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
“2021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是我心中的最佳节目”“甩出王炸”“支棱起来了”“青铜变王者”……2021年春节期间,一档来自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节目视频播放量超20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多次登上网络热搜。人们在看过视频后禁不住这样赞叹:“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这场5分多钟的舞蹈讲述了夜宴的乐师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14位“丰腴”又灵动的唐朝少女仿佛从画中走来,完全再现了风靡于唐代女性面部的潮流妆容“斜红”,服化道的考究让博物馆中的唐俑形象“活”了起来。
传统文化经典回归人们的视线,无疑向我们证明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根植传统文化,才能唱响时代心声、奏出文化强音。中央媒体纷纷发表评论,盛赞《唐宫夜宴》。
人民日报微博:惊艳!唐宫夜宴再现大唐之美
河南春晚《唐宫夜宴》节目以夜宴的乐师们为主角,展示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节目穿插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国宝,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
新华社:不迎合、不媚俗,当潮不让你最中!
河南牛年春晚出圈了,《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等节目广受好评。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焕发新生,是真正的顶级流量;它们不迎合、不媚俗、不煽情,因东方气韵而打动人心,传颂四海。从文明古国到文化强国,最直观的体现在于文化自信的回归、东方文明的重塑,这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风气的引领者,当亿万人民自觉热爱传统文化并由衷自信,这条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将永恒传续,我们也将手握通往未来的文明密码。
光明日报:上热搜的歌舞节目,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舞剧看似普通,但背后作为支撑的中华传统文化却足够深厚、广阔,让人们能够有持续的动力去发掘和探寻。讲好传统文化的故事,不仅仅是邀请人们走进博物馆观摩文物,它也正在以更加鲜活、丰富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文化生活。文化是抽象的,却也是无数彼时彼刻曾经真实生活过的人所编就的一张意义之网。舞台艺术通过选取其中的几个节点,进行演绎和放大,让人们在获得感官的愉悦与共情的同时,也更能够追根溯源,产生心灵的呼应。真实性和艺术性,让传统文化在流量时代,也能够获得人们的青睐。
人民网:从传统画卷中奏出的文化强音
优秀传统文化搭配多元的表现方式和展示平台,随着春天的到来,吹进了人们的心里。当下,传统文化审美已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新国潮”不仅涵盖了文化创意产品,也融入到当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空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设计,最能打动观众。从博物馆里三彩乐俑得来的灵感,汲取了唐俑服饰造型特点,传统文化元素在节目中运用得淋漓尽致。《唐宫夜宴》通过结合当代人的视觉审美来讲述唐朝的故事,一群穿着唐朝服饰嬉戏的少女成了观众眼里熟悉的陌生人,她们在一颦一笑中生动地展现了唐朝独有的美学风范。
中青网: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唐宫夜宴》之所以能“霸屏”多日,是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既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也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一举两得。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
为什么《唐宫夜宴》这样火,能被央媒纷纷点赞?因为这个节目代表着河南,因为它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次“唐宫夜宴”里调皮的仕女,也是另一种文物会说话;不仅会说话,还会跳舞、会调皮,严肃外表下掩藏不住俏皮的心。传统文化不是藏在博物馆里,不是束之高阁,也不是拒人千里。就是要通过创意的方式,走近百姓,走近大众。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河南之于中国,就像中国之于世界。传统文化的复兴,国人文化的自信,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的骄傲,而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也是不同寻常的责任。
责任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