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 (济源专场)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09-29 09:05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2年9月29日9:00,省委宣传部召开“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济源专场)。

  发布内容:重点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史秉锐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

  庄建球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 哲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副书记

  孔庆贺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

  罗福迎 济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李红霞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的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负责同志出席,请他们围绕“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这一主题,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等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先生;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庄建球先生;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副书记李哲先生;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孔庆贺先生;

  济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福迎先生。

  下面,先请史秉锐书记作主发布。

史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 史秉锐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河南这十年,济源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奋勇争先出彩的生动实践。首先,我代表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市政府,向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济源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新征程的十年,是现代化河南建设成绩斐然、中原更加出彩谱写新篇章的十年,也是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的十年。十年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市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紧紧抓住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紧紧围绕我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重大部署和把济源纳入郑州“1+8”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拉高坐标、奋勇争先,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的历史新篇章。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作一具体介绍。

  一是坚持聚焦发展主题,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十年来生产总值接连突破500亿、600亿、700亿大关,年均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达104515元、居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28.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9.1亿元、实现了翻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人均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重大部署,去年9月成功召开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的奋斗目标。今年4月楼阳生书记到济源调研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特色发展以特取胜、节约集约环境友好、打造绿色低碳高品质城市、文旅融合康养结合、城乡统筹共同富裕、建强组织提高治理效能“七个方面作示范”的目标要求,为济源加快推动新一轮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年的市“两会”上,经过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坚持创新引领、跨越发展,在“十四五”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的基础上,“十五五”末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新济源的奋斗目标。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落实全省“三个一批”活动要求的同时,积极推进“盘活一批”,对低效土地、闲置厂房、国有资产、问题楼盘进行全面清查整治;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落实重大项目“项目专员”制度,着力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倍增提质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市场主体、规模以上企业、新兴产业规模、科研创新型机构和企业“四个倍增”。这些措施,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4%、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70.6元、居全省第二,不仅为实现今年经济发展“全年红”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济源未来长远的发展蓄积了强劲动能,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始终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持续在产品、业态、管理、服务、制度等各方面创新上求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和全国产量最大、品种最全的线棒材生产基地。有色产业加快向先进合金、高纯金属等中高端、关键环进军,白银产业正在从银锭向高端饰品、餐具、生活用品、新材料等领域延伸,实现由“论吨卖”到“按克卖”,着力打造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了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千亿级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米新材料形成了“小试+中试+初创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递进式发展新模式,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当前,正在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制氢储氢、碳捕集工程等未来产业,抢跑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卫星、3D制造、光电材料等新赛道,济源的碳捕集项目10月将投用,成为全省第一个碳捕集示范项目,争取打造全省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通过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快推动济源工业实现从原材料向新材料、原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套设备的“华丽转身”。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成立了济源服务业开发区,组建了物流集团,培育壮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积极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济源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产城融合格局加快构建,正在向着建设豫西北创新高地、新材料工业强市、现代旅游强市的目标迈进。

  三是坚持全域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始终按照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的理念,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城镇化率达68.17%,城乡一体化程度超过80%,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1.99:1缩小到2021年的1.7:1。持续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全面启动济源东区建设,积极推进无主管楼院改造和背街小巷提升工程,城市供水、供气、供暖、绿地、公园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年底前将完成31条超期服役道路的提升改造,近年来济源先后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一起做,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82%、居全省第二,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国家首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20.19%;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持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全民参保登记,各项社会保障标准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动力得到新增强。作为全省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我们充分发挥示范区体制、特色产业、进出口贸易等自身优势,积极在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持续探索、先行先试,承担的30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成果丰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圆满完成示范区机构改革,全面开展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推动镇(街道)放权赋能,着力以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全面推行,每千人市场主体拥有量达114.97户、居全省前列。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总体任务基本完成,豫光集团改革高效有序推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济源海关开关运行,“两仓”封关运营,保税物流中心申建成功获批,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86.3亿元、增长61.3%,总量、增量均居全省第二,外贸竞争力在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排名第八,落地全省首个外向型经济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美丽济源展现新面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和美丽济源良好形象的发力点。高标准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深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等专项执法行动,涉及黄河干流的环境问题全部清零,黄河小浪底北岸灌区、河口水库建成投用,清清黄河水终于流入了济源城。积极推进“双碳”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降至47微克/立方米、7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29天,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老百姓普遍感受到,济源的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生态资源优势逐步显现。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全线贯通,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联防联控期间,济源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减排比例达50.75%、居全省第一。

