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河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病重病不用再去北上广,曾经“天价”的特效药、进口药越来越便宜,异地报销更方便,身边的中医馆越来越吃香……
2021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4%,两项重要指标双双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婴儿、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的死亡率分别降至2.91‰、4.18‰、9.9/10万,三项指标连续多年在全国处于领跑位次。
“两个超越”“三个领跑”,见证了河南卫生健康事业砥砺奋进的10年巨变,为健康中原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
健康是民生之基、幸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公共卫生安全为底线,以健康中原行动为抓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群众美好生活奠定健康基础,助推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容
我省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9月29日,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揭牌暨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一期工程开工仪式隆重举行,河南肿瘤疾病的诊疗水平和防治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为解决省内优质医疗资源整体薄弱、相对集中等问题,我省启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在郑州、南阳、洛阳等地布局了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涵盖心血管、儿童、神经、呼吸、肿瘤等领域。
来自南阳邓州的马先生患上了严重的“扩张型心肌病”,出现心力衰竭等症状。2021年10月,他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全球首例“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主刀,为他装上了一颗地道的“中国心”。这一高精尖技术的成功实施,使马先生的生命得以重启。
省委、省政府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度重视、高位推进。省委书记楼阳生在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揭牌仪式上强调,河南省和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共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加快健康河南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满足亿万河南人民健康需求的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建成立足河南、服务中原、辐射华中的区域医疗中心,将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有力的健康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向上引入“国家队”,大力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疑难重症诊疗水平;向下延伸强基层,以县级医疗中心为核心,积极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优质医疗服务不断向下沉,逐步构建起“连天入地”的医疗卫生格局。
舞动“龙头”,打造8个国家医疗“高峰”,带动全省、辐射周边。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推进,一大批顶尖技术和高端人才在河南落地生根,带动全省疑难重症诊疗水平跃上新台阶。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已开展31项国内领先技术,心外科手术量跃升至全国第七;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获批省级以上发展平台30个,河南儿童赴北京就诊人数较2016年下降63.12%,很多疑难重症患者不出省就能看好病。
夯实基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步伐加快,县域医疗中心建设齐头并进。
2017年,郸城县整合4家县级公立医院、23家乡镇卫生院、560个村级卫生室和26家民营医院,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未病做预防”。
如今,这样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我省已建成179个,覆盖103个县(市),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信息互联互通,攥指成拳、共同发力,守护基层群众健康。其中,中牟县、息县、郸城县、郏县先后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郸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获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殊荣,为全国医共体建设贡献了“河南方案”。
作为县域医共体的“内核”,县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也稳步推进。目前,全省105个县(市)人民医院全部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我省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基本标准、推荐标准达标率在全国均排名第4位。
强化支撑,省级医学中心、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
河南选择群众就医需求最迫切的专业,设置了15个省医学中心,引领全省医学技术发展。这些省医学中心已开展填补省内空白的新技术新项目198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奖52项。作为代表省内先进水平的区域医疗技术高地,我省已布局6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预计将在3至5年内建成。
扩大覆盖,医疗卫生资源显著增长,逐步建成15分钟就医圈。
如今在河南,每个乡镇都有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每个社区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群众出门步行15分钟即可找到医疗机构就医。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92万个,至2021年年底,医疗卫生机构增加到7.79万个。
“连天入地”的医疗卫生格局,初步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的目标,使“小病不出村,一般病症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市,疑难重症不出省”成为现实。
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
这个国庆节长假前夕,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再次发布温馨提示,提醒人们积极响应国家疫情防控号召,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合理规划出行安排,遵守相关防控措施,共同守护平安河南。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一年多来,省委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十九次,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省委书记楼阳生多次批示,要求坚决守住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反弹的底线,坚决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10月3日,省长王凯对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再部署再安排,强调切实把责任扛上肩、工作落到位,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筑起坚固防线。
核酸检测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圈住封死捞干扑灭疫情,我省接连布局医疗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第三方机构检测实验室、移动核酸检测车、移动核酸检测方舱,目前全省单日核酸检测能力达到754万管。强大的检测能力,成为应对疫情的一项“利器”。
医疗救治是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我省已设置定点救治医院18个、后备医院16个,其中郑州、洛阳、南阳各建成1个方舱医院。全省90万名卫生健康工作者逆行而上,不解战袍,与全省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构筑起坚强稳固的“中原防线”。多批医疗队跨省作战,援吉林、赴上海、奔新疆、战三亚、助成都,为全国抗击疫情贡献“河南力量”。
印发《入豫货车司乘人员报备系统工作方案》,确保“货畅其流、疫断其路”;发布“场所码”推广实施方案,为疫情防控和群众健康加上一把“安全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统筹推进;明确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方便南来北往的人们,助力全国疫情防控“一盘棋”……大战大考淬炼成钢,河南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抗疫“成绩单”。
