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0年6月22日10:00,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
发布内容:介绍河南省“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工作落实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赵庆业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尚英照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曙辉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社会保险中心主任
王峻峰 省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司新鲜 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
戴友良 漯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主持人:
常轶旸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公室主任
主持人 常轶旸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六稳六保惠民生,创新奋进促发展。民生关乎民心,基层关乎根基,在当前形势下,保基本民生稳固、基本生活稳定,保基层运转正常、基层治理顺畅,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政策履职和各项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更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保障。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河南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专题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重点发布我省“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庆业先生;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尚英照先生;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社会保险中心主任王曙辉先生;
省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峻峰先生;
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司新鲜女士;
漯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友良先生。
首先,请赵庆业先生介绍我省在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方面的财政资金保障情况。
赵庆业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基层稳则社会稳,基础牢则事业兴”。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基层运转,事关基层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公共财政的职责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就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5月22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作为今年政府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保”工作,多次做出安排部署。
近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财力不断壮大,全省所有县(市、区)在预算安排上都能够较好满足财政“三保”支出需求。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严峻,财政收支矛盾前所未有,面临的“三保”压力挑战较大。省财政将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兜紧兜牢“三保”底线,全力做好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基层运转各项工作。
一、坚持财力下沉,提升基层财政保障能力
一是帮助市县增强财力,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我省基层“吃饭财政”特征明显,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是相当一部分县区的重要财力来源。近年来,省财政持续加大对基层转移支付力度,2019年四季度提前下达2020年转移支付3660亿元,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519亿元,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快转移支付预算下达进度,陆续向市县预拨医疗卫生、稳就业、稳投资、财力补助等资金,提前下达资金截至5月底累计38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2亿元,为市县落实“三保”支出和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帮助市县增加现金流,阶段性增加市县财政资金留用规模。将应拨付给市县的资金“提前”给市县使用,阶段性增加市县库款支配能力,确保基层财政“三保”支出保障更加及时。2020年3月1日至6月底,中央提高我省财政资金留用比例增加的现金流,省财政通过提高县级财政资金留用比例或增加日常现金调度的方式,全部留给县级使用。对金额较大的“三保”和疫情防控等重点补助资金,省级通过单独调度现金的方式确保支出需要。
此外,今年中央财政将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总共2万亿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支持地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总量将比上年增长12.8%,其中与地方落实“三保”密切相关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和均衡性转移支付分别增长10%。省财政将不折不扣落实中央要求,当好“过路财神”,不当“甩手掌柜”,待中央资金下达后,第一时间将资金分配拨付到市县,尽快发挥资金效益,为困难企业和群众纾困解难。
二、强化预算管理,兜紧兜牢“三保”底线
一是预算编制突出“先”。指导督促市县财政部门严格落实保障责任,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坚持国家标准的“三保”支出在“三保”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是预算约束突出“硬”。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控预算追加事项,在全年“三保”支出预算未按政策足额安排前,除疫情防控和应急救灾支出外一律不得安排其他项目支出预算,2020年,各级预算执行中追加事项比2019年大幅下降。
三是支出结构突出“优”。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年初已压减一般性支出基础上,进一步压减会议、差旅、培训、出国等公用经费以及受疫情影响可暂缓实施和不再开展的项目支出,省级一般性项目年压减累计比例不低于10%,对当前尚未下达的非重点、非刚性专项资金按照不低于50%进行压减,集中财力保障“三保”等重点支出,把有限资金用在紧要处、用在刀刃上。
四是存量资金突出“活”。积极盘活各类沉淀资金,做到应清必清、应缴必缴,化零为整集中用于“三保”等关键领域。建立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对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部门和市县,适当压缩下年财政预算安排规模。截至目前,省级已收回2019年及以前年度财政存量资金71亿元,优先用于保障重点支出。
五是资金绩效突出“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精打细算每一分钱,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同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对低效无效项目进行压缩、调整或取消,建立预算安排有增有减、有保有压工作机制,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绩效为导向调整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经过全省上下积极努力,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区)“三保”年初预算基本足额安排,“三保”支出总体拨付到位,“三保”政策落实整体较好。下一步,省财政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千方百计开源节流、盘活存量、深挖潜力、壮大财源,抓重点、保基本、兜底线,为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基层运转提供有力支撑!