  六是坚持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坚定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激励广大干部在现代化济源建设的主战场上比学赶超、担当作为、贡献力量。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实施“党群连心工程”,探索“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组织作后盾、群众来评判”的“连心”模式,全市2139个基层党组织、4.8万名党员与22.4万群众户、3.4万工商户和企业班组结对认亲,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21338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755起,全市无访村(社区)、无访企事业单位达标率分别为92.4%、99.8%, 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有困难找党员”党建服务品牌全面叫响。统筹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和清廉济源政治生态示范区建设,坚持惩治保廉、监督护廉、文化育廉,积极打造“清廉济源”数智监督平台,扎实推动“清廉单元”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现代化济源建设保驾护航。

  回顾十年历程,济源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大变化,这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定向和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展望未来,济源呈现出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将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73万愚公儿女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为河南实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贡献济源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李红霞

  谢谢史书记丰富详实的发布!接下来,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本场发布会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济源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人均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请介绍一下,济源是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谢谢。

庄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 庄建球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济源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济源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爬坡过坎中奋力前行,持续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良好发展势头,生产总值先后突破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2021年人均GDP突破10万元,居全省第1位,经济发展实现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产业转型稳增长促发展。持续开展产业转型攻坚,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方面,济源是一座传统工业城市,我们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立足建设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钢产品深加工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纳米材料产业基地,先后实施了中国白银城、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纳米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产业集群化、链条化程度明显增强,实现了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三量”齐升。农业方面,我们坚持以特色品牌厚植农业发展优势,以特促优、以优带强,成为全球最大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杂交洋葱种子生产基地,获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级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82%,居全省第2位;城乡一体化程度超过80%。服务业方面,我们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工程,建成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王屋老街、“那些年”小镇、小有洞天精品民宿等一批服务业项目,成功举办首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中原餐饮博览会,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更响更亮。

  在推动产业转型过程中,我们坚持“项目为王”,放眼长远谋项目、主动出击找项目、优质高效建项目,坚持资源围着项目转、工作围着项目干,先后落地实施了一批能够引领、带动、支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建设扩投资、稳增长、促转型。

  二是坚持以扩大开放稳增长促发展。济源作为一座内陆小城,不沿边、不靠海,对外开放发展基础薄、总量小。近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把开放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更加精准对接“双循环”市场需求,更深层次推进跨区域协同合作,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产业、创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了丰硕合作成果。获批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落地全省首个外向型经济服务中心。2021年,济源外贸进出口总额仅次于郑州,居全省第2位,外贸竞争力居全国外贸百强城市第8位。今天的济源,打造了越来越鲜明的外向型“性格”。

  三是坚持以深化改革稳增长促发展。济源因改革而兴,是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也是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改革“试验田”名副其实。近年来,我们聚焦影响治理效能的突出矛盾、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障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推进200余项改革,打造出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特色亮点,创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有力支撑了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四是坚持以民生优先稳增长促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努力在实现共同富裕上走在全省前列。近年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持续保持在7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518元、23294元,分列全省第3位、第2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1。率先推行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农村小学在校生免费营养餐等民生措施,各项社会保障标准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可以说,济源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河南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首位。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济源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创新驱动的?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 史秉锐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济源的发展因工业而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济源“五小工业”闻名全国,实现由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的转变。七十年代,国家布局“三线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济源,为济源带来了新的产业、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模式和一大批高技术人才,济源工业发展迈入了快车道。改革开放初期,济源紧紧抓住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契机,培育了一大批民营企业,成为济源工业发展的支柱。本世纪以来,济源推进“工业出城、项目上山”,为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下功夫,坚持创新引领、跨越发展,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

  一是全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围绕国家所需、济源所能、未来所向,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主动嵌入省实验室重构重塑体系,支持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改造提升和优化重组,鼓励企业争创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高端创新平台强大的集聚功能,推动创新要素从分散转向高效聚合。十年来,济源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始终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省级创新平台及载体数已达94家,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成为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研究院成为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济源的重点工业企业都主动与科研院所对接,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年底可研发企业研发活动将实现全覆盖。今年以来,成功组建了科创集团,济源科学院、河南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积极筹建智慧岛和科创岛,争取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济源,全力打造豫西北科技创新高地。

