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三秋” | 养好水 种好稻——河南从南到北都有好稻米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3-09-26 15:23 来源:河南日报

  核心提示

  作为粮食大省,我省的稻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而得益于境内优质的淮河、长江、黄河水源,我省的稻米品质优良。近年来,各地积极涵养水源,打造地方特色优质品种,开展有机产品种植,参与开展稻虾、稻鱼、稻蟹、稻鹅(鸭)共作等高效生态模式试验的综合种养面积不断增加,挖掘稻田的休闲观光功能,水稻产业效益大幅提升,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眼下,我省从南到北水稻大面积丰收在即,水稻生产正成为沿淮、沿黄等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全省秋作物收获近四成

  我省出台阴雨天气秋收技术指导措施

  当前,我省秋作物由南到北陆续开始收获。9月25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全省秋作物收获已近四成。为应对连阴雨天气,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阴雨天气秋收技术指导措施,指导当前农业生产。

  截至9月25日17时,全省秋作物已收获约458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已收获2676万亩(含玉米2168万亩、水稻362万亩),花生已收获763万亩。

  从各省辖市情况来看,商丘收获过六成,开封、南阳过五成,信阳、郑州、周口过四成,三门峡、许昌、洛阳、平顶山、濮阳过三成,驻马店过两成。

  据省气象部门预报,9月28日之前,我省将持续连阴雨天气。连阴雨天气给秋收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造成局部低洼地块出现田间积水;二是由于土壤偏湿,农机难以进地作业,秋作物收获期延长;三是给已收获秋作物和降雨间隙抢收秋作物晾晒、烘干带来较大困难。

  各地要抓紧排涝除渍。对出现田间积水地块,组织农业机械,抓紧疏通沟渠,排除田间积水;自然排水困难的地块,组织抽排机械强制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为机械收获创造有利条件。

  科学组织收获。对信阳已成熟水稻,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组织收获,优先抢收倒伏地块,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防止连阴雨天气造成萌动变质。对部分已成熟秋作物和倒伏玉米,指导农民抓住降雨间隙抢时收获,防止霉变发芽;对尚未成熟秋作物和站秆能力强的玉米,指导农民适时晚收,防止因盲目抢收,造成晾晒困难;对部分已经成熟、机械无法作业的花生、玉米地,组织农民人工抢收。

  加强农机调度。根据秋作物成熟度、土壤墒情,细化农机作业供需对接,组织动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种植大户等,对适宜农机作业的地块集中作业,必要时组织调集履带式收割机抢收。对秋作物集中成熟地区,加强农机区域调度和应急调度,组织开展抢收。

  抓好晾晒、烘干。充分利用村委大院、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空闲房屋、城乡道路等各类场所,开展通风晾晒。发挥全省烘干机械作用,组织粮食经纪人、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为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尤其是信阳稻区,要利用现有的烘干设施,人停机不停,开足马力进行烘干。同时,督促各地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满足烘干机械补贴需要。(记者 刘晓波

河南秋收进度图

截至9月25日17时

全省秋作物已收获

4580万亩(占38.5%)

数据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持续阴雨 专家地头指导水稻生产

  连日来,我省水稻主产区遇到了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降水强度较大的连阴雨天气,对水稻成熟和收获带来了不利影响。9月21日至24日,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全部岗位专家深入罗山、商城、息县等地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做好水稻收获和生产。

  罗山县种植大户陈贵权今年种植水稻5000多亩,如今已收割700多亩。他说:“虽然成熟期遭遇了连阴雨,但没有出现倒伏,也没有出现萌动、发芽等现象。”

  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尹海庆研究员解释说,水稻与小麦不同,外壳硬,而且现在气温较低,暂时没有出现萌动、发芽等现象。他叮嘱,一旦雨停要及时抢收。

  我省共种植水稻近1000万亩。目前,豫南稻区中籼稻处于成熟收获期,豫南晚粳稻和沿黄稻区粳稻处于灌浆结实期,豫南再生稻处于再生季灌浆初期。

  据调查,豫南信阳、南阳、驻马店水稻主产区中籼稻收获比例43%左右,面积约350万亩。全省粳稻和再生稻处于灌浆期,阴雨不会造成大的影响,没有倒伏和穗发芽现象。总的来说,近期连续阴雨,还未对水稻造成大的损失。

  针对近期和未来阴雨天气,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提出4点措施降低损失和不利影响。

  一是要开沟排水,及时排干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减少植株倒伏和穗发芽现象发生。

  二是要抢时收获。加强收割机和烘干机的调度,积极组织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和社会化服务。对于已经成熟的地块,随时关注天气情况,趁天抢时收获。对于倒伏严重的地块进行人工收割。

