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老街巷实现华丽蝶变 唤醒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活力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时间:2021-11-16 22:53 来源:开封市人民政府

  来开封旅游,不但要去各大景区,还要去历史文化街区。一座城市最能唤起人们记忆的,通常是一些历史悠久、具有地域特色的老街区、老建筑。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一条老街巷、一处古民宅、一个老街名、一棵古树,皆是时代的记忆,见证着城市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开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称。开封的历史文化街区,正在成为来汴游客和广大市民感悟开封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新选择。

  老街巷实现华丽蝶变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承载城市的过去,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源源不绝的文化滋养。

  如今的开封,除了有龙亭公园、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等著名景区,还有双龙巷、复兴坊等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成为来汴游客和广大市民的热门打卡地。

  “老街区,那不就是坑洼不平的街道、破烂不堪的老屋吗?”的确,在很多老开封的印象中,以前的开封,老街道、小胡同遍布城区,有历史的味道。但是,这些街道和胡同如同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有岁月沧桑,与现代化的城市街道和小区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近年来,开封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深度挖掘弥足珍贵、彰显宋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坚持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这篇大文章,让历史文化街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如今,这些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漫步其间,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处处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文化气息,仿佛穿越一般,可以与历史时光发生奇妙的连接,也让很多在这座城市生活多年的老开封为之惊叹。

  复建开街后的双龙巷,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屡屡刷爆微信朋友圈和抖音。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封市对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复兴和提升,再现了街区名宅荟萃的风貌,延续了街区旧有的街巷肌理,传承了街区原有的空间格局。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以主题客栈、名人故居、非遗展示、文创手工、时尚网红产品、特色餐饮等为主要业态,赋予街区文化传承、风貌再现、旅游体验、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该项目结合“城市双修”和棚户区改造等惠民工程,恢复原有街区,挖掘展示历史文化,打造“最中国、最中原、最开封”的城市名片。

  来到复兴坊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巨大的变化更是让人惊叹。随着复兴坊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提质改造工程的启动,“拥挤”在这片面积约0.22平方公里老棚户区的商场后街、鹁鸽市街、铁佛寺街、生产后街等10余条街巷便开始了蝶变重生:纵横道路两侧的电线杆和杂乱无章的电线消失无踪,道路两侧古朴典雅的建筑和街景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在开封市努力改造下,斑驳破损的临街墙面被统一粉刷成灰白色,以前坑洼不平的人行道如今全部得到硬化,街道上乱搭乱建的简易棚、违法建设不见了踪影……只用很短的时间,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重塑“活着”的文化记忆,对街巷格局保存完整、传统院落和历史建筑遗存丰富的复兴坊街区,开封市不搞大拆大建,也不同于一般的点状单体文物保护,而是整街区的保护利用。开封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实施“一拆”“三保”“四改”,即拆除违章搭建和丑陋张贴,保护市井格局、历史建筑、传统院落,改造街巷道路、老旧厕所、建筑立面和地下管网。

  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从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日益提升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城市规划建设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文化,是开封的符号,也是开封的灵魂。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开封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开封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特色,做好开封古城保护和开发这篇大文章”的要求,借势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战略,全面保护历史街区,延续街区风貌,传承历史文脉。2018年7月,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书店街历史文化街区、马道街历史文化街区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开封市以明清城墙内13平方公里为重点,编制完成《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整体管控指引开封古城保护与建设,规划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将古城整体格局、文物遗址、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包含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环境风貌区等)等纳入保护范围,严禁大拆大建,实施有序更新,保护好古城的整体风貌与格局。开封市制定《开封市古城保护条例》,在法定层面对开封历史城区、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提出多层次保护框架和策略。开封市正在编制的《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也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作为重要章节进行研究。

  开封市对开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修补与完善、更新与复兴、经营与管控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后,开封市紧紧抓住“城市双修”这一契机,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谋划实施大梁路等“6+6”示范街街景整治工程,完成鼓楼里、铁佛寺街等一批背街小巷和老旧街区改造,走出一条具有开封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的“古城修补”之路。

  为做好老街巷的文物保护工作,市文广旅局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老街巷文物建筑进行了普查统计,在保护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该局为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制作档案,建立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同时,市文广旅局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作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志牌,对这些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挂牌保护。市文广旅局还为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制作保护档案、设置文物保护标志牌、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部分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的文物保护轨道。

  近年来,开封市持续加大对历史街区、传统街巷中文物建筑的维修保护工作力度,先后对刘青霞故居(三号院)、张钫故宅、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旧址(杨靖宇读书处)、河南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等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在使文物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极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广泛好评。

