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原大地共庆丰收。在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作为河南主会场的开封大地处处瓜果飘香、人人喜笑颜开。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人们用玉米、花生、菊花、现代农具等“三农”元素装扮舞台,表达丰收的喜悦。
本次丰收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黄河流域农耕文明脉络演进”和“黄河流域九省区发展及互动”两条主线展示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凝聚千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自信与底气,借助丰收节,让优秀黄河传统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开封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围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任务,守正创新、奋勇争先,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打开新局面。开封乡村振兴“1+6”示范带建设获2019年度全国“三农”创新榜大奖,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得省政府激励表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功经验得到“全国农村人居环境”公众号推广,非洲猪瘟防控保持“零疫情”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促使开封市成功取得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承办权。这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开封市“三农”工作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也是对全市所有“三农”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激励和鼓舞。
农业“压舱石”稳固有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近年来,开封市把“三农”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确保时刻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
今年以来,开封市小麦生产经历轻旱、暖冬旺长、倒春寒和病虫害,遭遇了疫情冲击。面对这些挑战,开封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稳面积、稳政策、稳产能。通过高标准良田建设实现“藏粮于地”,全市超额完成2018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万亩;高标准完成2019年度18万亩建设任务,并得到省政府1500万元激励表彰。通过加快推进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融合,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让水肥一体、测土配方、免耕沟播、统防统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等新技术成为粮食生产的“标配”,着力实现“藏粮于技”。
今年开封市夏粮总产达194.2万吨,较上年增加2.12%,单产增加1.73%。同时,上半年全市畜牧业平稳发展,生猪产能恢复持续向好,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7.64万吨、15.76万吨和9.97万吨,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为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农业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开封市坚持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产业扶贫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着眼于筹长远、谋大局、求落实,实实在在提升扶贫带动能力,增强贫困村经济发展后劲,惠及贫困户,托起群众致富梦,在助力全市脱贫攻坚中取得显著成效。
开展“十链百园千基地”建设。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全市打造10个以上以小麦、花生、大蒜、蜜瓜、菊花、红薯、食用菌、生猪、牛、羊、鸡、鸭等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和100个扶贫产业园、1000个扶贫产业基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提升了带贫能力。到今年年底,全市在原有产业叠加度基础上再增加1个产业叠加度,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中产业收入再增加3000元。
强化农技服务“造血”功能。400余名技术人员组建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队,共开展科技扶贫12万人次,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20多项,通过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贫困农民2000人。遴选1348名产业发展指导员,为贫困村产业扶贫提供产业帮扶指导。利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业科技服务手机短信平台、中国农技推广App、农技推广服务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快农业信息推送。目前已有1145个益农信息社站点投入运营,平台累计提供公益服务34912次,助推1094个村庄实现农产品上线销售。
此外,开封市还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带贫功能和作用,让5万多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乡村振兴探索取得新经验
开封市于2018年年初即开启“1+6”示范带建设,先行先试,探索乡村振兴开封经验。“1+6”示范带位于开港经济带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和郑汴港协同发展核心区,包含朱仙镇镇区和西姜寨村等15个村庄,占地56.69平方公里,覆盖人口3.68万人。两年多来,示范带持续推进“五大振兴”,突出农文旅融合,大胆探索实践,已成为全市“三农”优先发展引领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全市产业扶贫基地。“1+6”示范带还是推进“三产融合”“三链同构”先行区,已建成国家高油酸花生基地,并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爱思嘉鱼菜共生产业园、乐田共享农场和精品民宿区等重点项目,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带动群众参与。示范带荣获2019年度中国“三农”创新榜大奖。
在示范带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开封市构建“一十百千”乡村振兴工作布局,理清思路、明确路径,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振兴“开封模式”加速形成。目前,兰考县围绕“五大振兴”作出了示范探索,其他县区示范带整体规划已基本完成、正全力推进。相信不久,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群众“富口袋”又“富脑袋”的美丽乡村会在古城大地“花开满园”。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两年多来,开封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增加农民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幸福美丽乡村。
有序开展“厕所革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好源头关,将责任细化到改厕的产品采购、施工、监管、验收等各个环节。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卫生厕所改造52万余户,创新开发了人居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对户厕改造进行信息化管理,一户一档。
建立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结合“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和“村庄清洁行动秋冬战役”,全市普遍开展村庄垃圾“清零”行动,重点清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坑塘沟渠、河边桥头、道路两侧等地方堆弃的垃圾及杂物。同时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常态化管理和维护,确保保洁机制长效运行。各县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村庄保洁人员配备均超过0.3%。
综合施策优化农村生态。采取强化宣传、高效管控、督导巡查、严格奖惩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大秸秆清运力度,严格落实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管理制度,依托蓝天卫士监控平台,配合2070个应急小分队,24小时不间断管控,秸秆禁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始终保持省蓝天卫士监测“零火点”。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1%以上。超额完成省下土壤污染治理年度攻坚任务。化肥使用增幅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在83%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7.25%。
农业产业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开封市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从投资、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推动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化规模持续增长,经营收入逐年增加,农业产业化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格局。截至目前,全市现有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含兰考)、14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含兰考)。开封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合格7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总数达7家。
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全方位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总数达25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63个,绿色食品标志许可85个,新增通许小麦、尉氏桃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总数达6个;开封市2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开封市获得5个省级区域品牌、4个省级企业品牌、22个省级产品品牌、6个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
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功创建兰考“湖羊—蜜瓜”、杞县“大蒜”、祥符区“花生”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了通许县“菊花”、尉氏县“食用菌”、尉氏县“优质小麦”市级产业园,培育县级产业园20个。
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开封市通过加强培训指导,狠抓规范提升,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全市通过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4531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0家,共创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5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家,评定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68家。全市共有经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2950家。
不断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水平
开封市大力实施党建引领重大专项,全面提高以党的建设为根本的基层基础工作质量,进一步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引导农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保障,全面叫响“开封党建计划”基层党建品牌。
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进”,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法治乡村建设,让乡村德治如春风化雨润人心。通过深入推进“一约五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孝善理事会)建设,2020年年底,开封市80%的行政村普遍建立“一约四会”。
高质量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全国文明乡镇4个、文明村5个,省级文明乡镇16个、文明村15个,文明乡镇占比已经在80%以上,文明村占比已超过50%。挖掘家建文明。探索发展“四队三会一社”(党建服务队、夕阳红志愿队、树木管护队、青年突击队,文明新风促进会、乡贤联谊会、老兵协会,孝贤社),完善街长制、户长制,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好媳妇”“好婆婆”评比,倡导文明家风,共树和谐乡风。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