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之铸鼎原遗址群|遗址分布之密全国罕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3-11-20 08:11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执行专家组组长王巍在《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章《文明曙光 社会分化》中,第一节就介绍了“中原地区——河南灵宝铸鼎原遗址群”的考古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前后6次考古调查和钻探,确认灵宝铸鼎原遗址群范围近30平方公里,遗址数量至少35处,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全国罕见。

72128821327946425

  《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样评价铸鼎原遗址群:大约自距今5800年开始,正处在仰韶文化(距今6000-5300)的中原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社会分化现象,且该现象主要集中于黄河中游地区。

  河南灵宝铸鼎原遗址群是这一时期黄河中游地区较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探源工程的考古工作者在铸鼎原遗址群发现了数个年代在距今5800年到5500年的超大型聚落和一批同时期的中小型聚落。如此规模的大型聚落以及数量众多的中小型聚落聚集在一起的现象是此前在全国范围内所未有的,反映出当时中原地区人口的显著增长并异乎寻常地集中于此地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名为“铸鼎原”,其名称来自黄帝曾在此地铸鼎的传说。恰恰在黄帝、炎帝集团活动的区域内,在被认为可能是黄帝、炎帝集团兴起的时间段内出现了大型聚落集中分布的情况,发人深思!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南各级文物部门对铸鼎原遗址群先后进行了6次正式的考古调查,分为5次地上调查和一次重点钻探。1956年,灵宝文物工作者首先发现了遗址群中的北阳平遗址。1999年2月至3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一队、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和灵宝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对铸鼎原聚落遗址群进行了第五次拉网式调查。调查涉及铸鼎原周围阳平河流域和沙河流域的25个遗址。

40708879411229336

  2006年10月至12月,为了搞好文物普查,并配合铸鼎塬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需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设立研究课题,结合近年开展的灵宝铸鼎塬聚落考古研究项目,会同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灵宝市铸鼎塬文物保护管理所,并邀请北京大学环境考古人员参加,对铸鼎塬及其周围阳平河与沙河流域史前古文化遗址再次进行了全面的文物调查,复查了原来已知的遗址,发现和确认了一批新的遗址,取得了重要收获。

  北阳平遗址是铸鼎原遗址群中面积最大的遗址,也是目前灵宝盆地发现面积最大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主要为仰韶中期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北阳平遗址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2020年至2021年度的发掘发现了2座仰韶中期的大型房址。两座房址均为半地穴式,东北-西南向,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其中F2填土内有大量屋顶着火倒塌形成的炭化横梁和椽子等,是同时期房址中较为罕见的,对于复原房屋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发现的仰韶中期房址面积较大,表明作为铸鼎原乃至整个灵宝盆地最大的仰韶时期聚落遗址上存在大型房址,与大型聚落相匹配,为揭示北阳平聚落的性质和地位提供了契机。

  西坡遗址是仅次于北阳平遗址的次级中心聚落遗址,先后进行了8次主动科学发掘和系统钻探,历年发掘均有重要发现,其中以仰韶文化中期的聚落环壕、特大型房址、大型墓地的发现为主要代表,成为近年来史前考古领域的学科前沿性成果,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城烟遗址.jpg

  有关专家认为,铸鼎原遗址群呈现诸多特征。等级明显,遗址、房址、墓葬等均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年代跨度长:从前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至少4000年左右;盛衰鲜明,属于仰韶中晚期的庙底沟类型遗址占总遗址数的55%,说明庙底沟文化是这个聚落遗址群最发达的代表性文化,数量多,规格高,而其他时期遗址数量少,规模小;出土遗址遗物类型新、规格高、制作精,如特大型房址、人工蓄水池、多数有二层台的仰韶中期墓地、以带孔玉钺为主的玉器、风格独特的特大型陶器、刻符陶片等,都填补了这一时期考古发掘成果的空白;考古学文化和人文传说文化的不谋而合等。这一切,都为研究中原地区甚至全国史前社会的社会结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等都提供了十分珍贵有力的资料,也对探索中原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进程、动因和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869620228445353

  据介绍,目前灵宝铸鼎原遗址群中的部分遗址发掘工作仍在进行当中,西坡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已经对外开放。(记者 张体义)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