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主题。跨入新世纪,“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历史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阐述,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
2003年早春,正当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部署,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暴发了。
面对疫情肆虐,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作出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重大决策。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有效控制了“非典”。
抗击“非典”的胜利,充分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这场突发性灾害也暴露出我国在经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等。面对错综复杂的世情、深刻变化的国情,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理论命题。
2003年8月底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作了全面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展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向前发展。
经济建设方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五年中,党中央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到2006年全面取消屠宰税、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后,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果。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2003年至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连续5年达到或超过10%,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
政治建设方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意见,促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立法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制定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制定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制定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推进依法行政。
文化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建设方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2002年至2006年间,我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从91.2%提高到96%;从2007年起,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城市,截至2007年初,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个。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从2002年至2006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从73740万人增加至76400万人,年均增长6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至4.3%的较低水平。
党的建设方面。党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系统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出部署;大规模培训干部,认真实施《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十五”规划》,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脱产培训的党政干部1900万人次;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信心。
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高度评价了五年来的工作。胡锦涛在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深刻指出:“总起来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
(三)
党的十七大通过了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党章修正案和中央纪委的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大会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个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这个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最大收获,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大会还第一次对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科学界定,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集中回答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组织保证;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基础和前提;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条件;第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保证;第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整体推进,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第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这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即从“思想理论”扩展为“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正如大会所强调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
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伟大进程、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大会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大会对改革开放推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作了“十个结合”的精辟概括。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大会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更高要求。这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与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奋斗目标相比较,这些新要求既与之相衔接,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进行了充实,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全面、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具体。特别是根据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实际,调整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深刻反映了党的治国理政理念的新发展,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
大会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明确要求。大会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十七大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意志,鲜明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发展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这对于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作者:付吉佐 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
责任编辑:梁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