去展现许昌、展现家乡,都非常积极。“完全没想到,当天会来那么多舞团的人,大家都是自发过来,拉着我们拍完一个又一个,每个人演出的劲头、状态,都特别好、特别足。”她说。
“在拍摄时,阿姨们常说,你看我们谁跳得好,你想用哪个就用哪个。”洋子说,她一次又一次被这群阳光、开朗、友善,同时又非常可爱的“显眼包”所感动。
最后拍摄养老院的时候,马晓波和大家讨论,“许君以昌”中的“昌”字,在当下时代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男女老少各得其乐,付出必有回报,大概就是当下对‘昌’字最好的诠释吧。”这句话也被提炼到文案中。马晓波告诉大河网记者,这层含义是在拍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的,他不止一次觉得,这条视频是和许昌共创的。
当《许昌不慌》视频取得很好的传播量后,导演洋子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张图片,上面写着全体工作人员名单和感谢清单,在最醒目的位置,她专门写了一句话——“特别鸣谢:全体许昌市民”。
制作团队含“豫”量:90%
“我们都很爱许昌,这次的团队里,灯光助理、摄影助理、美术助理、升降助理等,全部是许昌人。整个班底里,90%都是河南籍。大家听说要拍许昌,都赶回来了。给了我们特别多帮助。”在采访中,洋子动情地说。
洋子告诉大河网记者,业内一个估计数字是,中国有八成左右的灯光师来自许昌市鄢陵县,并主要集中在县城以南17公里外的张桥镇张北村。在影视行业,这个中原地区的村庄被称为“灯光村”,源源不断地对外输送着光,照亮了大片中国。
“所有受邀参与的人都表示,天呐我好开心!我不收你们差旅费,也不住酒店,我回家。”她说,在拍摄的过程中,老师们每天开一个半小时的车,从家里赶到拍摄现场。每天变着法儿给大家带当地好吃的早餐。
让洋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拍关公那场戏时,有摄影组工作人员带家人来,站在春秋楼门口远远看他们工作。“一位老师跟我说,导演非常感谢你,让我女儿看到她的爸爸,为了能够让她安心读书,每天多么努力地在工作。”洋子话语中带着哽咽。
她还讲了该片摄影指导钟锐的故事:“钟锐老师在业内很有名。当时在他一个影片杀青后的间隙,我邀请他来拍这个片子。他说他特别想拍,因为他特别想知道,身边那些出生入死、有情有义的许昌兄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我们原本只安排了两天的拍摄,但钟老师总共拍了5天,每天都在拍,而且他是自己主动要求说我今天还要去。每天回来都特别激动地讲他的见闻。视频里有一个做钧瓷泥坯的镜头,那就是钟锐老师,他真真切切地体验了许昌的一切。”洋子回忆说。
她说,如果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个城市满怀着深情的话,这个片子大概不会这么动人,基础一定是热爱。
“现在片子‘出街’,咱河南的朋友们喜欢这部片子,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洋子说,未来,她和马老师还会再回河南,讲述更多河南的城市故事和人物故事。(李东宝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