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3年11月17日10:00,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发布内容:介绍和解读我省财政部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赵庆业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翔煜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李 铭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马晓飞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蔡令帅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 崴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平萍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新时代新征程,财政部门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方面,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职责使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的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省财政厅相关负责同志出席,请他们围绕“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坚实财力保障”这一主题,向大家重点介绍我省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庆业先生;
省财政厅副厅长刘翔煜先生;
省财政厅副厅长李铭女士;
省财政厅副厅长马晓飞先生;
省财政厅副厅长蔡令帅先生;
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崴先生。
下面,先请赵庆业厅长作主发布。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赵庆业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我的同事一起,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我省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有关情况,并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借此机会,我代表河南省财政厅,向各位记者朋友以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财政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加力提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面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政策效能,坚决守住财政安全底线,集中财力保障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改革落实落地,全力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财政贡献。我从四个方面,概括今年以来财政工作的情况。
第一,从财政运行方面来看,财政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一是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我们努力构建“水深鱼多”的良性循环,积极培育财源、涵养税源。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今年前10个月,全省财政总收入达6093.9亿元,增长14.7%;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33.4亿元,增长7.4%;地方税收收入2523.9亿元,增长12.6%;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64.2%,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总的看,财政收入企稳回升与经济恢复向好的态势相适应,为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争取中央更大力度支持。我们抓住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立足河南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等实际,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今年以来,财政部已下达我省各类补助资金5641.4亿元,占当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1.3%;分配我省2023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2155亿元;成功争取国家级试点(示范区)17项、示范期内可获得中央奖补资金39亿元,为我省发展注入了强大保障、提供了宝贵机遇,我们也将切实管好用好中央各项资金,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争取中央更多支持。三是财政支出平稳有序。我们收拢拳头、统筹资金保障重点支出,同时狠抓预算执行,确保各类财政资金“跑步到位”。今年前10个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204.4亿元,增长2.9%,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科技、就业补助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4.3%、21.3%,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重点领域得到较好保障。
第二,从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方面来看,重点领域精准聚焦、保障有力。我们千方百计统筹财政资源,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在控制支出方面,当好“铁公鸡”,在支持重大战略方面,打好“铁算盘”,努力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面发力,推动经济稳进提质。一是支持全面扩大消费。消费的前提是老百姓“有钱消费”。我们想方设法支持扩大就业,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年初筹措10.6亿元给全省近354万登记在册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每人发放300元“爱心消费券”,帮助提高消费能力。在此基础上,2023年省财政继续对市县开展促消费活动的实际财政支出,按30%-50%予以奖补,对组织专列或包机引客入豫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已累计拨付2022年度补贴资金12.2亿元,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又预拨4.2亿元,全面支持零售、餐饮、文化旅游、住宿等消费。此外,下达资金1.92亿元,支持新一批16个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二是支持扩大投资。坚持“项目为王”,用足用好政府专项债券,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829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市政等领域200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统筹基建、财政专项等各类资金325.5亿元,支持水利、交通、新基建等领域一大批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三是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省级年初预算安排12.3亿元,支持我省持续建强开放平台、拓展开放通道,高标准办好重大经贸活动,制定出台进一步支持“稳外贸”财政政策措施,助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四是支持科技创新。投科技就是投未来,近两年,我们克服财政紧平衡压力,坚定不移加大科技投入,2021年、2022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先后跨越300亿、400亿支出台阶,今年前10个月,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317.3亿元,增长14.3%,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11.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强势增长。五是支持产业发展。今年省级统筹安排各类资金86.2亿元,支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今年前10个月,省属金融企业投放资金约6674.65亿元;截至10月底,22只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累计到位规模达891.94亿元,累计直接投资项目数量1069个、投资金额569.76亿元,调动了社会资本积极性,为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注入了极大活力。六是支持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10月底,全省安排农林水支出1129.8亿元,支持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二)主动作为,积极支持助企纾困。一是送出政策大礼包。