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部署。大河网记者注意到,实施意见在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中提到,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据悉,这是蚯蚓首次出现在河南省委一号文件中。为何电捕蚯蚓会成为耕地“不可承受之痛”?来一起寻找答案。
科普丨蚯蚓是土壤质量是否健康的“晴雨表”
土壤是农业之本,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蝶变离不开对优质土壤的保护。而大量蚯蚓被电捕,则将带来严重后果。事实上,在2月13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
正常情况下,疏松肥沃的旱地土壤中会有较多的蚯蚓,所以蚯蚓本身也是土壤质量好坏很重要的一个生物指标。有数据显示,林地、果园因蚯蚓的作用,形成的土块团粒达170吨/公顷,且氮素可增125公斤。
“蚯蚓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别看它体型瘦小细长,对土壤的作用却非常大。”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博士李超说,蚯蚓喜欢潮湿的土壤环境,凭借其“钻洞”本领,能给土壤“疏筋松骨”,提高土壤储水保肥和通风透气能力,防止板结。
同时,当植物凋落物掉落于土壤表面时,会成为被蚯蚓啃食的“大餐”。
“这可比植物残体自行分解的速度快得多,分解后的植物残体转化为蚯蚓粪便,可直接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李超说,一块土地的蚯蚓数量多少是土壤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蚯蚓数量越多,说明土壤越肥沃、越健康。
“只有地里存在蚯蚓,这块地才能活起来,没有蚯蚓的土壤,就是一块死的土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系教授孙振钧认为,蚯蚓的有和无,是判断土壤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也将成为能否建设成真正的高标准、高质量农田的衡量标准。
现象丨蚯蚓为何遭“灭绝式”捕杀?
蚯蚓在我国的药材记载之中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药材,俗称“地龙”,是制作中药“地龙干”和西药“蚯激酶”的主要来源,主治伤寒热结、小便不通、风热头痛等。同时,蚯蚓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根据中国药用蚯蚓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蚯蚓的需求量达到了400吨,但是到了2020年,这个需求量却增长到了675吨。有业内人士称,药用蚯蚓需求量将在2025年前后突破1000吨,这也让蚯蚓的价格暴涨。
据媒体调查,“地龙干”在上海、广东等地每公斤能卖300多元。而从近年来地龙产地供应商的数量来看,排名在前10位的是贵州、广东、浙江、云南、湖南、湖北、江西、河北、江苏、河南。
由于蚯蚓养殖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收购蚯蚓的价格还在逐年上涨,一些常年收购的加工户这两年已跑到四川、云南、贵州去开发新产区。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受蚯蚓制成的“地龙干”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在部分地区出现电捕野生蚯蚓现象,不法分子利用“地龙仪”“电蚯蚓机”等仪器设备,对野生蚯蚓进行“灭绝式”捕捉。
而这种行为会导致蚯蚓数量急剧下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农作物产量,而且有关仪器设备多为非法改装改造,存在安全隐患,可能致人触电身亡。为保护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必须严厉打击电捕野生蚯蚓行为。
行动丨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蚯蚓有了“保护伞”
针对电捕野生蚯蚓的行为,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林草局、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公安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野生蚯蚓保护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通知》,部署各地核实整治在农田、森林、湿地、草原及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电捕野生蚯蚓,以及非法收购、加工野生蚯蚓问题。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依据职责加强监管,整治非法捕杀、收购、加工野生蚯蚓乱象。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根据有关线索以及当地相关规定,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商品交易市场等交易场所监管,及时下架处理野生蚯蚓捕杀产品设备,净化网络市场环境。
一个很显著的变化发生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受相关利益的驱动,近年网上出现了多种购买“电蚯蚓机”的渠道。不少人开始做起了捕捉贩卖蚯蚓的生意,从南方的广东省到北方山东、河北等省份都有电捕野生蚯蚓从业者活跃在城镇、乡村。
随着一号文件的发布,大河网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电蚯蚓”、“地龙仪器”等关键词发现,已经无法搜索到相关设备。
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通过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强蚯蚓等土壤生物保护,进一步明确打击滥捕野生蚯蚓等野生动物的适用依据及法律责任。
普法丨电捕蚯蚓,4被告被判赔偿20余万元
2022年,贵州毕节一起电捕野生蚯蚓案,由于案件类型新、确定损失数额难,甚至惊动了“国家队”坐镇指挥。
2022年初,一伙两男两女组成的所谓“药商”悄然进入贵州省毕节市一个叫梅花村的地方,这伙人走村串户,将“地龙仪”免费发给村民并传授使用方法——只要到野外连接上电瓶,把地针插在土里,就能轻易捕捉到蚯蚓。他们以每斤3元至4元钱的价格收购后,用专业机器将蚯蚓杀掉,洗干净、晒干,然后以每斤95元的价格,通过快递发往安徽、福建等地出售。
2022年8月26日,这起电捕野生蚯蚓民事公益诉讼案正式开庭。检察机关诉请法院判令4名被告连带赔偿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费17.7万余元、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3.8万余元,承担鉴定费1万元,并在国家级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庭宣判,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
在此期间,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委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本案造成的野生动物资源损失和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出具专家意见,移送毕节市检察院作为证据提交法院。
办案单位还委托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鉴定意见,对刘某军等人造成的野生动物资源损失和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进行确认。
前景丨由人工养殖代替电捕,或将“蚓”出一条生态循环产业链
“电捕蚯蚓”出现在省委一号文件,表明河南已高度重视土壤生物多样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既然蚯蚓有广阔的药用市场,那么用人工养殖蚯蚓来代替电捕蚯蚓是否可行?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有些地方开始兴起人工饲养蚯蚓,但因市场需求大,人工饲养还不能满足市场对蚯蚓的需求。”李超认为,未来国家以及相关省份会进一步加强野生蚯蚓的保护力度,蚯蚓饲养规模将会大幅扩大,“蚓”出一条生态循环产业链。
而在实践中,河南沁阳王庄村已经给出了答案。
2021年沁阳怀庆街道盘活闲置土地,打造以蚯蚓养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2021年10月,在经历了7月洪水和8月疫情的洗礼后,蚯蚓养殖基地一期6座大棚陆续建成。10月4日,第一批“太平2号”蚯蚓种苗成功引进。同年11月,一期10座大棚全部建成投产。
2022年,蚯蚓基地开始出货。预计10座大棚年收入可达100万元左右,为王庄村增加集体经济6万元左右,基本实现“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村繁荣”的幸福路。(记者 宋向乐)
责任编辑: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