  背街小巷有大民生。背街小巷位置隐蔽、面积较小,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这里既是城市的“里子”,也是城市的“脸面”,代表着一座城的“颜值”、文化和温度,更直接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

  斑驳破损的临街墙面被统一粉刷,以前坑洼不平的道路得到硬化,街道上乱搭乱建的简易棚、违法建设不见了踪影……在刚刚过去的几年中,开封市城区的一条条背街小巷接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手术”。这些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道路仿佛在一夜之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昔日破旧不堪、坑洼难走的“堵心路”被宽敞平整的“舒心路”所取代。

  开封市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完善街区功能,重塑街区活力。开封市实施了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等工作,并统筹考虑老街巷、老胡同的功能、空间、文化,有规划有步骤地对老旧小区、老街巷进行改造提升,改善人居环境。开封市除了维修改造小区的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等设施外,还修缮房屋外墙、围墙,完善养老、托幼、充电、快递等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通过一系列升级改造,改变了背街小巷路况差、出行难、灯不亮、污水流等一系列民生难题,让老街巷、老胡同更宜居。

  漫步在古都开封的古老街巷,徜徉在碧波荡漾的湖畔河边,那焕然一新的城市容貌、坦荡如砥的通衢大道、红绿相映的生态环境、沁人心脾的宋文化韵味以及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无不让百姓为之点赞,也彰显了开封这座古城无穷的魅力和生动鲜明的个性化特色。

  老地名守护着永不老去的乡愁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老地名则承载着民情风俗、历史掌故和地域特色等文化内涵,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迹,守护着永不老去的乡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名文化保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开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名资源丰富,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称。对开封这座八朝古都而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开封市规划新建了一批城市道路,通过实地勘察和广泛征求意见,多次邀请市级地名专家召开道路命名研讨会,对道路实地情况进行分析,对命名草案和征求意见进行研究讨论后,按照“坚持便民利民,体现历史传承,突出人文特点,提升城市形象”的命名原则,为保护老地名、传承开封历史文化、凸显历史底蕴、恢复一段城市记忆,精准筛选使用了一些历史地名。在实施复兴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时,开封市就注重延续街区原有街巷肌理,沿用商场后街、鹁鸽市街、铁佛寺街、生产后街等老地名,保留开封胡同文化记忆,展示城市历史。

  随着开封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新地名不断涌现,老地名不断消失,地名的稳定性逐渐被打破,老地名正在经受着现代化的冲击。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街巷名,让后来人了解开封街巷的历史变迁,近年来,开封市民政部门还开展了老地名统计工作,收集2000年之前形成的地名,包含正在使用和已消失的地名,为地名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2019年9月,市政协、市民政局与2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了开封市地名文化保护专项调研,并就当前地名文化保护和加强地名管理工作举行座谈,总结工作经验,研讨问题对策。2020年5月,市政协、市民政局召开了双月协商座谈会,围绕“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保护”建言资政、座谈协商,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开创了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新的协商机制,为社会各界、各部门聚焦地名文化真诚协商、凝聚共识搭建了一个新平台,更好地集聚了民众智慧、发挥了协商作用,助推提升开封市地名文化管理和保护工作水平,为创建高质量文明古城提供有效支撑。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开封市地名管理工作,弘扬和保护开封地名文化,今年9月,市政府印发了《开封市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明确了地名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地名管理协调机制,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规范了地名命名、更名的规则、程序,加大了对地名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该文件的出台将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规范有序的地名管理体系,提高全市地名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地名管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为更好地做好古城的地名保护工作,开封市还将推动成立“开封市地名管理委员会”,统揽全局、群策群力,及时研究论证地名命名、更名、销名工作,检查督导标准地名的使用情况,确保具体工作有序顺畅推进。同时,筹划建立老地名保护名录,对即将消失的地名,在消失之前登记相关地名信息,包括其来历含义、历史演变、消失原因等历史文化背景,并绘制原貌区位图,建立已消失地名登记备案库(录),以便日后查询和激活使用。在对开封市新建道路命名时,开封市将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智慧,使开封市的道路命名工作更进一步体现地方特色、展示开封市形象,进一步提高群众认同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封市还将编制《开封市地名规划(2021-2030)》,通过科学论证,将老城区一些有历史文化含义的地名纳入古城地名保护规划,从法律法规层面保护老地名,减少优秀地名的消失。

  对于八朝古都开封而言,历史文化街区、老地名凝聚着这座城市的文明,是城市独特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封的历史文化街区,留住的是古城文化基因,展示的是古城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王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