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三门峡专场)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2-09-27 10:26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发布会视频

  2022年9月27日10:30,省委宣传部召开“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十场新闻发布会(三门峡专场)。

  发布内容:重点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刘南昌 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

  范付中 中共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丁同民 中共三门峡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郭鸿勋 中共三门峡市委常委、秘书长

“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三门峡专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平萍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第十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负责同志,请他们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这一主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先生;

  中共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范付中先生;

  中共三门峡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丁同民先生;

  中共三门峡市委常委、秘书长郭鸿勋先生。

  下面,请刘南昌书记作主发布。

刘

  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 刘南昌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河南这十年”三门峡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的生动实践。首先,我代表三门峡市委和市政府,向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三门峡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特别是以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重要贺信为动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三门峡建设新征程。这10年,三门峡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的三门峡战略优势更加彰显、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以仰韶文化为标志的文化优势进一步凸显,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系列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亲致重要贺信,“仰韶圣地、花开中国”成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重要品牌。黄帝铸鼎祭天,“中国之前的中国”从这里走来。以小秦岭和黄河安澜无害为标志的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凸显。小秦岭治理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典型案例,为呵护“中央水塔”“中华祖脉”作出了贡献。黄河主河道总长206公里、占全省总长的29%,湿地面积占全省的42%,三门峡大坝控制着黄河89%的来水、98%的来沙,水土保持和泥沙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在保障黄河安澜无害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以关键金属为标志的战略资源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黄金产能占全国的30%,高端铜箔产量占全国的40%,高纯镓产量占全国的27.1%,高纯砷产量占全国的30%,硒、碲、铼、锗、镍、铂、钯等多种稀散金属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事关大国竞争的“战略重器”、换道领跑的宝贵资源。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作以介绍。

  一、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方向路径更加明晰。三门峡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先后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三门峡大坝和“小三线”建设为标志的“一次创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为标志的“二次创业”。进入新时代,我们开启了以转型创新发展为主线的“三次创业”。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战略目标由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到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根据全国全省发展布局,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重要节点城市、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撑极。这十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由4.31万元增加到7.7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7万元增加到2.69万元,城镇化率提高11.1个百分点、达到58.03%,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二、转型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我们牢记总书记“河南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对传统支柱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提升”等重大要求,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科技和金融为两翼、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做大增量、做优存量、主动减量、防范变量、提高质量“五量并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们突出招大引强,与93家央企、“链主”企业合作项目129个、总投资2100多亿元。引进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公司投资120亿元的国投金城冶金项目,2019年建成以来,连续三年产值分别达到74.2亿元、90.6亿元、121亿元,黄金及伴生金属综合利用技术亚洲领先。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投资130亿元对中原黄金冶炼厂实施易地改造,企业产值从不足100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50亿元,单体产值亚洲最大。引进宝武集团公司投资120亿元新建宝武铝业,使三门峡的铝产业由单一的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发展到航空航天、高铁、汽车用高端铝型材。引进国机集团公司建设全国最大的PBT生产基地,将引领培育全国重要的可降解塑料产业基地。现代黄金、新材料、煤及煤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8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我们强化创新驱动,滚动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企业数量“倍增计划”“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行动”,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高纯金属砷中试基地即将试车,全市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10年前的3.3倍,创新平台数量提高到10年前的8.7倍,高新企业数量提高到10年前的8.8倍。我们强劲金融支撑,组建了市投资集团,年融资能力超过300亿元、进入“全国投资企业百强”,市金融服务中心覆盖全市中小微企业超过85%,产业基金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市级农商行挂牌运行。

  三、践行“两山”理念更加深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突出位置,确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三门峡落地生根。全面打赢“小秦岭生态保卫战”。小秦岭是全国重要的产金地,但历史原因形成的无序开采,造成山体破坏、污水横流等严重环境问题。我们壮士断腕关停坑口1500余个,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以年损失上百亿地区生产总值、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全面修复小秦岭生态环境,被中宣部确定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切实加强黄河生态保护。全面推进黄河主河道治理,清理养殖企业333家、渔船463条。加强黄河塌岸塌滩治理,确保黄河安澜。全面开展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实现全域“清水入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沿黄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每年来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6万余只、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清水黄河、天鹅翩跹、鱼翔浅底,构筑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灵动画卷。系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10万亩矿山修复工程,主要任务已大头落地。推进全域绿色矿山建设,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家、省级绿色矿山15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建设重点城市。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