主持人 常轶旸
接下来,请尚英照先生介绍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六保”任务、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的情况。
尚英照
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省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的任务艰巨,民政部门常年救助的对象有900多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强化政治担当,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民生保障工作中,以保促稳,稳字当先,用心用情守护好民政服务对象的生命安全,切实守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民生保障资金投入,做到“应保尽保”。2020年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09.7亿元,统筹用于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比2019年增加近10亿元。疫情发生前,我们提前拨付了77.1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疫情发生后,我们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32.6亿元,联合省财政厅按要求及时下拨。持续提高救助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将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3860元提高到4260元,增幅10.4%;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由520元提高到570元,增幅9.6%;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各增加12元,分别达到286元、178元,稳定实现贫困人口“吃穿两不愁”目标。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得到妥善照料,集中供养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达到年人均5538元,有效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
二是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做到“应兜尽兜”。为了切实兜住民生保障底线,我们进一步拓展农村低保范围,实行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特殊扶贫政策,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参照“单人户”直接纳入低保,创新性地做到了“户保”与“人保”的有机结合。对基本生活受疫情影响陷入困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困难群众,通过发放临时救助先行予以保障,确保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农村低保人数达到27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7%,农村低保的保障面进一步扩大,较去年同期增加17万人。全省新增农村低保对象8.5万人,动态管理退出5.5万人,较好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目前我省剩余35.3万未脱贫人口中,低保、特困人员32.4万,占比92%,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是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解难的功能,做到“应救尽救”。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赋予乡镇部分审批权限,提高临时救助的时效性。全面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统一城乡临时救助标准,稳步提高临时救助水平。对特别重大的急难型救助采取“一事一议”给予救助,让临时救助实现“零等待”。今年一季度,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0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9万人次。同时,我们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工作,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3-6月阶段性发放范围,增发一倍临时价格补贴。目前已发放临时价格补贴5.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294万人次,有效缓解疫情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造成的影响。
四是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做到“应养尽养”。实施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今年以来已发放高龄津贴5.7亿元。健全农村兜底保障服务体系,累计投入3.4亿元,实施敬老院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医疗康复“五大工程”,3年内全省所有县将建成1所以上以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机构,确保有意愿集中供养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都能入住。出台有效应对疫情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纾困政策,共发放临时纾困补贴517万元。利用福彩公益金补助166万元支持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减免房租50万元。郑州、新乡、许昌、济源等地补助67万元,对3300多名老人和工作人员免费进行核酸检测。将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列入我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鼓励通过养老服务行业吸纳新的就业,2020年以来,全省已培训养老护理员2000余人次。
五是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做到“应扶尽扶”。简化优化孤儿认定工作程序,为1.8万名孤儿按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全面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进一步规范“明天计划”和“孤儿助学”项目管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实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全省共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2万人次。持续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今年前5个月,全省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 6.2亿元,90万困难残疾人享受了生活补贴,117万重度残疾人享受了护理补贴。
六是发挥部门优势凝聚民生兜底保障合力。优先保障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重点县、大别山革命老区和黄河滩区等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44.8亿元,对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倾斜1.5亿元,有力地保障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履行基层社会治理职能。指导推动城乡社区做好疫情防控,落实社区精准防控措施。疫情期间全省近30万城乡社区工作者和38万机关下沉干部日夜奋战在5万多个城乡社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社区防线。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复产复工。今年一季度,全省共有3883家社会组织投入疫情防控,投入人员35.5万人次,募集款物5亿多元。郑州、许昌、焦作、三门峡、驻马店等地通过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涉企收费等方式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六保六稳”工作,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指导会员企业科学安排复工复产。激发全省慈善、社会工作力量和志愿服务事业活力。截至6月16日,全省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累计接收现金捐赠10.6亿元、支出10.1亿,接受物资捐赠折款5.93亿元,支出5.89亿元。实施“三区计划”“牵手计划”,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41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全省300多万志愿者、2800多个志愿服务团体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5万个,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90万小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紧盯“六稳”“六保”的民政任务,全面履行“三基”职责,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切实兜住基本民生保障之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主持人 常轶旸
现在,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按照惯例,提问前先通报一下你所代表的新闻媒体。
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
赵厅长,您好。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基层财政困难比较突出。请您介绍一下,财政部门采取了哪些制度性举措兜紧兜牢“三保”底线?