聚焦企业经营发展的难点痛点,梳理汇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0类53条财政政策,精准打出降成本、稳投资、扩内需、优服务的政策“组合拳”。二是多维发力“减负担”。落实落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减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按50%征收等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授权范围内顶格执行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前9个月全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49.1亿元。三是积极解决“融资难”。落实中央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积极推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河南子基金落地。鼓励引导金融企业加大信贷支持,截至9月底,政府采购合同融资累计为6210家中小企业融资187.2亿元,“科技贷”累计为2836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165.97亿元。统筹使用省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资金池支持“专精特新贷”风险补偿,自2022年3月“专精特新贷”平台正式运营以来,已注册认证企业3536家,累计获批授信总额约118.81亿元、放款约102.61亿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四是助力解决“订单难”。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预算单位在政府采购预算中单独列示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采购份额,将货物服务项目对小微企业的价格评审优惠幅度从6%—10%提高到10%—20%,前10个月,政府采购项目合同总额的近96%授予给中小企业、金额达886亿元,帮助经济活动“细胞单元”不断壮大。
(三)用心用情,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李强总理指出,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GDP,大家更在乎具体事。因此,我们从大家在乎的具体事上发力,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就业方面,今年前10个月,全省安排资金47.9亿元,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减负稳岗扩就业、豫商豫才回归返乡创业、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教育方面,我们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今年前10个月,全省安排财政教育资金2088亿元,占财政支出预算的比重为17.5%,近20年始终为财政第一大支出,全力支持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社会保障方面,今年前10个月,全省安排资金1878.25亿元,我省连续19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8年上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2年提高低保标准、连续6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不断扎紧扎牢民生保障网,守护好老百姓的“养老钱”“保命钱”。医疗卫生方面,今年前10个月,全省安排卫生健康资金1195亿元,支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稳步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健康河南建设。住房保障方面,今年前10个月,安排中央和省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57.2亿元,支持改造老旧小区、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棚改安置房、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惠及居民76.1万户(套);下达资金4.88亿元,支持1.8万户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生态环境方面,今年前10个月,全省安排资金230.15亿元,支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此外,我们持续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把每一分补贴资金都及时精准足额发到群众手中,今年前10个月,全省通过“一卡通”系统集中发放260项补贴456.4亿元,惠及群众2886.4万人。
第三,从风险防控方面来看,财政安全底线守牢、风险可控。财政领域的风险问题,特别是政府债务风险,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督促各地切实承担主体责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依据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区实际,做好地方债务化解方案编制工作,稳妥有序化解存量债务。稳步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有效提升融资平台抗风险和转型发展能力。将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成效与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分配挂钩,合理控制高风险地区新增政府债务规模。严格预算编制执行,按时足额偿还政府债券本息。同时,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对各类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按程序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进行问责处理,保持高压严管态势。我省政府债务在全国属于风险较低省份,同时,“三保”得到有效保障。总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也有空间防范化解财政领域各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四,从财政治理方面来看,财政治理从严从紧、效能提升。财政资金取之于民,把党和人民的“钱袋子”看好、管好、护好,确保每一分钱都安全规范高效使用,是财政部门的应尽之责。一是加大财会监督力度。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从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高度对财会监督工作作出新的战略安排。我们深入贯彻中央部署,及时召开全省财会监督会议,提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我省实施方案,搭建起全省财会监督工作的“四梁八柱”。同时,坚持依法理财,严肃财经纪律,组织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对2022年以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等9个领域进行全面自查和复查,截至10月底,全省已整改问题567个,制定、修订规章制度137项,切实让财经纪律“长牙带电”,促进全省财经秩序进一步好转。二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对拨出去的钱,跟踪到底、问效到底。今年以来,我们对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执行欠佳的5个专项资金开展财政重点监控,完成了“双一流学科培育工程资金”等20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2个部门整体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对5个部门15个项目的绩效自评抽查复核,共涉及资金231.3亿元。通过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最大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把过紧日子常态化制度化。把过紧日子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不动摇,从纸质材料不得使用铜版纸印刷、会议培训不得发放文件袋及洗漱用品等这些小事做起,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省直部门带头,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非重点支出,严格落实“三公”经费预算两个“只减不增”政策;严控预算追加调剂事项,除应急救灾等特殊事项外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各级及时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不让资金趴在账上“睡觉”;统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推动国有资产共享共用,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稳日子、好日子。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咬紧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不动摇,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做好财政工作的强大动力,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速显效,全力冲刺“全年红”,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任务,交出开局之年的优异答卷。谢谢大家!