  二是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依托济源自身的产业优势和技术研发优势,加大重大科技攻关力度,着力解决重点产业集群和风口产业“卡脖子”难题。有色行业现已拥有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等核心技术和独立知识产权专利281项,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22项;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济源中试基地研制的纳米润滑材料荣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解决了我国相关行业关键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困扰。

  三是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创新型树标引领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豫光金铅等3家企业进入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特殊钢材料创新中心成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11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连续5年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城市。

  四是深入推进创新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全省唯一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市,201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计划项目委托第三方评审,2019年建成济源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实现统一管理,有效提高了项目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专门在全省科技系统广泛推广;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支持重点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合同登记额完成1.7亿元,河南省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在济源挂牌。

  五是培育引进一流创新人才。在已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人才“引育用服”体制机制,出台“人才兴济33条”,实施企业家继续教育制度,完善人才发挥作用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为主导产业培育各类创新团队73家、专业技术人员5000余人,建立了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引进培育了一批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大纳米张治军教授入选“河南省创新创业导师信息库”。借此机会,诚邀海内外的科学家及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到济源创业兴业、共创未来!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为加快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在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中展现济源担当、作出济源贡献。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济源近年来在对外开放方面亮点纷呈,尤其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经居于全省第二位。请问,济源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主要作了哪些工作?谢谢。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 庄建球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相对于其他17个省辖市来讲,济源的规模比较小,但是在开放招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先后引进了富士康、伊利、双汇、中国煤科、中国兵装等大型企业项目。2021年,济源外贸进出口总额386.3亿元、增长61.3%,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倾力“引凤”。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了以精准招商为核心,以拓宽领域为动能,以深化外贸发展为支撑,增强政府推动、企业主动、部门联动、社会齐动“四个动力”,不断完善内外融通的开放新格局。示范区主要领导坚持重要客商亲自会见、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点问题亲自协调,分区域、分行业加强与国内外500强、行业50强、央企等沟通谈判,进行“点对点”精准对接,高端突破“双招双引”。完善产业招商地图和指导目录,创新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中介招商、专业招商、驻点招商,组织参加国家、省重大经贸活动,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纷纷签约落地,为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值得一提的是,济源成功举办了首届白银文化节,国内唯一的白银网上商城——中国白银城网页界面进行首发展示,“济源品牌”影响力进一步释放。

  二是强力“筑巢”。“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引凤”还需“筑巢”。从制定出台《支持“三外”企业稳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构建平台支持体系,到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开展“企业服务日”“千家外企大走访”等活动,落实涉企扶持资金函询制、“三天回复”制、外来投诉受理等工作制度,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长效机制,再到为企业争取出口信用保险、实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奖励等专项扶持;从建立外来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为外来投资项目全程代办所有行政审批手续,到设立外向型服务中心,为外贸进出口企业提供报关报检等一站式服务,再到设立“在济投资客商之家”,为来济客商提供子女就近入学、景区免门票、健康体检、“零门槛”落户等各项贴心服务,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地,变化的是对外开放的力度、范围和方式,不变的是通过探索制度创新,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三是聚力对标。积极对接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在装备制造、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积极打造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壮大外贸龙头企业主体。紧扣企业需求、政策动态和市场前沿,认真组织开展RCEP专题培训,帮助企业掌握最新贸易规则。豫光金铅、金利金铅、万洋冶炼、济源钢铁等企业连续多年入围“外贸500强企业”“外贸民营500强企业”,绿茵种苗、格林园艺等企业产品远销欧盟、东南亚等地区10多个国家。目前,济源已与“一带一路”沿线、欧盟等区域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外贸依存度达50%,备案登记外贸企业超过500家。

  总的来说,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改革措施,让济源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今年上半年,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161.7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在疫情冲击叠加贸易争端的复杂形势下,济源对外开放依然跑出了“加速度”。

  谢谢!

