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在南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受市政府委托,南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秦守国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南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围绕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推进“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望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因超预期因素影响,除个别经济指标外,总体完成了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大踏步前进之年,南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众多机遇和利好条件。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聚力打造“三区一中心一高地”,强力推进“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南阳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保8%、争9%”。按照实现8%的目标测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与生产总值增速同步,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稳定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抓运行调控,保持较快增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深入实施“千企升级”行动,深入实施企业家队伍壮大工程,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持续推进市农商行组建工作,落实企业上市绿色通道。
抓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增量。实施创新平台建优提升工程,实施创新主体能力提升工程,聚焦21个重点产业链群。坚持“引育用”并举,积极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点,迭代升级“诸葛英才计划”,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营造尊重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
抓产业优化,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业,转型提质新型建材业,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精品铸造基地。推动未来产业破冰引领,培育形成若干的新增长极。结合打造白河生态经济带,加快形成互促共进的集聚效应。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叫响“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城市品牌。
抓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持续实施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打造南阳优化营商环境4.0版本。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发挥招商引资在补链延链强链中的主渠道、快捷键作用。
抓“双高”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探索推进镇平、社旗、唐河城区化管理,扩大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推动邓州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多途径解决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和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
抓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建设南阳盆地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区,新建高标准农田23万亩,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确保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40亿斤以上。
抓基础设施,提升支撑能力。高标准建设全国枢纽经济先行区,谋划实施“十大交通工程”。加快构建低碳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兴利除害水利体系,积极构建“来水能引、降水能蓄、沥水能排、旱涝能调”的城乡水网格局。
抓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深入实施污染防治“十大专项行动”,扛稳扛牢“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推进丹江口水库绿色生态屏障带、中线干渠两侧防护林带建设,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抓民生保障,增进群众福祉。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高质量完成省定民生实事,谋划实施“民生领域十大工程”项目,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同时,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双拥共建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加强统计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档案、气象、社科、援疆等工作。
责任编辑:杨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