  四、文化高地建设更加有力。“读懂中国”,从河南开始;“行走河南”,于三门峡驻足。我们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仰韶文化高地。仰韶村遗址、庙地沟遗址、虢国墓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高水平保护利用仰韶村、庙底沟、西坡等重要遗址,积极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打造“最早中国”长廊。庙底沟博物馆等一批立体化展示、沉浸式参与的现代化展馆建成,“花开中国”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依托仰韶村遗址,“仰韶考古圣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仰韶(国际)文化论坛”近期将在我市举办。组织仰韶彩陶等走出国门、吸引国外游客超过千万,进一步提高了仰韶文化感知度、影响力。讲好“黄河故事”。召公“甘棠遗爱”、虢君为王前驱、老子函谷著经、秦赵渑池会盟、杨震弘农立说、姚崇“辅政开元”、曹端公廉修政等影响震古烁今,崤函古道、黄河漕运与阌乡驿、盘豆驿、稠桑驿、甘棠驿等古代驿站贯通“两京”,崤函“诗歌走廊”留下了《诗经·甘棠》《石壕吏》等不朽名篇,中流砥柱是黄河之魂、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我们推出了《三门峡文化丛书》等一系列工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不断深入。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以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将函谷关景区、天鹅湖旅游度假区、三门峡大坝、地坑院等重点景区“串珠成链”,持续办好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国摄影艺术节等品牌节会,推出了曲剧《大山的儿子》、蒲剧《布衣英雄》等优秀剧目,拍摄纪录片《大天鹅》、电影《鹭世界》等精品力作,具象化展示、沉浸式体验黄河文化。先后荣获首届《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和“最美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摄影城”等称号。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到10年前的3.5倍。

  五、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幸福。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档立卡之初,全市共有贫困群众22.4万人,卢氏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16.9%、全省最高,陕州区贫困发生率8.7%、在全省非贫困县中最高。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占全省四分之一,深度贫困村占全省五分之一,是河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我们集全市之智、汇万众之力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2020年底全市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全市共建成15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贫困群众6.5万余人。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全国推广,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市脱贫户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上年增长10.1%、工资性收入占比74%。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健全完善“群众出题目、党委把方向、政府抓落实、各方齐监督”民生实事办理机制,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超过70%。投资120亿元的310国道南移工程于2021年建成通车,是“十三五”时期全国投资最大的干线公路项目,与投资60亿元的209国道东迁工程一起,彻底解决了多年来重载货车穿城而过带来的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新建商务中心区、改造老城区20余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拉大了60平方公里。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投资63亿元的职教园区已入驻5万人,市、县、乡、村养老机构设施全部达标,以优质矿温泉为“卖点”的康养基地年接待30万游客疗养度假。2021年全市人均寿命79.3岁、千人医疗床位数8.34张。

  六、党建引领的基础保障更加坚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等要求,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保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实施“铸魂、健体、强基、固本”党建“四大工程”,开展“效能革命”,大力锤炼党性、改变惯性、治理惰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高涨。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定理想化人、严把标准进人、正确导向用人、精准考核选人、从严监督管人”,圆满完成市、县、乡、村党组织换届,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在经济发展主场、战疫战贫一线选拔重用了一批“狮子型”干部、“老黄牛型”干部,倡树了正确的用人导向。以“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城乡治理,实施农村“三年强基工程”、城市基层党建“两年提升计划”等,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和城市无固定办公场所两个“清零”,村党组织书记月报酬平均达到3346元,“心桥工程”带动矛盾纠纷村本级处置率达到83%,基层基础更加牢固。