平萍
谢谢赵厅长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创新驱动、科技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是河南省“十大战略”之首,财政保障至关重要。请问财政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哪些支持?谢谢。
省财政厅副厅长 刘翔煜
感谢你的提问。两年多来,省财政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全面保障“第一战略”实施,可以用“强势、精准、优化”三个词来概括。
第一个词:“强势”,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强势增长。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千方百计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2022年全省科技支出同比增长24.3%,连续跨越300亿元、400亿元台阶。今年前10个月,全省财政科技支出317.3亿元,同比增长14.3%,远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继续保持强势增长。此外,我们积极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快运营,科技研发联合基金启动实施,引导形成各方力量共同投入的创新合力。
第二个词:“精准”,资金精准投向科技攻关重点领域。2021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楼阳生书记“把更多资金投入到科技教育上去”的指示精神,聚焦重点,持续提升保障水平。一是精准投向新型研发机构。安排资金33.3亿元,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推动16家省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在信息技术、生物育种等领域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二是精准投向重大科创项目。安排资金192亿元,支持打造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双航母”的“双一流”建设梯队,支持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建设,形成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三是精准投向企业科技研发。下达专项经费43亿元,支持郑州宇通客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我省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四是精准投向一流创新人才。安排中原院士基金10.5亿元,实施“1+20”一揽子人才政策,全面开展“八大行动”,引导聚集了一批国际国内一流人才,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第三个词:“优化”,财政服务科技创新的政策越来越优。近年来,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围绕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业创新发展、科技与金融融合、科技领域新基建布局、智慧岛建设等10个方面,研究提出34条财政支持政策,切实发挥政策合力。二是解决了科技创新“规范花钱”的问题。出台科创资金保障和管理办法,明确了科创资金的决策流程,进一步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和重大科创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推行了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先后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直通车”、顶尖领衔科学家负责制等试点改革;在省科学院、省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试点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行“放权限、四自主”。通过改革,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给科研人员“激励”“松绑”,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努力为我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贡献更大力量。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国网记者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也是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激发民间投资的一个重要抓手。想了解一下,河南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管理情况?谢谢。
省财政厅副厅长 李铭
谢谢你对河南财政工作的关心关注。专项债券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财政部今年下达我省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829亿元已全部发行完毕,为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项目储备足。突出“早储备、多储备、多衔接”,严格落实在全国创新出台的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管理三项制度,将月报月审的常态化评审机制加快为周报周审,推动更多项目更早纳入发行储备。截至目前,省级评审通过项目11403个,2023年债券需求10913亿元,是之前两年全省年均发行额的5.96倍。二是债券发行早。我省坚持早谋划,早部署,2023年1月10日即在全国各省份中首单发行新增专项债券811.5亿元,连续5年走在全国前列,专项债券拉动投资、稳定增长的关键作用得以较早发挥。三是资金成本低。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发行效能,债券利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2023年年均利率仅2.84%,大大降低了政府举债成本。四是资金投向优。坚持突出重点,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重大战略、重大项目,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共计2000多个项目,为我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五是风险管控严。在到期一次性还本发行机制基础上,从2022年开始,对收益逐年实现的项目探索发行分年偿还专项债券,平滑年度间兑付压力,减少政府债券兑付风险。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带动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向好。一是切实加快支出进度。指导督促市县和单位在依法依规、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和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持续加强项目储备。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原则,提前谋划2024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需求申报工作,确保符合要求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新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的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应报尽报,全力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三是加快提前批债券发行使用。