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富民强省的坚实根基,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制定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三个行动方案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作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部署。二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对制造业发展高度重视,省委工作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等明确提出“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均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坚持“项目为王”、滚动开展“三个一批”、实施“双长制”、加强企业技改等。这三个方案对这些重要安排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集成。三是借鉴先进省份与城市的经验做法。2020年以来,浙江、四川和重庆等地分别出台了《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我省作为全国重要工业大省,也应出台相关举措,明确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战略定位,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锚定“两个确保”,落实“十大战略”,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大力实施“六新”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通过高位嫁接形成“新制造”,焕发新活力,再造新优势;聚焦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实施“六高”工程,培土奠基生态圈层,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新兴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引擎、新支柱、新主导;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坚持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抓创新、强主体、育集群、拓开放、优生态,重点培育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努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传统产业重点实现质量效益显著改善、发展模式深度变革、新型化率大幅提升、转型生态加速形成等目标;新兴产业重点实现规模倍增、质效提升、动能更强、生态更优等目标;未来产业重点实现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生态更加优化等目标。
三、主要任务
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主要包括加速基础材料延链高端“新材料”、加快传统装备转型智能“新装备”、拓宽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新赛道”、打造轻纺食品现代时尚“新品牌”等重要任务。
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主要包括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芯屏网端器”生态圈、推动高端装备产业打造“大国重器”、推动新材料产业跃升高端前沿、推动生物医药“康养一体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应用、推动新能源产业“高占比用能”替代、推动节能环保“装备+服务”链式提升等重要任务。
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主要包括探索发展量子信息产业、加快壮大氢能与储能产业、积极培育类脑智能产业、超前布局未来网络产业、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重点突破前沿新材料产业等重要任务。
四、重点工程
(一)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主要包括:
1.新技术嫁接工程。掌握新技术嫁接主动权,打造新技术嫁接竞技场,加快新技术嫁接产业化。
2.新模式提质工程。强化智能制造提效,推进服务型制造增值,突出绿色制造降碳。
3.新链条重塑工程。培育优势产业链,强化产业链项目支撑,保障产业链安全。
4.新空间拓展工程。建设重大产业基地,加快产业入区发展。
5.新品牌培育工程。提升传统产业新产品质量,打造传统制造新品牌,加强新产品标准化建设。
6.新生态构建工程。强化政策引导,建设人才高地,优化资源配置。
(二)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主要包括:
1.高精尖技术抢滩工程。努力突破高精尖技术,着力补齐高精尖技术短板。
2.高性能新品占先工程。聚力打造高端新品,大力推广自创新品。
3.高能级群链提升工程。锻造产业链长板,攻坚产业链短板。
4.高质量企业倍增工程。加快新兴产业企业主体培育,推动市场化兼并重组。
5.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强化高端人才引育,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6.高效能金融助力工程。支持多元化融资,提高融资效能。
(三)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主要包括:
1.创新体系构建工程。引进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强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
2.高端人才引育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强化创新型人才引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
3.产业孵化加速工程。加强产业顶层设计,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4.金融资本汇聚工程。加强产业基金支持,健全金融服务机制。
5.对外产业合作工程。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五、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组织实施。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专项工作组、新兴产业抢滩占先专项工作组、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组,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相关省直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方案,形成推进合力。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 坚持“项目为王”导向,落实“三个一批”要求,统筹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给予支持。推动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平台等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推动协调解决问题。
三是加强督导考评。建立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在各地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建立新兴产业督导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每年对各地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排名。
责任编辑: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