赵庆业
我省是人口大省,县域数量多、基层“吃饭财政”特征明显,做好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近年来,省财政一直高度重视基层“三保”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提前谋划、精准预判、综合施策,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做好县级“三保”工作的“1+3”制度体系,形成了涵盖“三保”预算编制审核、预算执行监控、风险应急处置的全过程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省市县三级责任体系。按照“县级为主、省级兜底”原则,我们建立了省市县“三保”工作协同机制,形成了“三保”工作合力。县级全面落实保障责任,在预算编制执行的各环节落实“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首要位置,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和机构运转。省辖市承担直接管理责任,加大对县级“三保”资金和政策落实情况的摸排分析,做到底数清晰、问题明确,对“三保”较为困难的县区,要在财政体制核定、国库资金调度等方面予以支持倾斜。省级承担全省财政“三保”工作的主体责任,通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持续加大对县级“三保”的投入力度,推进县级财政“三保”全面落实。
二是实施预算编制审核。为督促市县严格按照底线思维优先编列“三保”支出预算,省财政建立了“全面审核+重点审核”的预算编制审核机制,省、市两级财政对县区开展“三保”预算编制事前审核,省财政对“保工资”预算进行重点审核,对“三保”支出预算安排存在缺口的,督促其及时调整或调剂预算补足,确保把紧预算编制关口。
三是设立工资发放专用账户。我们要求所有县区在人民银行同级国库设立工资发放专用账户,省、市财政在调度国库现金时,省市财政在调度国库现金时,根据各县区工资预算支出需求将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含基数性补助)、固定数额补助、基数性结算补助按月拨付专用账户,从源头上、机制上坚决杜绝工资发放不到位的现象。
四是建立“三保”支出报告制度。我们实施“三保”风险月动态监控评估,严格落实县级“三保”执行情况月报制度,加强对未来1-3个月“三保”风险的分析研判,对收支矛盾突出、债务风险高、暂付款规模大、库款保障水平持续偏低的地区予以重点关注,努力做到风险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
五是强化库款运行跟踪监测。指导市县财政部门会商同级人民银行扩大分级库款余额等信息共享范围,完善库款监测和调度机制,科学组织资金调度。同时,统筹安排各项财政收支,加大暂存暂付性款项清理收回力度,保持合理的库款规模用于保障“三保”支付。
六是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对因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或资金安排不当、隐瞒情况不报导致“三保”支出未足额落实的市县,省政府将约谈有关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并予以通报批评,省财政将采取限制产业类财政专项资金申报、取消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和暂停产业类、建设类政府投资基金投入等措施;对群众反映强烈、引发不良社会影响或群体性事件的,移交有关部门从严从重问责。
中新社记者
王主任,您好。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安全网,起着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请问,人社部门在发挥社保作用、保障基本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曙辉
非常感谢新闻界朋友们长期以来对人社工作特别是社会保障工作的支持!社会保障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主要任务是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全省各级人社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在大力实施社会保险综合降费、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单位缴费、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帮助企业纾困发展,扎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各项社会保险的功能作用,积极做好保基本民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今年以来,在受新冠疫情影响、社保费征收能力收窄、基金收入大幅减少的形势下,我省切实加大资金筹措和调剂力度,努力均衡各地基金负担,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今年前5个月,全省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出868.04亿元,惠及1935.3万人,其中: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待遇524.95亿元、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发放养老待遇241.82亿元、为城乡老年居民发放养老待遇87.42亿元;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5.02亿元;发放工伤保险待遇8.83亿元。各项社保待遇全部实现按时足额发放,没有发生拖发、漏发现象,较好地发挥各项社会保险保生活、保民生的兜底作用。
二、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更好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6月12日,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失业保险保生活稳就业工作的通知》(豫人社办【2020】44号),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扩大至所有参保失业人员,将不符合领金条件的失业人员、领取失业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大龄失业人员、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失业农民工等纳入保障范围。对领取失业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大龄失业人员,继续发放失业金直至法定退休年龄。实施阶段性失业补助金政策,自2020年3月至12月,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不符合领取失业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可以申领6个月的失业补助金。扩大失业农民工保障范围,对2019年1月1日起有参加失业保险记录但累计参保不满1年的失业农民工,参照参保地城市低保标准,按月发放临时生活补助等等。通过一揽子超常举措,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独特作用,牢牢兜住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这个民生底线。
三、稳预期,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从2020年1月1日起,为2019年底前退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增加基本养老金,这是我省连续第16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是连续第5次同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今年调整养老金的幅度与去年基本持平,提高的养老金要求7月底前发放到位。同时,按照全国两会精神,今年还要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目前国家正在制定方案,待国家调整方案下发后,我省将第一时间抓好落实工作。
香港商报记者
王峻峰局长,您好。我们知道,医疗保障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压舱石。想请您介绍一下,省医保局成立一年多来,在保民生方面都有哪些具体举措,效果如何?
