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日报》推出重磅文章《你品,你细品,这样的河南》,在网络上刷屏。红色河南、硬核河南、开放河南、文化河南、生态河南展现出河南气质之美、形象之变,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我们在北京街头,采访了几位当地朋友,发现在他们心中,河南形象最鲜明的标志还是“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宝藏丰富”。的确,河南是考古大省、文献大省、戏曲大省、书法大省、“非遗”大省,功夫少林拳与太极拳早已享誉全世界。我们以“中”为理念,将“中”挂嘴边,可以说是中国基本观念诞生与活化的地方。
就拿中国国家博物馆来说,这里不少“镇馆之宝”,比如商代后母戊鼎、妇好青铜鸮尊、商代子龙鼎、商代乳丁纹青铜方鼎、牺形铜尊、鸟兽纹铜镜等,都出土于河南。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一定在静静地诉说着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河故事的源远流长。而我们河南人对文
物的珍视、对文化的尊崇,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13次提及文化,“十四五”文化发展目标任务,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四项。“打卡”博物馆、美术馆购买文创产品,参与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到公共图书馆感受书香……蓬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正在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在国家博物馆最显眼的展厅里,100克月壤在青铜“尊”造型的人造水晶中,这种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也给我们以启示,“跨界”能填平文化的代沟,科研与大众、传统与现代、技艺与科技,一旦这些“完美碰撞”擦出火花,文化就会“活”起来、“火”起来,产生1+1远大于2的效果。(记者 刘婵)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