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宝丰县赵庄镇麦田中,被打成捆的麦秸秆正在装车。王双正摄
6月5日,芒种,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杨庄村种粮大户杨全兴的麦田里热浪翻滚,10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全国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河南(漯河·召陵)分赛区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
这场“比武”很特殊,比的不是谁收得快,而是谁收得好、谁的机收损失小。
上午9点半,随着裁判一声令下,10名机手登上收割机,降低割台开始作业。金黄的麦穗“吃”进去,粉碎后的秸秆“吐”出来就地还田。
20分钟后,裁判和志愿者进场,先是用卷尺测量留茬高度,看看是否超过了规定的15厘米,随后用木框随机框定两处区域。
“裁判用木框从作业区选取2至3个同等面积的点位,将遗漏的麦穗、麦粒捡起来称重,计算平均重量,再与亩产平均值对比,得出机收损失率。”省农业机械技术中心试验鉴定处处长刘晓文介绍,具体的数值还有待称重计算,从直观效果看,每个测点损失的籽粒数很少,目测机收损失率不超过1%。
“我从事农机作业十多年了,今年还参加了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培训。”52岁的农机手老焦说,在农田作业时不能只求快,要保持匀速前进,同时要根据小麦地块和品种的特性,控制好割幅,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率。
三辆四轮车早早地在地头候着,收割机伸出卸粮筒,黄澄澄的麦子哗哗地卸到车厢里。杨全兴笑得合不拢嘴,他说:“过去收完小麦后,麦田里常见到有人捡麦穗。现在很少了,因为麦穗遗漏少了。”
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降低机收损耗就是增加粮食产量。漯河市农机中心主任郭东升说:“漯河今年种植小麦235万亩,机收损失率减少一个百分点,按单产1000斤计算,全市就可以增收2350多万斤小麦。”
“今年,我们在全省五个地方举行机收大比武,希望引导广大农机手精操作、比技能、展风采,最大限度减少机收损失,确保颗粒归仓。”省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副主任涂步东说。(记者 刘晓波)
责任编辑: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