王峻峰
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河南医疗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省医疗保障局组建以来,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为己任,切实增强全省1亿多参保群众医疗保障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以实际行动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为助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应有贡献。我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以健全医疗保障体制机制“保基本”。组建至今,我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手抓机构改革,一手抓事业发展。截至目前,省、市、县三级医疗保障行政机关已经全部组建完成,全省29个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已有25个随机构改革划转,医疗保障工作体制机制框架基本形成。在《社会保险法》的制度框架下,结合我省实际,先后出台17项医疗保障政策性文件,初步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为更好服务参保群众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二是以提升医疗保障待遇水平“保民生”。民生稳,民心就稳。我局积极践行为民服务宗旨,让全省参保群众能够及时享受到更好医保待遇。2019年,全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在75%左右,医疗保障的总体待遇水平有较大提升。持续优化药品目录,做好国家谈判药品在我省的落地,将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扎实推进省定重点民生实事,将80岁以上城乡居民参保老人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共有95万人次享受此项待遇。落地落实“两病”用药保障机制,自2019年11月开始,全省符合条件的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开始享受“两病”门诊用药政策待遇。
三是以落实落细医保政策“惠民生”。结合我省实际,重点抓好医保重点领域改革和医疗保障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质效更佳的医保政策红利。按照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工作有关要求,保障25个集中招标采购中选药品在我省落地实施。实施中选价格后,药品采购金额从24.1亿元降至3.8亿元,初步解决了人民群众较为关注的“看病贵”问题。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积极推进市级统筹、门诊统筹,降低住院率、防范“小病大治”。持续推动医保领域“减证便民”,经办手续不断简化,努力做到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扎实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省内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达到1008家,跨省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达到943家,实现了县级以上全覆盖。2019年,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基金280.81亿元。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实施意见》,对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实行减半征收。减征期间,个人医疗保险权益不受影响,让我省企业减负约40亿元,减轻了疫情对全省就业形势的影响,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四是以打好医保领域精准脱贫攻坚战“兜底线”。咬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放松,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持续实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政策向贫困人口倾斜,全省困难群众享受门诊重特大疾病和门诊慢性病待遇694.18万人次,享受大病保险待遇50.71万人次,享受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待遇98.34万人次,享受医疗救助226.01万人次,政策内报销比例达到93.38%,贫困人口医保待遇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此外,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省级统筹,缓解了参保群众地区间医保待遇不平衡问题。
下一步,我局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疗保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六保六稳”的决策部署再加力、再加压,切实把惠民生的政策、保民生的举措完善好、落实好,努力开创河南医疗保障事业发展新局面!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记者
戴局长,您好。在现实工作中,基层民政工作者直通基层,直面百姓需求。请问,漯河市民政部门是如何充分发挥兜底保障职能,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的?