近年来,我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逐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公民健康素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2019年12月,省政府出台推进健康中原行动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控烟行动等15项专项行动,向全社会传播健康知识,宣传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活。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稳步扩大,3万多支家庭医生团队行走在城市乡村,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稳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策略,全省每年接种各类疫苗约4000万剂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7%以上,在相应人群中建立了牢固的免疫屏障;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重点患者,以及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维护能力明显提升;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已连续多年维持全省无脊灰状态,结核病、肝炎等重点传染病保持低流行水平,慢阻肺、脑卒中和癌症防治工作全国领先……
10年来,从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管理,到合理膳食、控烟,再到爱国卫生、健康环境促进,一项项举措接连出台,老百姓的健康意识逐步被唤醒和强化,在头脑里牢牢筑起“健康”防线。2013年至2021年,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3.7%提升至28.4%,实现了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超越全国平均水平的跨越。
一道道公共卫生防线正在筑牢,一张张疾病防控网络越织越密。河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群众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从辗转到大城市看病,到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省城“大专家”的诊治;从“不敢看病、看不起病”,到药价越来越便宜,医保报销比例越来越高;从在医院挂号排长队,到轻点手机就可以全程搞定……近年来,河南人切实感受到了医疗卫生领域的点滴变化,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捷和福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瞄准群众就医“难点”“痛点”做文章,大力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持续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加大保障力度,提供方便贴心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力护佑“一老一小”和妇幼健康。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53%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100%的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老年健康管理率达到70.91%;持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2017年起,连续6年将免费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开展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累计为575万人提供免费宫颈癌筛查,为587万人提供免费乳腺癌筛查。
医保实现应保尽保。多年来,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在基本医保普惠的基础上,又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并从2017年1月1日起,全面建立覆盖所有困难群众的大病补充保险制度,让困难群众看病不发愁。
10年来,我省“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普及让就医更轻松。
智慧医疗通畅就医环节。全省大部分医院实现了身份证、社保卡、居民健康卡就医全流程多卡通用;群众告别线下来回跑、排长队,挂号、交费、取药、查看结果等环节,只需轻点手机即可完成;很多医院探索病床前结算、在线复诊等,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远程医疗实现全覆盖。目前,我省已完成远程医疗系统省、市、县三级网络建设,并延伸至村卫生室。2021年,全省共开展远程视频会诊2万多例。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基层群众就能与大医院的专家对话,实时在线问诊,实现优质医疗服务“触屏可及”,为分级诊疗提供技术支持。
10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就医负担日益减轻。
药品价格越来越低。2017年,河南284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全面破除“以药养医”机制,让利于群众;持续推进药品及医用耗材带量集中采购,积极推进跨省联盟、市际联盟、公立医疗机构联盟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逐步扩大范围并形成常态化。目前已有多批国家集中采购药品及医用耗材在河南顺利落地,一大批常用药、高价药及医用耗材价格“大跳水”。仅2021年,我省就节约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费用超200亿元。
异地就医越来越方便。省内外定点结算网点日益增多,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从根本上解决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跑腿、垫支”的难题,群众异地就医可直接结算。截至目前,异地住院直接报销医疗机构已达3600多家,普通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4000多家。
一件件利民实事落地有声,一项项民生福利温暖人心,就医之路越来越顺畅、越来越便捷,让医疗惠民真正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中医药事业发展持续发力,优质资源扩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亮点纷呈。
2015年,河南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正式开诊,远近闻名的传统中医品牌走向全省,辐射全国。
2016年,河南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原大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上,翻开新的篇章。
2020年,河南建立新冠肺炎中西医协同治疗机制,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屡立战功”,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我省中医药事业更是喜事连连:6月,《河南省中医药条例》正式公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7月,河南再添一名国医大师,我省已拥有4位国医大师;8月,我省启动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全力打造河南中医医学科技创新高地。
今年年初,北京冬奥会赛场上,河南青年中医王方背着急救包、脚踩雪橇疾速滑行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位来自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的中医人,凭借高超的医疗技术,让更多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当了一把中医“代言人”。
十年砥砺,硕果飘香。河南正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步伐愈加坚实。
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茅。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医院637家,其中三级中医院29家(5家县级中医医院)、二级中医院180家,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设中医科室,中医类医疗机构数量、开放床位数和中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高水平中医药服务不断扩容。我省现有12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数量居华中地区首位;建成164个省级特色专科和71个强化专科,26个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从“国家队”到“省级队”,高水平中医药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
基层中医药服务“筋强骨健”。近年来,我省通过“遍地开花”的基层中医馆建设,真正打通了中医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省85%的乡镇卫生院和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开设中医馆,并通过遴选示范中医馆等,促进基层中医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既省钱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多层次中医药人才梯队逐渐形成。目前,我省已有国医大师4人,岐黄学者7人,中医药首席科学家1人,青年岐黄学者6人,领军人才7人,省名中医81人;大力实施基层骨干医师培训计划、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计划等项目,每年培训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近2000人,持续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基础。
时间见证非凡,奋斗谱写华章。《河南省“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颁布实施,为“十四五”期间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紧跟中央步伐、紧扣时代脉搏、紧贴河南实际、紧系群众期盼,河南将牢牢抓住健康中原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力推动从卫生健康大省向卫生健康强省迈进,让卫生健康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打牢健康根基。”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说。(记者 吴烨 李晓敏 曹萍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嘉译 通讯员 郑良子)
责任编辑: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