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穿山跨河 大道通衢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12-26 21:48 来源:焦作市人民政府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不管物换星移、无论今夕何夕,交通始终都是经济命脉、民生要义。

  从《诗经·采薇》的“行道迟迟”到《桃花源记》的“阡陌交通”,从诗仙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到枭雄曹操的“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往来通达,自古不易。

  焦作,北有巍巍太行、南有黄河天堑,虽居于中原腹地,却受制于翻山越河之苦,与处于国家主干线上的新乡、开封、洛阳、许昌等兄弟地市相比,交通区位相对闭塞。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交通事业注定承载着更加不同寻常的意义,承担着更多不同寻常的期许。穿越太行、跨越黄河,成为一代又一代焦作人追风逐梦的心之所向。

  (一)

  叠彩洞,焦作人穿越太行谋“生路”的惊世之作。

  上世纪60年代起,太行南麓,云台山深处,在“鬼不走、鸟难飞、猴难攀”的崇山峻岭间、悬崖峭壁上,成千上万的修武儿女,历时20年,先后牺牲党员群众23人,硬是用血汗和生命打通了一条总长4800多米、由19个隧道组成的叠彩洞公路,被称为“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劈开太行万重山,位于太行深山区的村民终于可以走出大山,昔日人迹罕至的小山村也盼来了靠山吃山、宾客满门的好光景。

  叠彩洞公路,是“特别能战斗”精神创造的交通奇迹,是焦作人穿越太行、走出闭塞、走向精彩的一次突破。如今,“叠彩洞”精神已融入“特别能战斗”精神,激励着焦作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青山绵延、开山凿路,黄河逶迤、跨河搭桥。秉持“特别能战斗”精神,10年来,焦作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4亿元,新改建铁路89.6公里,新改建公路3567公里,郑焦城际铁路、太焦铁路和桃花峪黄河大桥等一批穿山跨河的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投用,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脉络,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全市交通线网总里程达8255公里,居全省前列。

  “十四五”期间,焦作市继续在“打通一山、跨越一河”上做文章,谋划实施重大交通项目“378”工程,即3条铁路项目、7条高速公路项目和8座黄河大桥,构建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格局,倾力打造快速通达市域各县市的半小时通勤圈、快速通达郑洛新等毗邻城市的1小时经济圈、快速通达中原城市群的2小时交通圈,努力把焦作市建设成豫西北、晋东南的交通枢纽城市。

  (二)

  焦作因煤而建,因铁路而兴,历史上是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1906年建成通车的道清铁路是全省第一条铁路。

  道清铁路与当时的南北大动脉——京汉铁路相连,成为焦作走向大江南北的重要通道,促进了焦作近代工业的发展。

  铁路,作为焦作历史的一部分,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城市。

  2022年6月21日6时34分,焦作至北京西G1585次高铁列车迎着朝阳,缓缓驶出焦作火车站7站台,这是焦作市正式首发进京高铁列车。

  历史的时间节点,总是有着惊人相似安排。7年前的6月26日,郑焦城际铁路正式开通,“和谐号”跨越黄河驶向省城,焦作融入郑州“半小时经济圈”。7年后,高铁列车从大美焦作一路高歌至北京,加上之前焦作市直达上海、深圳、杭州的始发高铁,焦作与北上广深等重要城市的时空距离正在缩短。

  北有太行险峻、南有黄河天堑。郑焦城际“和谐号”飞奔郑州,难在跨越黄河;太焦铁路作为河南“米”字形铁路网西北方向大动脉上的最后一“点”,难在穿越太行。

  太行隧道、老马岭隧道、庙岭隧道、庙岭村特大桥、丹河特大桥……太焦铁路(河南段)尽管里程只有33.41公里,但穿越太行山主山脉,隧道有3.5座,桥梁工程有13.043公里,桥隧占比为71.01%。当时的建设指挥者发出感慨:完成“米”字上的最后一“点”,可真难!

  打通太行,是焦作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建设者心中的坚定信念。不怕难、不喊难、不畏难,架桥梁、钻隧道,用四年多时间打通33.41公里,太焦铁路于2020年12月12日建成通车,“特别能战斗”精神至今荡气回肠。

  青山起伏,慷慨而歌。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为焦作市新一轮铁路建设擘画蓝图:积极推动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开工建设,争取郑焦市域铁路纳入郑州都市圈轨道线网规划,推进新焦铁路前期工作……据了解,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正在积极推进。

  (三)

  作为郑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补交通短板,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市委书记葛巧红,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亦博多次听取汇报、现场调研,科学论证项目规划、线路走向等具体问题,殷殷之心、拳拳可见。

  2022年12月7日,大雪节气。沿太行高速公路焦作至济源段沁阳市云阳河桥建设工地,架桥施工,热火朝天。

  沿太行高速公路是焦作市“378”工程中的重大高速公路项目,北起北京市和河北省交界处,沿太行山东麓向南,进入河南省,形成通往北京、华北、东北最便捷的高速通道,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沿太行高速公路西段(焦作至济源段)2021年6月开工,东段(焦作段)2022年9月开工,目前稳步推进。