接下来,中央会提前下达2024年度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额度,我们将做足准备工作,待提前批额度下达后第一时间研究提出分配方案,报经省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及时下达市县,并组织做好债券发行工作,尽快拨付债券资金,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四是进一步提升债券资金效能。强化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和债券资金投后管理,完善项目建设和运营全周期、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专项债券项目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能,坚决防止资金闲置浪费。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我们知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请问,河南财政部门在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方面是如何考虑的?谢谢。
省财政厅副厅长 马晓飞
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每次到河南考察必看“三农”、必讲“三农”。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及广大农民朋友的期盼期待,都是我们最关心最重视的事情。近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坚决扛稳扛牢责任,今年前10个月,全省安排农林水支出1129.8亿元,目前已累计下达841.2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76.48亿元,较去年增加14.8%;省级预算安排衔接资金32.85亿元,全省53个脱贫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63.3亿元;此外,截至10月底,累计发行新增债券358.8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产业园等一批农业农村领域的项目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军需”。我们一手抓筹钱,一手抓管钱,利用财政直达资金监控系统、预算一体化系统和防返贫监测系统进行“线上研判”,建立“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制度,强化资金项目动态管理。我省已连续7年在国家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累计获得奖励资金16.5亿元。
为保障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等重大任务需求,我们的资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支持落实“两藏”战略,打牢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全省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55亿元,支持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超300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7.88亿元,推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神农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河南,设立30亿元的中原农谷投资基金,30亿元的河南省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助力,积蓄了充足后劲。二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树立重农抓粮的积极导向。2015年以来,累计筹措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补贴资金1189亿元,对冲了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低种粮农民生产成本,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其中:2023年筹措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07.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23.8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9.5亿元。三是支持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绘就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2017年以来,累计下达资金44.7亿元,支持创建了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强镇,以及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出延津小麦、泌阳夏南牛、灵宝苹果、内乡生猪、正阳花生等全国知名品牌。四是建立完善财政金融联动支农机制,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5只涉农类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累计直接投资项目179个、金额51.21亿元,培育出秋乐种业、金豆子、牧原集团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截至2023年10月底,中原农险已与省内142个市县政府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承保农户761.49万户,提供风险保障金936.01亿元;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已在省内118个县市推广新型“政银担”模式,累计实现担保规模61.98万笔、846.27亿元,直接带动银行信贷资本投放金额超过公司资本金的16.93倍,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和政策供给强度,推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为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坚实财力保障。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基层财政运行至关重要,也备受各方关注。请问,河南是如何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的?谢谢。
省财政厅副厅长 蔡令帅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省财政厅把县级财政运行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特别是指导督促市县把守好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这“三保”底线,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在层层压实责任、拧紧责任链条、抓好细化落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尽最大努力稳固基层。总的看,当前我省基层财政运行较为平稳,“三保”政策得到落实。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放权赋能,用体制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潜能。发展是硬道理,基层稳固根本还是发展。为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省全面实施财政直管县改革,聚焦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了重塑式调整。改革后,县(市)范围内的地方税收收入除跨区域和市县共同投资项目外,全部缴入县级国库;各类转移支付、债券资金由省财政直接下达到县(市);财政库款、年终结算由县(市)与省财政直接办理。改革后,省财政直接向102个县(市)下达各类补助资金、调拨库款、下达中央直达资金,分别占分配市县总量的60%左右,充分调动县(市)抓经济、聚财源的积极性,推动县(市)财政整体保障水平提升。