  十年来,崤函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省委的坚强领导,在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的“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殷殷嘱托,深入贯彻省委决策部署,全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平萍

  感谢刘南昌书记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三门峡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那么请问在转型蝶变的过程中,三门峡是如何做到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谢谢。

范

  中共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范付中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您所说,三门峡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始终是我们的发展基础和宝贵财富,转型发展并不是舍弃资源,而是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把资源这篇文章做专、做精、做绿、做新,为此,这十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市七次党代会以来,聚焦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总目标不动摇,紧盯全省“第一方阵”发展位次不松劲,以壮士断腕、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持了高速度增长,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一是“双线作战”稳定经济大盘。三门峡作为河南的“西大门”,位于郑州、西安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之间,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我们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稳经济、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高效统筹、双线运行,以早为先、以快制快,防控形势总体稳定可控。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坚持“项目为王”扩投资。去年以来,围绕国家黄河战略、七大重点投资领域、全省五期“三个一批”,共谋划项目1100个、总投资8300亿元,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我市高速度、高质量发展,还获得了国家重点奖励支持,仅在落实国家黄河战略上,就有27个项目获得中央、省专项资金14.3亿元。另一方面,狠抓“万人助万企”稳主体。紧盯引领性的龙头企业、稳盘子的规上工业和“四上”企业、创新型的“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激活力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四类市场主体,分类施策、精准服务、梯次培育,第一时间梳理汇总国家、省惠企政策192项,制定出台11个方面142项助企纾困政策,有效帮助企业降成本、激活力、增效益。仅在落实“留抵退税”政策方面,今年以来,就为全市724户纳税人办理退税23.4亿元,占税收收入的34%。正是得益于我们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方面,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市经济始终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二是“三业发力”重构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现代黄金及高端加工、铝基新材料、煤及煤化工三大千亿级传统产业集群,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旅文创、现代物流、休闲康养八个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以此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目前,中原黄金冶炼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黄金综合回收基地;宝武铝业是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开祥化工生产的1,4-丁二醇产品不仅打破国外垄断,还远销欧盟;华鑫铜箔生产的6微米铜箔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是全省唯一一家生产高精度铜箔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被特斯拉、比亚迪、三星、本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采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尤其是我市是稀有、稀散、稀土“三稀”金属集中分布地区,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之一,我们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将其作为战略性、引领性产业,重点围绕锂、铍、铌、钽、锗、镓等14种稀有金属,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技攻关,努力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技术、关键产品上取得新突破,将金属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万亿级产业集群,把三门峡这座资源之城变成材料新城。

  三是“四大要素”赋能转型发展。一是创新赋能。创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唯一出路,为此,我们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转型的核心命脉,探索实践了“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的创新发展路径,真正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二是金融赋能。整合近千亿国有资产组建市投资集团,信用等级达到AA+,我市成为继郑州、洛阳之后,全省第三个拥有AA+国企的省辖市;成立三门峡农村商业银行,为乡村振兴、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源头活水;组建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金融服务中心,累计入驻金融机构31家、企业2.6万家,2866家企业通过线上平台融资342亿元,1.2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预授信85亿元,有效破解了企业“不会贷”、银行“不敢贷”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被评为“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三是数字赋能。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通过“1+N”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入驻企业1550家,覆盖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发布工业品1784个,发布供需对接443个,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四是政策赋能。设立每年1亿元且上不封顶的“三大改造”专项资金,累计为企业发放奖补资金3亿元,带动企业投资超670亿元,通过实施改造,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5%以上,减少污染排放30%以上,降低成本20%以上,产量最高增加3-5倍,质量最高提升80%,生产效率最高提升125%。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升能级,坚持集群引领、传统提升、新兴培育、未来布局、当好链长、选好链主、做优生态,全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全省大局多做贡献。谢谢!

