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收 迎盛会 主会场活动精彩纷呈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09-27 14:20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庆丰收 迎盛会 主会场活动精彩纷呈

临颍辣椒展示 记者 杨远高 摄

 庆丰收 迎盛会 主会场活动精彩纷呈

巧手庆丰收 记者 杨远高 摄

庆丰收 迎盛会 主会场活动精彩纷呈

农民在进行拔河比赛 记者 杨远高 摄

庆丰收 迎盛会 主会场活动精彩纷呈

农产品展示 记者 杨远高 摄

庆丰收 迎盛会 主会场活动精彩纷呈

  新品种大枣 记者 杨远高 摄

  麻辣套种一举两得

  “快看,芝麻底下还种上了辣椒,还是第一次见。”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智慧农田展示区,不少参观者惊叹不已。

  高秆的芝麻和矮小的辣椒同种一块儿田,确实是稀奇事儿。国家特油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漯河市农科院副院长张仙美介绍说,这是芝麻小尖椒间作技术模式,能够实现一亩双收。芝麻与辣椒高矮不同,采用间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作物高矮时空差异,通风透光好,改变田间小气候。对于辣椒来说,芝麻适当遮阴,可以提高辣椒坐果率,减轻辣椒“日灼病”的发生,提升辣椒品质;对芝麻来说,充分发挥边行优势,通风透光好,提高抗病抗逆性,结蒴多,籽粒饱,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实现互惠互利、一举两得。

  “这个芝麻不简单。”张仙美说,即使成熟后,芝麻籽粒也不会脱落。这里种植的是全球首个通过人工诱变技术选育的抗落粒型芝麻新品种豫芝NS610,可以实现机械化收获。除了选好品种和种植模式外,专家还试验示范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轻简机械化种植等技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把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智能化物联网有机结合,在田间地头打造科技“盛宴”。

  在漯河市,四分之三的辣椒是小麦套种,芝麻的“加入”带来了新模式。张仙美介绍,首先是小麦间作套种辣椒,小麦收获后辣椒间作芝麻,这种小麦-辣椒-芝麻模式,缓解了“粮经油”争地矛盾,能够带来良好的收益,小麦亩产500公斤、辣椒亩产350公斤、芝麻亩产80公斤,整体效益达万元以上,应用前景广阔。(记者 董豪杰

  场内画丰收场外话丰收

  “这幅画画的就是我们村的样子。每年玉米收下来,都会像这样被圈在铁丝框里露天晾着,等干了再卖掉;玉米仓后面画的是村里家家户户都住的小洋楼……”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的农民画展馆里,农民画家丁秀月正在向游客介绍她的画作内容。

  丁秀月是舞阳县九街镇顿庄村村民,丈夫在外务工,她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和六七亩地的庄稼。前两年,丁秀月开始在舞阳县农民画院学习、创作农民画,绘画已经成为她农闲时最重要的业余爱好。前几天丁秀月刚收了家里的玉米,腾出空来带上画到丰收节参展。

  舞阳农民画源于20世纪50年代。过去,为了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通过绘画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如今,丁秀月的画作则更像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场内画丰收,场外话丰收。

  会场外,皇帝庙乡商桥村秋收接近尾声,村道上,旋耕机、小三轮来来往往;村道旁,刚收获的玉米摊晾在院子内外,金灿灿一大片。村里水塘边上,50岁的邢素芬跟妈妈一起带着小孙女闲聊玩耍,享受农忙后的时光。到娘家串门的她精心打扮,穿着步裙、丝袜、高跟鞋,只有黝黑的肤色还带着干过农活的痕迹。

  “今年收成不错,一亩玉米卖了2000块钱,跟去年情况差不多。”邢素芬嫁到了东边不远的大袁村,老公在外打工,家里七八亩地全靠她一个人忙活。

  “今年天旱,但是对玉米没啥影响,地头的井一直都不缺水,我家一共浇了三回。”邢素芬说。

  今年漯河全市秋作物播种总面积281.86万亩,比去年增0.46万亩,粮食作物面积196.65万亩,比去年增9.57万亩。虽然播种推迟、播期分散,先后出现两次阶段性干旱,但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大,关键技术到位率高,秋田管理到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一捆竹,一双手,一个村子的希望