  河南日报记者

  总书记强调,要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济源是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谢谢。

哲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副书记 李哲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济源作为愚公的家乡,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要求部署,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在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创新、深化农村改革上持续发力,实现了“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具体来讲,重点抓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两业并重,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对全市14.6万户农户进行全面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牢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谋划实施32个特色产业项目,打造蔬菜、核桃等特色产业小镇,搭建企业与脱贫群众、监测对象之间的就业平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推动了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济源脱贫享受政策户人均纯收入18065元,监测对象帮扶政策覆盖率达100%、居全省第一。

  二是注重三产融合,着力提高农村经济质量效益。立足济源独特的资源禀赋,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一起做,加快发展蔬菜制种、生态养殖、道地药材等特色农业,全力打造双汇生猪、伊利奶牛、中沃饮料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对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统一策划提升,规划打造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新业态,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推动“农旅融合”实现“接二连三”。

  三是聚焦美丽宜居,纵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6.8%,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1%,农村道路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天然气实现“镇镇通”,建制村通客车比例、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等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园林镇、全域生态镇,美丽乡村“高颜值”不断刷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加快成为现实。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以承担的全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试点任务为抓手,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通过改革,初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建成了全省首家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1%,今年上半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占8%、50万元以上村占20.19%、10万元以上村占33.9%,强村富民的步伐持续加快。

  五是强化党建引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我们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警源诉源访源“三源”治理、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三化”支撑的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实施党群连心工程,扎实开展“三零”创建,基层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5%,社会治理指数位居全省前列,探索出的“小微权力清单”“道德积分储蓄站”等治理模式在全国推广,文明乡风日渐浓厚,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稳乡村振兴示范引领的重任,持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坚定不移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全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创造济源经验、贡献济源力量。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济源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请问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济源有哪些做法和成效?谢谢。

孔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 孔庆贺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济源山水好”,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济源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这幅“诗仙”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写尽了“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的无限风光;历代皇家祭水圣地济渎庙,被誉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与“茶圣”陆羽齐名的“茶仙”卢仝是济源人,著《茶谱》、吟“七碗茶歌”,成为中华茶文化的传世经典。历史文化名城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太行王屋两山环抱、黄河济水双渎护佑,有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独具特色的山水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风貌,成为我们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径,把旅游及相关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产业来抓,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多领域深层次的文旅融合发展,在景区提质、精品民宿、休闲旅游乡村建设、康养产业培育等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具体来讲,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高标准编制“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全区域、全时段、全景式、全产业的现代旅游发展新模式。加快旅游景区提质升级,以王屋山5A级景区创建为主线,建设北部南太行生态观光旅游带;以“中原海”为主题,构建南部沿黄河小浪底休闲度假旅游带;把中心城区当做景区来高标准规划建设,提升济渎庙、奉仙观等历史文化景点和城市景观,推进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打造中心城区文旅产业发展核;积极推进休闲旅游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了“一核两带多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出台文旅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支持“文旅+康养”产业加快发展。依托济源作为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优势,建设了中国白银城,举办了白银文化节,推出了白银首饰、餐具等系列产品,实现了白银产品从“论吨卖”到“论克卖”。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建成投用,承办了“壮美太行”国际旅游徒步大会、中国山地马拉松赛等精品赛事。打造了小有洞天等系列品牌民宿,河南省民宿和精品酒店协会在济源挂牌成立,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的全省民宿大会在济源召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组织重点景区参与全省旅游门票补贴活动,为全域文旅融合康养、休闲旅游乡村建设等近10个项目申请到专项债资金,对文旅产业保运营、渡难关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强化营销宣传,叫响济源文旅发展品牌。紧紧围绕打造“愚公故里 山水济源”品牌策略,多渠道、多形式发布济源文旅相关资讯,制作文旅宣传片,依托央视CCTV-1、CCTV新闻等频道播出,并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各大省会城市及旅游热点城市机场播放。积极开展洛济文旅融合、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同饮一河水济南济源一家亲”等旅游推介合作活动,“济源民宿畅享之旅线路”获国家文旅部推荐,极大地提升了济源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模式进行线上+线下宣传推广,举办了一系列特色节会活动,繁荣了文化旅游市场,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是注重沉浸体验,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注重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旅游集散咨询导览服务体系,建设了城市旅游数据中心、智慧景区,开发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济源”。正在筹建元宇宙旅游体验中心,济渎庙数字化保护及全息展示项目纳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2022年重点展示项目。开辟“VR景区专栏”,3D立体化呈现景区全貌,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业态。坚持以文兴旅,注重文化精品剧目创作,加工提升现代红色豫剧《河清渡》、《为了母亲河的微笑》等优秀红色文艺作品,高品质打造《愚公移山》大型音乐剧;《太行・王屋》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星光奖”,豫剧《山路弯弯》获全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成功承办了第十九届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河南戏曲最高奖“红梅奖”大赛落户济源。加大特色文旅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对天坛砚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全面提升,王屋山土炒馍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库,济源冬凌草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极大地提升了文旅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下一步,济源将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找准战略定位,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两个“金字招牌”,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叫响擦亮“愚公故里山水济源”特色文旅品牌,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在这里,也诚挚的欢迎各位媒体朋友们,更多的走进济源,享受济源山水人文之美,并通过你们的镜头和笔端,把济源独特的魅力展示给全省、全国、全世界的朋友们。谢谢!