  河南日报记者

  今年以来,省委部署了“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想了解一下,三门峡是如何贯彻落实的,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谢谢。

1

  中共三门峡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丁同民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是省委关于引领城乡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推动乡村振兴而做出的重大政治安排,符合我们基层城乡治理需要,符合基层实际,也更加符合人民精神愿望。三门峡市委高度重视“五星”党支部创建工作,方案化、标准化、清单化、工程化推进,从而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具体来讲有四个方面:

  一是抓班子带队伍,确保“有人管事”。市委把乡村两级换届和选优配强乡村干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换届后35岁以下的乡镇党政正职占比17.74%,班子成员中有两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占比81.64%,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从而以强有力的班子引领、保障了“五星”支部的创建工作。同时我们也注重发挥驻村第一书记、无职党员、村(社区)后备干部和返乡务工人员等群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环境整治、平安法治等创建工作,从而营造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五星”支部创建氛围。另外我们根据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实际情况,将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统筹整合为“村务员”,切实解决农村事务管理存在的人员分散、职责交叉、统筹不力等问题。同时在日常工作当中,注重发挥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作用,在摸清城市居民小区底数、类型、人口结构、服务布局等要素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社区设置、进一步充实社区力量、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从而为建立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

  二是抓投入强保障,确保“有钱办事”。今年来市县连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约25亿元,全力保障农村(社区)阵地建设、日常运转、服务群众等经费需要。农村“三有五中心”和城市社区“一有七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每年运转经费分别达20万元、15万元,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每月报酬分别达3346元、1832元。加强资金统筹调度力度,整合市县财政资金5.84亿元、下拨党费156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6780万元,全力推动乡村建设、城市治理工作。根据我们基层工作需要,创新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健全党组织与农民群众利益捆绑机制。目前,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603个,203个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29210名农户“绑定”合作社,全市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7%,高于全省平均值7个百分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夯实了我们党组织、宣传、动员、凝聚、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权威和威信,坚定了广大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抓制度促治理,确保“有章理事”。市委先后出台“创“五星”支部、强基层基础”、乡村组织振兴、城市基层党建提升三个“五年行动计划”等一揽子制度,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机关、学校等各领域党建提质增效。系统设计《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治理工作方案》,并建立“五星”社区党组织创建、红色物业、疫情防控等工作专班。高质量推动城市居民小区以及新业态新群体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治理、“红色物业”示范创建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创新出台《“五星”乡镇党委建设助推“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切实压实乡镇党委和乡镇党委书记责任,使乡、村“五星”创建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强化“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务村务社务公开等基本制度,发挥“一约四会”的作用,有效构建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格局。

  四是抓推进重落实,确保“有效成事”。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市县累计举办乡村两级干部培训班814个班次、培训3.5万人次,着力提升基层干部政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为了使“五星”支部创建落到实处,细化量化了“五星”支部创建标准,将农村29项重点任务分解为83项具体任务,社区27项重点任务分解为86项具体任务,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等6家单位牵头,31家市直单位协同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围绕“五星”支部创建重点任务,市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农村(社区)调研解决问题,市委常委到联系县(市、区)常态化督导,市委组织部开展“双包双联”活动精准化指导,先后召开工作推进会、问题协调会12次,有力推动了老旧小区治理、户厕改造、垃圾处置、污水治理等工作深化突破。2019年以来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85个、惠及居民4.82万户,农村户厕改造完成2022年度省定目标的9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省定目标两个百分点、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万元、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全市电诈案件数、群众损失数同比下降42.45%、55.5%,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五星”支部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下一步,我们将把“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办好民生实事等有机结合,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和班子年度考核之中,切实压实责任、务求实效,为加快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奠定坚实组织基础,为推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厚重,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请介绍一下,三门峡是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优势的?谢谢。

郭

  中共三门峡市委常委、秘书长 郭鸿勋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三门峡是个文化大市。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势再造战略的重要内容。我们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擦亮文化品牌。三门峡地处河南西部,紧邻陕西、山西,这里的文化遗存从旧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延续不断,可谓具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4500万年前的渑池“上河曙猿”,把类人猿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千万年。从这里走出的“庙底沟文化”成为“最早中国”。这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王朝的国家交通命脉所在地,商周王朝更替由此地拉开历史序幕;秦国由此出关征战六国,统一天下;汉唐王朝以此为两京地区的京畿重地。历史上,三门峡区域不仅陆路交通是国家的交通命脉,而且这一带的黄河漕运使黄河成为最早的中国国家天然运河,奠定了中国运河文化。这些根源性质的文化资源,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我们深刻认识到,三门峡的根脉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在黄河。