  三是及时晾晒烘干。对于收获的稻谷,由于湿度过大,切不可堆积存放,应及时利用烘干设备进行烘干处理。没有烘干设备的可将稻谷摊开利用风扇或鼓风机除湿晾干,勤翻动,确保稻谷颗粒归仓。

  四是喷施调节剂。对于处于灌浆结实期的粳稻和再生稻,通过一次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杀虫杀菌剂等混合液促进籽粒灌浆成熟,达到减灾增产的目标。(记者李运海

豫见“三秋” | 养好水 种好稻——河南从南到北都有好稻米

9月18日,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青龙河合作社社员抢收水稻。谢万柏 摄

  信阳

  水稻增收遍地金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信阳作为河南水稻主产区,秋风拂过,稻浪滚滚,绘就一幅幅美丽的“丰收图”。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2300余亩水稻,目前再生稻头茬、中季稻都实现了丰产增收。”9月25日,在商城县李集乡何楼村现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合作社负责人董顺贵高兴地说。

  在光山县节水抗旱稻万亩示范区内,种粮大户刘正礼同样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节水抗旱稻比普通水稻节水一半,而且具有高产稳产优势。”据介绍,光山县试种的节水抗旱稻,采取旱直播的方式,亩均减少育秧成本50元、移栽成本180元,而且在达到节水抗旱目标的同时,还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信阳地处淮河流域,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信阳作为河南水稻主产区的地位。今年,信阳市种植水稻754万亩,预计总产量80亿斤以上。

  信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机管理科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来,信阳创新水稻种植模式,探索出再生稻、虾稻共作等多种高效绿色发展路径,让群众鼓起了钱袋子。其中,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再生稻“一季双收”,发展到72万亩。

  秋高气爽,在潢川县魏岗镇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里,负责人李金贵喜上眉梢,“我们采用‘稻—虾—甲鱼’的种养模式,打好时间差,一块水稻田里,小龙虾和甲鱼都能养,每亩地年增收2000元至3000元。”李金贵介绍,“稻渔综合种养不用农药、不施化肥,在改善农业生态的同时,还能提高稻米品质,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2016年,潢川在全省率先大力发展“稻虾共作”模式,目前养殖规模达38.2万亩,辐射带动信阳全市“稻虾共作”种养面积突破100万亩。

  绿色高效是稻米产业的“未来”。目前,信阳共有97万亩水稻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大米生产企业44家,培育稻米产品知名农业品牌40个,其中省级25个。(记者 胡巨成 刁良梓

  南阳

  “一地三收”乐开颜

  “刚把稻子收了,小龙虾也卖得差不多了,鳜鱼也有八九两重了,又是一年丰收季啊!”9月25日,在邓州市林扒镇的千亩稻渔混养基地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通威股份邓州丹江口库区稻渔种养生态农业科技园里,见到了正在查看鱼苗长势的基地负责人陈力峰,他大致算了一笔今年的丰收账:平均一亩地稻子1500元左右,小龙虾3000元左右,鳜鱼能达6000元左右,“这样的‘一地三收’,一亩地至少能有1万元收入呢!”

  “成本高吗?”面对记者的询问,陈力峰介绍,“我们充分发挥林扒镇丹江水资源优势,利用淡水养殖和水稻种植的共生原理进行生态养殖,不仅收获了高品质有机稻米和绿色有机水产品,还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南阳素有“鱼米之乡,渠首源头”的美誉,水稻是南阳市重要的秋粮作物之一。“南阳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8万亩,面积和单产在全省位居第二。近年来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扶持、龙头带动、科技指导等多种措施,着力打造‘稻渔共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阳农科院院长袁璋告诉记者。(记者 孟向东 曾倩 通讯员 赵蕾

豫见“三秋” | 养好水 种好稻——河南从南到北都有好稻米

9月21日,正阳县农民正在忙着烘干水稻。弓华静 摄

  开封

  水稻乡里稻花香

  九月,古城开封秋色正浓,黄河岸边,稻浪千重。

  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双河铺村种植大户娄自轩一早电话响不停,都是稻米的订购电话,“距离晚稻收割还有一个多月,现在就有不少客户预订稻米,这说明我们水稻乡的稻米香啊!”娄自轩黝黑的脸庞溢满了喜悦。

  “你看,这喝着黄河水长大的稻穗一天一个样,越来越饱满,可以说是丰收在望了!”娄自轩说。

  以前,村里一直是各家各户种植的“零碎田”,去年,娄自轩流转520亩良田成立合作社,原来零零散散的稻田一下子变得整齐壮观。合作社同时为村民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40余个,人均年增收近4万元。