二是健全制度,用严格管理硬化约束、强化落实。近年来,我省建立了涵盖“三保”预算编制审查、预算执行监控、风险应急处置全过程的制度体系,今年以来,又以省政府和省财政厅名义出台了多项措施,把制度体系扎得更密更牢。比如,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各地“三保”支出实施动态监测,进度低于合理水平的及时发送关注函;对重点地区“三保”支出实施在线监控,每月“三保”支出足额落实前,除应急救灾支出外一律不得安排其他支出项目;建立“三保”支付风险临时救助机制,对确实存在阶段性困难的县(市、区),由省、市财政分别给予临时救助;同时,督促省辖市切实负起相关责任,将“三保”落实情况与政府债券分配等挂钩,并对有关单位或个人依法依规开展追责问责,全力推进县级“三保”落实。
三是财力下沉,用真金白银强化支撑、兜住底线。持续完善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分配办法,落实好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分档分担办法,统筹使用好财政部补助我省的各项转移支付,加大对财力薄弱县区的支持倾斜。今年1-10月份,省财政共下达市县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合计4376.9亿元,占市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6.5%,有效提升了市县的财政保障能力。同时,省财政持续加强库款调度,对因临时紧急情况支付压力较大的市县,实行一事一议,在开展实地调研、精准分析研判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库款调度,帮助基层政府有效保障各项重点支出。
下一步,省财政厅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眼睛瞪得大大的警惕性,继续密切关注我省基层财政运行状况,落实好已出台且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基层有效履行职责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们知道,政府投资基金是吸引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抓手。请问我省政府投资基金在支持保障产业发展方面,特别是对7大产业集群28个产业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效如何?谢谢。
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崴
谢谢你的提问!2015年,我省实施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了“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资金变基金”。截至今年10月底,我省共设立22只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累计到位规模891.9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到位155.31亿元,财政资金放大了5.74倍;累计投资项目1069个、569.76亿元。总的来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金管理制度体系不断优化,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明显,有力地支持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支持重点产业链方面,一是设立专项子基金精准支持。如郑州战新信息产业基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与智能传感器产业链,投资半导体封装高新技术企业锐杰微在郑州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大的SIP封装产线。还有重点支持尼龙新材料产业链的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中原医学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二是结合地市产业链特点高效招商。比如安阳战新产业基金,投资金额超过18亿元,带动投资近150亿,投资旭阳光电、曲显光电、兴阳高世代基板项目落地,助力安阳形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光电显示材料集群。同时还投资引入克能新能源、新石器无人车、轻舟智航、帷盛科技等十多个项目在安阳落地。三是多维度引导带动。如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出资,引入上汽集团旗舰基金落地郑州,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参与浦科投资的宏天元二期基金,促成浦科投资引入华夏芯等半导体设备、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链近20亿元项目落地南阳,助力集成电路与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发展。
截至今年10月底,省级政府投资基金对七大产业集群、28个产业链实现了投资全覆盖,共投资项目913个、投资金额481.75亿元。其中:支持新型材料产业集群项目152个、83.7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项目61个、33.52亿元;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项目281个、231.5亿元;支持先进装备产业集群项目160个、44.84亿元;支持现代医药产业集群项目108个、29.56亿元;支持现代食品产业集群项目187个、69.16亿元;支持现代轻纺产业集群项目32个、9.94亿元。
下一步工作,关键词是“强化”,一是强化基金宣介,推动省级政府投资基金进一步深化与地市产业发展合作,共同做好延链补链强链。二是强化项目对接,畅通项目申报渠道,扩大项目储备,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推介活动,加快资本、技术、产业高效对接。三是强化基金招商,以基金为纽带,将“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强链”相结合,带动重点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我省重点产业集群。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平萍
谢谢各位发布人!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省财政厅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媒体朋友们,财政工作事关国计民生,不断做大做优财政蛋糕,更好释放财政政策效能,兜紧兜牢财政安全底线,集中财力保障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改革落实落地,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各新闻媒体的朋友持续关注和支持全省财政工作,聚焦财政事业改革发展的举措成效,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展示河南财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保障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我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再见。
责任编辑:李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