  提到三门峡,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仰韶文化、函谷关、崤函古道、中流砥柱等等。中国百年考古史从仰韶文化考古开始。仰韶文化是黄河孕育出的古老的、灿烂的文明,构筑了黄河文化起源时期最早的文化图景,奠定了黄河文化内涵的基础。黄河文脉,根在仰韶。我刚才说的秦国出关,出的就是三门峡的函谷关,这可谓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关,在军事史上意义非凡;先贤老子在此处写成的《道德经》,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崤函古道是三门峡地区保存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道,石质古道之上保存的车辙,见证了古老中国乃至东西方世界的历史。大家经常说,要做事业的中流砥柱,黄河的“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惊涛骇浪,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三门峡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文化古迹。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重要贺信为动力,在以仰韶文化为标志的黄河文化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把梳理文化脉络作为三门峡文化工作最基础的任务,系统谋划文脉保护与展示工程、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文化地标数字再造工程,讲好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三门峡故事,彰显三门峡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推动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二是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与民生。文化要服务人民福祉。我们将仰韶文化、黄河文化等优秀文化基因深刻嵌入城乡建设,以仰韶文化、黄河文化遗产建构三门峡城市形象,文化元素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系统、形象越来越多彩。比如,我们凭借仰韶文化优势资源,高标准建设了庙底沟遗址公园,既是一座考古文化博物馆,也是一座城市地标、市民文化中心。我们将源自三门峡的成语故事、名人典故等融入到公共设施建设,漫步公园和健身步道,随处可见这些文化元素。黄河穿行三门峡二百多公里,沿途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中,我们深入挖掘整理,有机融入三门峡黄河文化内涵,一条融生态文明、黄河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百里沿黄生态廊道已初具规模,它串起三门峡文旅优势资源,将会改变和重组优化三门峡文旅结构,促进全域旅游。我们推动文化经典进校园,在重大活动开幕式上,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齐声诵读《道德经》等经典名篇。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挖掘潜力,将文化优势与城市、民生有机融合、水乳交融,做到人在景中走、文在人心中。

  三是夯实文化产业支撑。文化与产业相融合才能增强生命力。我们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比如,在各个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谋划设立产业发展部。我们坚持数字赋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具象化、活化历史文物,立体式、沉浸式呈现,让文物活起来。我们深入研究彩陶纹饰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字雏形,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我们积极培育“圣地仰韶·花开中国”等有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打造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我们坚持项目为王,围绕文化发展目标和品牌设计,推进一批有特色、有体量的项目。比如,围绕关隘文化、老子文化,打造函谷关等龙头景区。围绕中国考古学圣地建设,实施渑池仰韶村遗址“七个一”工程。围绕渑池刘少奇旧居、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三门峡大坝等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红色研学游。依托三门峡厚重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推进摄影文化城建设,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摄影艺术馆、中国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落地三门峡,在全市创建10个摄影创作研究基地、34个摄影创作研修点,带动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四是系统优化文旅文创发展生态。坚持整体布局、系统推进、全域提升,着眼古道文化、驿站文化、漕运文化资源开发,完善沿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对沿黄90个村全面编制特色发展规划,带动乡村游。优化旅游消费场景,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组建市文旅集团,设置专项产业基金,强化金融支撑。与河南大学联合创建仰韶文化产业学院,培养高技能考古文化专业人才。在三门峡高校设立美术与设计学院,培育专业化、高水平创意设计人才。

  借此机会,诚邀大家到三门峡品文化之韵、赏人文精华,一起感受中华文明风采。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对于三门峡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三门峡在落实黄河战略特别是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效?谢谢。