  双河铺村位于黄河滩区,水田资源较为丰富,水稻种植条件十分优越,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双河铺村产出的稻米就以晶莹剔透、色泽如玉而闻名。

  “眼下稻谷长势很好,试养的稻花鱼也活蹦乱跳,再有一个多月,稻谷收了,鱼也能卖了。”娄自轩有更长远的打算,来年,他准备以“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在全村推广“稻鱼共生”模式,形成水上稻花香、水下鱼儿欢的立体生态经济,打造黄河岸边的“鱼米之乡”。

  好水育好稻,好种产好米。据统计,今年开封市水稻种植面积7.87万亩。而当地像娄自轩这样的种粮大户还有很多,他们依托黄河水资源,从事水稻种植,将“零碎田”变“聚宝盆”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记者 龚砚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新乡

  原阳大米名头响

  论种植面积,不足全省的百分之二,但要论名头,原阳大米在全国都是妥妥的“明星产品”。9月25日,原阳县太平镇的数万亩稻田内,泛黄的稻穗再过十来天就将收获了,田里的泥鳅也收获在即,稻农吴振邦难掩喜悦之情。

  “引来黄河水,碱区稻花香”。凭借黄河滩区土壤弱碱性、气候适宜等因素,原阳成为全国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原阳大米也先后5次荣获国家金奖,并通过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20世纪90年代,更是风靡全国市场,被誉为“中国第一米”。

  然而,由于种植工序繁琐、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原因,原阳大米种植面积近年来维持在17万亩左右。为提高农民的种稻积极性,叫响“原阳大米”品牌,原阳县下足了功夫。

  让种稻更省心。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今年以来筹措资金2.4亿元,在位于太平镇的4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高标准实施田间道路、灌溉、土壤改良和农田防护等工程,让耕种更便捷;新建成的智慧农业控制中心,拥有植保监测、苗情监测、气象监测等多个功能,可为种稻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让稻子“价”更高。开展水稻优质品种引进、繁育和推广,先后引进推广新丰2号、新科稻31等水稻新品种,使品质、亩产同步提升;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绿色水稻,让大米更健康,使成品大米价格大幅提高。

  让稻田更出效益。原阳县还大力发展稻田螃蟹、稻田泥鳅、稻田小龙虾等绿色生态立体稻渔种养模式,依靠“稻田副产品”实现增收;挖掘“旅游+稻田”的潜力,让稻田的休闲观光功能不断拓展,“稻田景区”成为沿黄生态旅游的新亮点。(记者 赵振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袁楠 通讯员 贺洪强 张宝光

  濮阳

  范县水稻超有“范儿”

  “好吃还是范县米!”9月25日,范县王楼镇东张村村南头,600多亩水稻正值生长灌浆期,泛起微黄的稻浪随风而动,全国劳动模范张存胜忙着在田间管护,他一边细心察看水稻长势,一边忍不住拍照在社交平台上“炫耀”。

  张存胜的“炫耀”简洁明了,只因范县大米早已盛名在外。范县是国家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绿色大米生产基地,“范县大米”获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范县大米的“成功”离不开优越的先天条件。范县位于我省黄河中下游北岸,范县水稻在经过黄河水改良后的土地上,经过黄河水的浇灌,再加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产出的大米晶莹剔透、颗粒饱满。

  范县人没有止步于此。为提高水稻种植科技含量和稻米品质,当地使出各种“招数”:加大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力度,在全县推广种植最适合当地的品种;推广优质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播种、培育等多环节严格把控……

  稻鸭共作、稻田养泥鳅等高效生态模式,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范县“范儿”。

  “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是一大难关。但范县大米是生态有机大米,不滥施农药、化肥。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有鸭子‘兵团’。”张存胜做了演示,打开栅栏,“鸭护卫”就沿着预设好的窄窄的“步行道”游入稻田,“地毯式”搜索并吃掉浮萍和稻飞虱。

  除虫除草的活儿交给了鸭子,鸭粪等排泄物用于水稻的肥料投入,化肥使用量比传统模式少了30%;稻田为鸭子提供“工作”,使鸭子“肌肉”发达,在市场上又打出招牌。

  “稻鸭双收益,稻田建起良性的‘生态系统’。”张存胜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每个环节都精心‘呵护’的稻鸭米,价格能卖到一般大米的3倍多。‘米袋子’更是‘钱袋子’!”(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7045912401311094

责任编辑:张家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