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不仅要保护好中国古代的遗产,还要保护好近现代和当代重要的建设成果。
“目前,全国共划定历史文化保护街区970片,确定历史保护建筑4.27万处,数量较之前有了大幅增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出现了一批优秀实例。”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成效显著,但在过去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还存在重视古代、轻视近现代的倾向,不少历史文化资源没有纳入保护名录,其中就包括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
马萧林所提到的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主要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城市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承载了城市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文脉。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已经进入更新阶段,而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大多处于城市的繁华中心区,保护和管理问题日渐突出。“作为新的遗产类型,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的价值内涵和保护目标尚未形成广泛社会共识,资源底数和保护对象范围尚不清楚,部分重要的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未纳入依法保护范畴,保护的规范标准较为缺乏。”马萧林说。
为此,马萧林建议:
一要明确保护重点,强化法制基础。组织各地有序开展调查认定,进一步摸清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的分布与保存状况,指导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制定并公布保护规划,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立法保护,杜绝违法违规建设和拆除行为。
二要加强整体保护,延续街区风貌。指导各地结合老旧小区、街区改造,有序开展老旧建筑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将重要街区的保护纳入当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区域发展规划,有序疏解人口,激发街区活力,延续历史氛围,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
三要推进活化利用,融入现代生活。指导各地加大对各街区重要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开放力度,将具备条件的改造为博物馆、陈列馆等,保留城市发展记忆,同时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补足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稳妥推进重要街区的有机更新。
四要加强重点监测,引导社会参与。加强对重要新中国城市街区的日常管理,增强居民的自豪感和保护积极性、自觉性,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深入研究新中国城市街区的本体保护、业态发展、景观更新等问题,共同探索新中国城市街区发展之路。(记者 田凯中)
责任编辑: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