  中共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范付中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众所周知,三门峡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因坝而生,同样也因水而美,自古便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美谈。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伟大号召,深入践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一重大要求,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机遇,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修复与利用相结合、高质量发展与造福人民相结合、黄河文化保护挖掘与传承弘扬相结合、科学规划与项目支撑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突出抓好生态保护。三门峡地处黄河“几”字形拐弯处,是黄河最险峻的峡谷河道之一,地质水情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我们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修复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谋划实施总投资2658.5亿元的“十百千万亿”工程,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走在前列。比如,在沿黄廊道建设上,投资40亿元率先在全省建成240公里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辐射带动沿线的43个景区,300多个村庄,50万亩旱作梯田、100万亩高标准农田,以及万亩花海、万亩枣林、万亩采摘园,错落有致,绵延百里,形成了“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看天鹅”的美丽画卷,不仅带动沿线80万农民发家致富,也是本地及周边群众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争相游览的“打卡地”,成为了一条造福群众的安澜廊道、生态廊道、节水廊道、富民廊道、幸福廊道;通过一系列生态治理,全市黄河湿地面积达到42.75万亩,越冬白天鹅从十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1.6万余只,占全国的2/3以上,野生鸟类从175种增加到300种左右。三门峡市从昔日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蝶变为全省森林覆盖率第一、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主要空气指标稳居黄河流域省辖市前列的生态宜居之城,并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二是全力确保黄河安澜。要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为此,我们实施了三门峡水库清淤及泥沙综合利用等工程,统筹推进“挖泥沙、再利用,清淤积、腾库容,填沟壑、造良田,治冲刷、防垮塌,修边坡、保安澜”,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每年减少入黄泥沙200万吨左右,有力保障黄河安澜。尤其是去年,面对历史罕见的极端汛情,我市也经历了长达14轮强降雨过程,经历了三门峡大坝建库以来最长的汛期—4个月,最多次的编号洪峰—6次,都在5000个流量以上,20年来最大的流量洪峰—8360立方米每秒,我们先后启动5次Ⅳ级防汛和2次Ⅲ级防汛应急响应,紧急避险转移群众9.5万人次,没有发生一起一人伤亡事故,夺取了黄河防汛的全面胜利。

  三是坚决落实“四定”要求。虽然每年黄河流经三门峡的水量多达580亿立方米,但我们每年能够利用的仅有5000万立方米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为了既不增加黄河取水负担,又能抓好经济发展,我们围绕总书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这一重大要求,坚持集约、节约“两手抓”,一方面,加快实施金卢水库、窄口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着力构建“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共享”的现代水网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实施50万亩梯田和100万亩农田智能化节水灌溉等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达到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四是加快推进绿色转型。以全域“无废城市”创建为抓手,开展多金属综合利用、废旧金属再生资源化,围绕“四个国家级、六个省级”10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类示范基地,谋划实施120个项目、总投资367亿元,将矿产资源“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电、水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383万千瓦,绿色能源装机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

  五是大力弘扬黄河文化。仰韶文化是点亮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也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去年,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我市隆重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让我们倍感振奋、倍增信心、倍添干劲。为推动贺信精神在崤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把传承弘扬仰韶文化作为‘讲好“黄河故事”’的主抓手,大力实施“七个一”工程(一馆、一区、一居、一学、一村、一园、一节),建设集遗址保护、价值阐释、遗存展示、考古科研、科普宣传、游览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展示工程,全力打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地标。

  总之,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倾力守护“绿水青山”,坚决保障“黄河安澜”,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兴、城市兴、乡村兴、文化兴、百姓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关注到,在本场发布会的主题中,三门峡提出了“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想了解一下,三门峡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将重点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 刘南昌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资源是个好东西,依托大规模的资源开发,靠着“老天爷赏饭吃”,我们保持了连续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但经过多年高强度开发,资源面临枯竭、安全环保风险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一度陷于困境。

