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等三项入选。河南成为此次入选项目最多的省份。至此,我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达53项,继续领跑全国。
从九宫格到多网格式的“里坊制”布局,二里头开创先河
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的二里头遗址,历经60余年的考古发掘总是屡屡给人惊喜。
经多年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初步显示了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居中的“九宫格”式布局框架,并据宫殿区、作坊区外围存在墙垣的情况,推测其他网格的各贵族居住和墓葬区外围也应有墙垣围护。
自2021年以来,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更多道路与墙垣被发现,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进一步揭示了二里头都邑宫城为宫城居中、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布局,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专家认为,从九宫格到多网格的变化,是二里头开创的先例,后世的里坊制可能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种严谨、方正、规整的布局,也为先秦时期其他都邑遗址布局、结构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例如洹北商城;此外,居葬合一的这种布局结构在中原龙山文化中少见,此时得到强化和提升。在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特别是安阳殷墟包括周原的殷人聚落都有类似现,表明这种制度被商王朝继续,体现了二里头对中华文明总进程的引领作用。
此外,本次发掘还发现了多处性质不同的手工业作坊遗存,均为二里头遗址首次发现,包括疑似制漆作坊、较丰富的制陶遗存和骨器、角器加工作坊。手工业作坊的新发现填补了二里头都邑布局和手工业考古的空白,为探索遗址内作坊的分布,加工工艺、流程、特点及社会关系,以及手工业生产与二里头王国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确认了商王陵园的隍壕与范围
殷墟作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其价值之大、地位之高、意义之重不言而喻。
以殷墟考古为核心标识的商代考古已历90余载。20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殷墟遗址范围内的洹河以南和东面的大司空地区发现商代晚期干道;从殷墟西部、今安钢厂区向东贯穿有商代晚期的干渠及其支渠,两者构成殷墟大邑商都城空间的骨干框架。
近两年,为寻找小屯宫殿区到王陵区之间的干道、搞清商王陵区的范围和洹河北岸地区的功能区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队开展了商王陵及周边区域的考古勘探工作,并在勘探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发掘,发现围沟、祭祀坑、墓葬、灰坑等。
新发现的两条围沟都属于商代晚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的关联关系,属于殷墟王陵区陵墓的隍壕。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商王陵区的分布范围,以围沟外边界为基准,确定王陵区的范围为东西560米、南北300米。这些发现必将推动商代陵墓制度乃至商文化、商史的研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历史照进现实,开封州桥遗址发现北宋巨幅祥瑞壁画
州桥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因在州之南门故名州桥,五代称汴桥,宋代改称天汉桥。人们熟知“汴京八景”之一的州桥明月,就在这里。
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开封北宋州桥遗址进行发掘。经考古工作者接续努力,州桥遗址的真容已完全显露,其中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发现了河道两侧的石壁,石壁上祥瑞图案与《东京梦华录》记载完全一致,可谓历史照进现实。
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
值得关注的是,州桥还是大运河遗产的典型代表,亦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上的重要交通点,其考古发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州桥的发掘对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具有重大意义,为探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其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记者 温小娟 张体义)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