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与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转移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反蒋的空气弥漫全国,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矛盾不断增长,致使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迟迟未能行动。鄂豫皖苏区抓住这一时机,抓紧整顿地方武装,扩大正规红军。193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组成后,抓住在苏区周围的敌军尚处于分散状态的态势,决定实行外线进攻作战,主动出击,以粉碎敌人的“围剿”计划。从1931年11月初至1932年6月,先后发动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4次进攻性作战,总计歼敌6万余人,仅成建制歼灭的敌正规部队就有40个团,从而使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第三次“围剿”尚未发动即宣告失败。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势图(1932年6月) 图片来源:《简明河南党史》
经过4次进攻性战役,鄂豫皖根据地达到鼎盛时期。红四方面军总兵力4.5万余人,成为全国三大主力红军之一。所有不脱离生产的赤卫军、守备队等改编为赤卫军,地方武装20余万人。鄂豫皖根据地面积迅速扩大,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拥有商城等6座县城,建立了罗山、光山、潢川、赤城、赤南、固始、信阳等27个县的革命政权。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鄂豫皖省委等鄂豫皖根据地党政军机关驻扎新集,使这个偏僻的山区小镇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成了鄂豫皖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四方面军西征转移
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的大发展,直接威胁着南京、武汉。1932年7月14日,蒋介石自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调集30万军队,发动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这时,红四方面军士气高昂,枪弹充足,作战经验更加丰富;根据地扩大,红军作战有了更为丰富的人力物力支援。在战略上还能得到中央根据地红军的有力配合。如采取正确的方针,是能够打破敌人“围剿”的。但张国焘被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冲昏头脑,不承认新的“围剿”必然到来,不去做反“围剿”斗争的认真准备,反而要红军“不停顿的进攻”。在豫鄂边命令红军主力围攻麻城,以实现威逼武汉的计划,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部署;在皖西命令红二十五军固守霍邱县城,最后遭受重大伤亡。待到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时,他又轻率应战,结果使红军数战不利,始终未能形成战役战斗优势,摆脱被动局面。
1932年10月10日晚,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黄安县黄柴畈召开会议,决定留下少量部队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主力部队越过平汉线向西转移。随后,红四方面军摆脱国民党围追堵截,翻秦岭,渡汉水,屡历险境,历时两个多月,行程1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由陕南到达川北地区,开始了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新时期。
(原载于2020年8月版《简明河南党史》)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