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中医医学高峰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3-10-18 07:21 来源:河南日报

  原定的坐诊4小时、看15个号,往往要延长到坐诊6小时、看40个号,每次来商丘,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郑玉玲都尽可能延长坐诊时间。

  3个月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丘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这位主任医师和商丘的联系更密切了。除了坐诊义诊、收徒传艺,她带领团队研发的中成药丁香管食通丸,也在食管癌发病较多的当地,开展了进一步临床观察研究。

  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双中心”,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领域的两件大事。继作为输出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所全省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中医院,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展契机——向着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这座“高峰”奋力攀登。

  既是中医中药重要发祥地、医圣故里,也是人口大省、医疗需求大省,河南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把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置于落实“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满足亿万群众健康需求的高度,倾力而为、全力以赴。

  医疗科技当自强

  从而立之年到已届不惑,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刘瑞新笑言,自己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现代化关键技术的研究。

  巧克力味、香橙味、猕猴桃味……他和团队研发的中药伴侣,将“良药苦口”变成了“良药爽口”。一袋不过数克的中药伴侣,背后却有着强大科技支撑——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发明专利、约50篇中英文论文,凝聚着年轻一代中医人十余年的苦心研究。

  中医药要“出圈”或“出国”,标准化是必走之路。眼下,刘瑞新和他的团队正忙于制定中药口服液体制剂感官评价的技术规范。“一流企业做标准,一流研发团队也应该做标准。”10月17日,刘瑞新对记者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力,国家医学中心就好比“国之重器”。在科研精进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终步履不停:

  全面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作为全国16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承担着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与开发、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等任务。

  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和培育库的通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全国入选的30家单位之一。

  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能力大幅提升。重点病种慢阻肺,发布9个中医诊疗标准和3个中医药循证指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重点病种艾滋病,发布4个中医药循证指南,中医药在降低艾滋病死亡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在全国综合医院科技量值排行中,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位列百强,排在全国中医院的第五名。

  为1亿人的健康“兜底”,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基础。

  迈向“健康河南”,不仅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还得能看好病,尤其是疑难杂症和重症。解锁的关键,就在于强化科研创新。

  建设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的同时,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加快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解决医学领域“临门一脚”“卡脖子”问题,河南统筹布局,努力实现“国家有高峰、区域有高原、省里有高地”,更好满足群众就医所需。

  医脉延绵七十载

  “赵大夫,祝您中秋节快乐,万事如意!”

  “身体还好吧?弟妹和孩子们好不好?”

  “都好,第三个孩子也上大学了。”

  中秋节当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诊疗中心名誉主任赵文霞,又收到来自周口的问候短信。这样的感情联络已经持续了将近20年。

  当年,周口这名患者因为亚急性肝衰竭,被送到中医一附院。见他病情危重,赵文霞一天至少查房三次,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处方。

  方子每天换,医院煎药房煎不出来,赵文霞就从家里拎来砂锅,煎好后送到病房。就这样坚持了30天,直到患者康复出院。

  “65年前,我因为水痘导致高热昏迷,老中医用一把柳絮治好了我,一分钱也没收。”赵文霞说,“悲天悯人、精业济世,中医人追求医术好,还讲究医德高。”

  郑州市金水区人民路19号,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院区大门口,法桐掩映的静谧和人车川流的喧闹交融在一起,沉淀成一座城乃至一个省,老百姓心头悠长的回忆。

  1952年,抗日名将彭雪枫之父彭延泰和新四军军医吴钦堂响应号召,筹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河南省人民政府军政机关中医诊疗所。1953年10月18日,河南省中医院成立,成为河南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医院。一大批国内著名中医药专家云集于此,传杏林薪火,筑基业长青。

  70年岁月缱绻,弦歌不断。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展历程中,创下河南中医药发展史上多个“第一”——

  1958年,创造性开设“河南中医学院学徒班”,从全省各地招收青年人才,跟随医院老中医药专家学习。

  1960年,院内名家撰写出版的《中医内科、幼儿科医案辑要》《儿科证治简要》受到广泛关注,开启“医教研”协同发展模式的探索。

  1986年,袁海波教授主持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袁氏心复康方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立项,医院首次中标国家级科研项目。

  1993年,医院首次被评定为“三级甲等中医院”,随后成为“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中药制剂与剂型改革基地”。

  2008年,医院入选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8年后,以综合成效排名第一的成绩通过验收。

  2020年,39天建成负压隔离病房楼(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完善了救治功能。一年后,上线全省首家中医互联网医院“豫中一”,大大缓解新冠疫情期间就诊压力。

  药香弥漫。软坚消瘤膏、结石灵、胆石消、瘤断、达原散……多种新药于传承创新中被研发出来,呵护一方百姓平安健康。

  初心恒坚。驻马店水灾、唐山大地震、抗击“非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次次风险挑战吓不退白衣天使,“豫中一”人闻令而动逆行出征。

  从临床型中医院到临床研究型中医院、再到“医教研管”四位一体协调驱动的高水平学院型中医院,70年间两次重大转型,勾勒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继岐黄之志、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守与担当。

  全面发力谋新篇

  把医疗卫生体系比作一个“金字塔”,国家医学中心便是“塔尖”,代表国内医疗水平的“高峰”。

  全力推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建成“立足中原、引领全国、闻名世界”的中医临床医学高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传承创新与成果转化高地、文化弘扬与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崭新目标,也是河南打造中医药强省的重要抓手。

  2017年,《“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印发,启动国家医学中心规划设置工作。目前我国已设置13个专业类别国家医学中心,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成都等地。

  相比较而言,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起步较晚。去年1月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方案》提出,遴选一批医学水平突出、影响力强、积极性高的医院作为建设依托单位,支持建设若干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

  机遇当前,时不我待。争创国家医学中心,河南全力拼、加速跑——

  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成立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亲自挂帅。

  紧锣密鼓加快推进。《关于加快医学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从资金、用地、政策等层面,切实给予支持。

  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意味着“医教研防管”全方位的提升。一场“辨证施治”、全面升级的攻坚战,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如火如荼展开:

  以呼吸、儿科、慢病防控为攻关方向,聚焦重大疑难疾病和重大慢性疾病;

  联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中医药科学研究、临床诊疗、新药研发、设备研制、成果转化等协同攻关网络,开展攻关研究;

  建立“防治康研产”一体化中医药示范体系,降低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减轻疾病负担,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聚集国内一流水平的相关学科带头人、顶尖专家和优秀团队121人,建立由李建生、丁樱、朱明军等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呼吸、儿科、慢病防控等创新团队,引领中医医学领域前沿发展等。

  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评审,通过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方案辅导评审……令人欣喜的是,创建工作进展顺利,结果可期。

  打开郑州市地图,绿城横贯线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中、西3个院区一字排列,犹如颗颗明珠,链起千年药香,更链起中原大地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新希望。(记者 柯杨 李倩)

责任编辑:杨露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