  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去年6月以来,济源持续推进“党群连心工程”,推动所有党员主动深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谢谢。

罗

  济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罗福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去年6月份,济源示范区党工委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和影响发展稳定的实际问题,创新实施了“党群连心工程”,推行了“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组织作后盾、群众来评判”的连心模式,把全区4.8万余名党员全部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入户服务群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全省“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我们把“党群连心工程”作为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着力推动党员干部提能力、转作风,叫响“有困难找党员”服务品牌,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化解了一大批基层的矛盾隐患,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党群一家亲、同心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一网全覆盖”。在农村,按照“居住相邻、自愿双向、能力互补”的原则,除失去行动能力的党员外,把其他党员全部编员到户,实现了联系农户全覆盖。在社区,组织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和社区党员一起入网格、进家户,实现了联系楼院住户全覆盖。同时,建立机关党员联系个体工商户、企业党员联系班组的工作制度,全区4.8万余名党员与22.4万群众户、3.4万工商户和企业班组结对认亲,建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级清晰、全面覆盖的党群连心网络,使每一个党员都有了自己的责任区、每一户群众都有了自己的“服务员”。

  二是“党员走在前”。我们统一制定党员联户标识牌,公开联户党员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让党员亮出身份、服务群众。建立“周联月访”制度,联户党员坚持每周不固定时间联系群众和每月25日“党群连心日”入户走访相结合,做到鳏寡孤独、红白喜事、急难愁盼、矛盾纠纷、极端状况“五必访”,主动了解诉求,及时解决问题,确保了社情民意全掌握、问题隐患早化解。在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同时,我们把“党群连心工程”与中心大局深度融合,引导党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三零”创建、“五星”支部创建和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了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

  三是“组织作后盾”。我们建立了信息收集、研判分拣、问题确认、吹哨响应、集中攻关等八项工作机制,联户党员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报到村(社区)党组织研判化解,支部会商后不能有效化解的,吹哨上报至镇(街道)党委(党工委)解决,镇(街道)无法解决的及时提交示范区“党群连心工程”办公室,示范区“党群连心工程”办公室每周召开联席会议,对本周收集到的问题分析研判、交办派单,形成了“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和难事共商、活动共联、实事共推的基层治理模式,确保了各项问题闭环管理、销号清零,目前,共收集群众反映各类问题22136个,化解22028个,化解率达99.5%,其中有许多都是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比如,我们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烂尾工程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盘活一批”行动,为40个问题楼盘229栋楼办理了不动产首次登记、惠及群众4万余人。

  四是“群众来评判”。党群连心成效好不好,我们交给群众说了算。每周对党员办理实事情况进行满意度调查,以不低于问题数量20%的比例对群众进行回访;利用每月主题党日开展实事清单“讲晒评”活动,实现群众诉求“阳光办理”;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每半年开展实事台账“支部擂台赛”,组织党员群众参与评价打分。同时,每月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党群连心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补助和物质奖励,对表现较差的给予相应组织处理,以此倒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在今年组织的民意调查中,群众满意率达95.67%。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党群连心工程”,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真正让“有困难找党员”成为一种习惯,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成为一种常态,为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汇聚强大力量。谢谢!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李红霞

  谢谢各位发布人的详实回答!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需要了解,可以在会后与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联系,进行深入采访。

  媒体朋友们,济源是一座产城融合、创新引领、全面开放、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城乡一体、绿色发展、共同富裕、风景宜人的城市。十年来,济源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在全国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城市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此,希望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持续关注济源经济社会发展,讲好新时代愚公移山的济源故事,为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河南强音贡献力量!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责任编辑:安艳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