  面对困局,三门峡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总书记“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等要求,按照省委要求,切实把“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首位战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专题部署,号召全市“谋发展首重创新、定目标对表创新、抓工作围绕创新、聚合力服务创新”。具体讲,到2025年,主要创新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高新企业营收占比达到65%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到4.5%以上。到2035年,主要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同类别创新城市前列,在关键金属、新材料、储能装备等若干领域成为创新策源地。工作中,重点从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突出产业、企业“两业”为基。我们着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滚动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企业数量“倍增计划”“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行动”,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撬动重点企业增加研发支出,成效已初步显现。中原黄金冶炼厂研发支出连年保持10亿元左右,9家新材料产业企业全部创成高新企业,东方希望在亚洲率先攻克赤泥提取金属镓技术难题,承明光电成为全国第6家生产6N高纯光电半导体材料的企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以“3+8”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课题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沿着“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器件变装备”的发展路线,推动更多产品在新发展格局中进入关键环、中高端。以前沿新材料、氢能与新型储能、碳基芯片等为重点,“借船出海”突破关键技术,下好前沿科技产业化“先手棋”;加大量仪、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再造竞争优势。

  二是突出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完善创新布局,以天鹅湾“智慧岛”建设为龙头,依托黄河沿岸良好生态环境,规划建设贯通三门峡高新区、经开区、湖滨区、陕州区的“天鹅湾科创走廊”。一县(市、区)一“双创”基地年底前全面建成。打造高端平台。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三门峡成为目前全省除郑州、洛阳以外第3个拥有省实验室的省辖市,关键金属领域战略力量正在形成。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抓手推动重点产业全链条联合研发攻关,已攻克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生产难题157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已达到595个,独立本科院校正在加快申建。加快“人才飞地”建设。面向全球,与科研机构和团队深入对接,在重点地区、重点大学、大院大所,布局一批“人才飞地”,构建产学研跨区协同机制,形成“创新研发在外地、孵化生产在我市、效益两地共享”的格局。目前首批3个“人才飞地”已经在西安揭牌运行。

  三是突出“两家”“两匠”人才汇聚。创新之要,惟在得人。我们把汇聚科学家、企业家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大事,制定实施“1+8”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政策30条”,滚动设立10亿元人才基金,目前已围绕产业所需实施人才项目108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70个、紧缺人才989名。落户院士工作站4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名,何季麟院士主持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何满潮院士领衔的NPR(抗震、抗冲击特种钢材)实验室、柴立元院士带领的高纯金属砷制备及砷化物合成技术研究所建成落地。实施高端人才“千百”工程,每年引进、使用1000名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科技人才,培育100名以上高新企业领导者;实施高素质劳动者“5251”工程,力争“十四五”培育“中原大工匠”5名以上,每年培养本土高层次实用性人才2000名以上、吸引高职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5000名左右,确保“十四五”期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0万名以上,加快建设知识城市、年轻城市、创新城市。

  四是突出创新要素供给。持续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科技贷”“人才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引入“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长周期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力争2025年全市上市科创企业达到8家以上。积极引进科技战略研究、咨询评估、管理外包等科技咨询服务,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中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五是突出优化创新环境。深入开展创新配套综合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创新资源配置更有时效、更加精准、更为便利。搭建涉企创新政策统一发布和精准服务平台,实现“政策找人”“政策找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尊重创新创造、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诚信行为成为自觉行动。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着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包容人才的氛围。

  城市千帆竞,惟创新者胜。我们将始终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成功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奋力谱写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三门峡篇章。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平萍

  谢谢刘南昌书记!谢谢各位发布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它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三门峡市委宣传部联系,进行采访了解。

  记者朋友们,通过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看到三门峡是一座文化厚重的文明之城,产业兴旺的工业之城,也是一座区位优越的活力之城,生态宜居的天鹅之城。十年来,三门峡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通过谋发展首重创新、定目标对表创新、抓工作围绕创新、聚合力服务创新,奋力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走出了一条具有三门峡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在此,希望记者朋友们持续关注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生动讲好三门峡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的奋斗故事,为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河南强音贡献力量!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

责任编辑:安艳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