戴友良
十分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特殊背景之下,民政部门的兜底保障任务非常繁重,处于“关键战位”。漯河市高度重视兜底保障脱贫攻坚和“六稳”“六保”工作,漯河市民政局用心用力履行好民政部门的兜底职能,从五个方面抓好兜底保障基本民生工作:
一是提高低保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确保应保尽保。为确保城乡居民的生活在“支出陡增、收入陡降”的情况下仍不至于滑入贫困线以下,我市从今年1月1日起,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7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60元。进入二季度,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市决定再次“提标”,将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4月1日起提高到4560元,全市将有一万多人、约占农村常住人口0.8%的边缘贫困人口新纳入低保范围,从而使兜底保障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是落实各项民政兜底政策,确保应享尽享。我市目前的农村低保对象已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下半年将达到4%左右,农村低保金月补差平均水平达到198.34元,比省定最低目标高20.34元;我市及时启动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1-4月向城市、农村低保对象分别发放临时物价补贴月均60.5元、38.53元,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受到影响;全面落实老年人、残疾人福利,按时足额发放高龄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落实孤儿、事实孤儿、困境儿童政策,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已经全部享受福利或救助保障。截至5月底,我市共发放民政政策性资金近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3.86%,基本民生兜底的力度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是多元化保障特困人员,确保应养尽养。将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供养标准提高到6293元,比贫困标准高了近2300元;对居家供养的特困人员按照不低于最低工资5%、10%和15%的标准发放护理费;加大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设施改造力度,今年新增护理型床位4000多张,确保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入住敬老院。
四是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确保应救尽救。我市今年3月专门下发文件,提高临时救助标准、下放临时救助审批权限、放宽临时救助申请条件,对受疫情影响和因突发性、紧迫性问题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对受疫情影响不能外出务工、不能正常开业经营等特殊情况,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低保,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加大临时救助力度。今年前5个月,全市累计实施临时救助3108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57.27%,人次平均临时救助金额达到1351元。
五是夯实城乡社区工作基础,确保兜住实底。按照省厅和市委市政府部署,我们坚持兜底保障“工作下移、力量下沉”,使民政服务深深地根植于社区群众之中,使保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直达城乡社区一线,确保了民政兜底工作实打实。前段时间,我市1346个城乡社区、7366名社区“两委”成员和51107名村居民代表、72000多名志愿者,在疫情监测点和社区劝返点上日夜奋战,兜住、兜实了社区疫情防控的“网底”。当前,我市“地摊经济”非常活跃,我们积极引导各个社区充分发挥联系群众最密切的优势,主动做好政策宣传、贴近服务、帮助帮扶等工作,履行卫生打扫、秩序维护等义务,让更多的城市低收入人员、农村待业人员、贫困户等参与到“地摊经济”中来,在落实“六保”中发挥出社区的独特作用。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聚焦“六稳”“六保”和兜底保障基本民生,严格对表对标,充分发挥基层民政部门职能作用,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稳底、兜牢底。
河南日报记者
司新鲜处长,您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适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请问,民政部门下一步打算怎样落实“两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谢谢。
司新鲜
这位记者朋友提的问题非常好。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对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都要实施救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进一步具体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困难群众的深切关心、关爱。今年以来,全省民政部门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精准实施救助等,全力保障疫期下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下一步,还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适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指导各地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对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导致收入下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居民,凡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二是加强贫困人口摸底排查,强化兜底保障。认真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全面详细摸清城乡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情况,掌握人员底数。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给予一定时间的“渐退期”。健全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未脱贫人口和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的已脱贫人口以及建档立卡边缘人口。
三是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提升照料服务。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将纳入特困救助供养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到18周岁。继续实施乡镇敬老院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医疗康复“五大工程”,尽最大努力满足有集中供养意愿的人员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服务质量。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探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是适度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帮助渡过生活难关。加强对生活困难未参保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符合条件的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对遭遇重大生活困难的,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高救助额度。在乡镇(街道)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开展“先行救助”,缩短救助等待时间。严格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依规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五是优化社会救助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水平。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及时受理群众救助申请。简化优化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审核审批流程,逐步将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探索建立“网上办”“指尖办”等途径,方便困难群众快速办理救助申请。科学调整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和公示公开等形式,对没有争议的救助申请,不再进行民主评议。
六是加强督导协调,确保政策落实落地。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加强部门衔接配合,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认真开展社会救助信息共享与数据比对,及时比对核实户籍、纳税记录、社会保险缴纳、不动产登记、银行存款、金融资产等信息,精准认定救助对象。强化工作督导和资金监管,主动接受监督,依法依规追究违纪违法责任,同时加大对骗取社会救助行为的查处力度。
主持人 常轶旸
媒体朋友们,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而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情况下,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对于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今年以来,我省聚焦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集中财力、健全机制,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全面做好保障基本民生和基层运转各项工作。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坚决兜紧兜牢民生底线,全力确保基层有力有序运转,切实地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再见。
责任编辑:银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