  9月23日,在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杜曲竹编馆里,79岁的徐彦德正坐在竹编架前的小马扎上,一双覆着厚硬老茧的手转动着“乾坤轴”,不断被挑压的篾丝交织成细密轻薄的竹筛面。

  跟徐彦德一起坐在场馆内忙着“编筐挝篓”的都是来自临颍县杜曲镇贾徐王村的竹编老把式,年轻一点的村民则充当展馆介绍员接待游客。“我们村过去家家户户做竹编,现在村里40%的家庭还在继续这项技艺,中老年人没有不会的。”竹编馆解说员、50岁的村民贾永福说。

  杜曲镇位于颍河岸边,过去经常遭遇洪灾,人多地少,村民为了生存,硬是“无中生有”,发展出“竹木柳荆铁”等传统手工业,其中贾徐王村就以竹编为代表。

  “我们家20多口人,总共才六七亩地,我只知道从爷爷那辈开始就做竹编了。”徐彦德也说不准村里竹编的历史能追溯到什么时候。从南方进来的竹材料,要经过选竹、刮青、下料、剖条、起篾、起底、编制和封边八大步骤才能成为竹编产品,细分下来有二十多道小步骤。

  过去,贾徐王村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分工合作,小辈做简单的步骤,老辈“兜底”做难度高的步骤,一个家庭就是一条生产线。如今,这条生产线的末端延伸出了新的电商销售环节,小辈们反而成了最后“兜底”的人。

  回看历史,贾徐王村的竹编产业曾经很辉煌,市场需求虽不断变化,但村里总能及时调整,在不同时代创作出广受欢迎的“明星产品”。

  “一开始是农村夏季乘凉必备的竹床、竹家具,周边十里八乡用的全是我们做的家具;后来村里因为做建筑工地用的竹架板出了名,一度成为全省最大的竹架板生产基地,这也造就了全省第一批‘万元户’。”贾永福回忆。

  时代变化,越来越多新的工业材料不断涌现,竹编技艺、竹编产品逐渐变得边缘化。

  “现在村里逐渐调整了方向,竹家具、竹工具的销售渠道以电商为主,销售对象以度假观光宾馆为主,同时还跟一些装饰公司合作,为公园和展会做大型竹造景,一单就能收入几十万元。”贾永福说。

  以贾徐王村为代表的杜曲竹编,是黄淮海平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这项竹编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又成为贾徐王村振兴的希望。(李梦露 于涛

  非遗文创产品亮相丰收节

  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临颍县举办,来自漯河市郾城区的非遗文创产品各具特色,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这幅砖雕刻画了许慎一生的故事,砖雕的厚重、质朴恰如许慎的性格淳朴、敦厚,让大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体味汉字的博大精深。”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吕东宁正在为来宾介绍砖雕作品《字圣许慎》。

  该作品共计18块,采用中国民间特有的多点透视、散点透视原理和高浮雕、透雕的传统砖雕手法,人物、花草树木、动物、楼台亭阁等细节栩栩如生,将许慎当时的生活状态和事件生动立体地呈现了出来。

  展示区内,一个个缩小版的青龙映入眼帘,威风凛凛中透着精致可爱,名为“健身龙”。“健身龙”创新改良自孟庙镇何庄村非遗项目青龙舞,龙身是由10米长的丝织物制作而成,龙头用一根短绳系着,牵绳便可玩转起来,非常轻便,利于健身,深受群众喜爱。

  “现在通过抖音直播、微信小程序等渠道线上销售,月销售量可达900余单,月销售额约20万元,日子越过越美了!”传承人何永钢说,希望通过丰收节,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在郾城区文化旅游局的指导下,何庄村青龙舞在传承中不断创新,2021年注册了“颍河龙”商标,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组建“非遗手工坊”,生产“健身龙”“彩带龙”等手工产品,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我们将继续促进郾城非遗的改革创新,让非遗产品不再‘高冷’,走进百姓生活,提振非遗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添活力、增动力。”郾城区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杨利伟 仵树大 通讯员 张星 李晶)

责任编辑:李连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