  沿太行高速公路规划图里藏着“诗与远方”。副市长宗家桢介绍,规划中,焦作市的牧野路、中原路、东海大道等南北大通道,都要继续延伸,与沿太行高速公路相连,真正实现交通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作为公路运输网络的主动脉,焦作市高速公路穿山跨河,闪烁着不同寻常的熠熠光辉,条条大道都蕴含焦作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力量。

  这里有全省首条自筹资金建设的焦郑高速公路。1998年,为打通豫晋两省乃至华东、华中南和西北部地区的快速通道,焦作市自筹资金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焦郑高速公路,2001年建成通车。

  这里有河南省建设难度最大的焦晋高速公路。焦郑高速与焦晋高速2002年全线贯通,全长不到73公里的郑焦晋高速公路,地形恶劣、地势复杂,施工中桥隧相连,仅隧道施工长度就达20公里。

  自此,焦作市高速公路建设开启“加速度”。2005年,建成焦温、长济、二广高速公路,2013年建成郑云高速桃花峪黄河大桥,2016年建成武云高速公路,与桃花峪黄河大桥一道形成了云台山直通郑州的高速通道,进一步形成了与京港澳、连霍、二广、太晋等全国高速无缝对接的高速公路网。

  新时代、新征程。2021年,焦作市抓住国家路网建设和全省高速路网调整的重大机遇,谋划总投资550亿元、总长约470公里的高速公路项目,全部纳入省政府2021至2035年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之多、投资之大、里程之长,在焦作市高速公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

  沿黄高速武陟至济源段,焦作境全长92公里,是焦作市向东又一条出省通海高速,郑州、洛阳都市圈第二高速北环线,与连霍高速夹河呼应,形成黄河北岸运输大通道。

  焦平高速焦作至荥阳段,焦作境全长35.3公里,是构建郑州大都市圈第二高速环线,可完善焦唐高速与国道234之间的路网结构,畅通城区西南部对外高速出行。

  沁阳至伊川高速公路,焦作境全长25.2公里,作为洛阳都市圈二环高速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支撑焦作市与洛阳都市圈融合发展。

  ……

  2021年以来,焦作市接连开工建设7条高速公路,总里程约227公里,高速公路将由原来的“两横三纵”增加为“四横六纵”,高速公路里程、路网密度都将跃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外通内联,路网蝶变。省道230沿南太行线方庄至寨豁段开工建设,东海大道即将具备通车条件,“四好农村路”创建叫响全国,牧野路准备开工、中南路正在谋划……焦作市城市路网加快优化升级,全市公路路网密度、国省干线路网密度均居全省前列,市内微循环、市郊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路网体系已然形成。

  (四)

  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奔腾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世代滋养怀川儿女的同时,也成为焦作向南发展的天然屏障。

  “今日的巍巍太行漫山红遍、母亲河黄河沉静安澜。”葛巧红在“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焦作专场上,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太行山、感恩母亲河。

  葛巧红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庄严发布的,还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交通宏图:着力解决桥的问题,以破解跨黄河交通瓶颈为重点,构建8座黄河大桥布局,突破黄河天然屏障。这是焦作市全力谋划推进的一批适度加密,定位不同、功能互补的跨黄河大桥项目,目的是提升郑焦深度融合的交通支撑。

  建的是黄河大桥,创的是千年伟业。郑焦中心城区之间直线距离约80公里,接壤地段约100公里,然而跨河桥梁密度不够,严重制约郑焦融合发展。郑焦融合,必须跨越黄河天堑。

  2021年5月26日,国道207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正式通车,直接打通国道207“断头路”,畅通国家公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对促进郑洛焦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12月11日,焦作市历史上第一座跨黄河公路桥——焦作至巩义黄河公路大桥开工建设,经过近3年的艰苦施工,2001年9月竣工通车。

  桃花峪黄河大桥是跨越黄河的一座特大桥梁,其自锚式悬索跨度世界领先。该桥全长7703米,主跨406米,2010年3月开工建设,2013年9月27日正式通车。

  国道234焦郑黄河大桥作为大都市区联络通道,跨黄河后与省道312沿黄快速通道相接,黄河桥长10760米,2019年12月6日正式通车。

  当前,焦作市正按照重大交通项目“378”工程布局,加紧推进焦平高速、沁伊高速2座黄河大桥,力争新开工郑焦高速、焦唐高速2座黄河大桥。相信不久的将来,8座黄河大桥,就像8条金光大道横跨黄河之上,成为郑焦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纽带。

  特别能战斗,永远争一流。通过实施一系列穿山跨河的重大交通项目,焦作市区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交通优势、交通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郑焦同城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愈加成熟,融入郑州都市圈的步履愈加铿锵,奋进新时代的大交通格局更加令人期待。“交通强市”已然成为“特别能战斗”精神的特别注脚。

责任编辑:李连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