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小有洞天”民宿:老房子穿上了新外衣
为民宿吸引人气的民俗表演
民宿中的读书会
图书室已是民宿的标配
游泳池从高端酒店走向民宿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长期存在,可以说,目前我国民生发展的最大“短板”在农村,民生建设的最大难题也在农村。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破解这一难题,补上农村民生发展这一“短板”,是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近年来,河南省在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根据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消费升级、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充分利用河南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以发展旅游业带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地方都把民宿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点,不断完善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做大做强民宿产业,以民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实现了乡村民宿业快速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扶贫和农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河南“三山”(大别山、太行山、伏牛山)地区在这方面的许多工作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取得了良好成就。以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美化了乡村,加快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显现出了重要作用。
1、民宿发展推动农民就业就地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决定着每个家庭的生计。为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障劳动者基本的就业权利,既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范围非常狭窄,难以满足农民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由乡村流向城市、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这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农民的就业渠道,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令人遗憾的影响。特别是大批农村劳动力为家庭生计常年在外辛苦打拼,与家人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不仅导致农村的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留守群体普遍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也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和烦恼,影响着人民生活的幸福。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更希望能在家门口就业,希望在就业的同时能兼顾对家人的关爱照顾。为解决农民就业的这一困境,近年来,河南各地高度重视民宿旅游业对就业的带动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吸纳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在旅游民宿业就业,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特别是帮助一大批贫困人口实现了创业就业,脱贫致富。一方面,旅游民宿的兴起和发展为群众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前景,不仅吸引了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办民宿,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资创业办民宿;另一方面,民宿带动了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吸纳了更多的人在旅游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就业。如河南新县,目前发展“豫风楚韵”农家乐600余家、乡村民宿100多处,旅游商品加工企业60多家,带动3万多名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就业、创业,吸纳就业人员多达5万人。
2、民宿发展开辟了农民增收脱贫的新途径
收入是民生之源。从根本上说,人们一切生活的基本前提就是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获取稳定的收入。没有收入的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没有一定水平的收入,也就不可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狭窄,收入结构单一,导致农村的贫困问题突出。近年来,为了实现农民增收脱贫的目标,河南“三山”等地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产业,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旅游兴业战略;把发展民宿作为实施旅游扶贫、旅游兴业的中心任务,大力促进民宿旅游发展,不仅带动了大批群众创业就业,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使这些地区的生态优势转变为民宿发展红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带动大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是民宿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了一大批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者的工资性收入;二是民宿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推动旅游服务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带动了一大批群众从事民宿旅游产品的经营和服务,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民宿经营性收入;三是通过合作社加公司加农户等方式,鼓励农民以自己的房屋、承包的集体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等资产入股民宿项目,享受民宿发展带来的红利,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如河南光山县民宿产业的发展,目前已辐射带动12个乡镇26个村庄,采用股金分红、提供岗位、提供土地和协助资金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户数420户、贫困人口4200人,户均增收金额2000元,对乡村振兴、农村脱贫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3、民宿发展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提高
公共服务以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生产和发展直接需求为目的,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的根本条件。可以说,一个地区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无论是在基础性公共服务,还是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都很不完善,发展水平低,不能适应农村居民生活、生产和发展的需求,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因此,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民宿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需求,是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河南各地政府为了满足民宿旅游业发展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一是大力加强交通、供水供电、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公用服务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消费者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生态宜居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二是不断推进科技推广、政策性信贷、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公共服务发展,为民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经济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公共服务支持;三是大力发展就业、教育、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创业就业、休闲养生、研学体验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例如,河南新县为夯实民宿发展环境,近年来不断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民宿项目建设与美丽乡村、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统筹谋划,抓好规划设计、土地、环评、征地拆迁等前期基础工作,强化厕所革命,加强风景廊道、旅游驿站、观景台和生态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为了适应民宿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提升民宿业的服务水平,新县还投资创办了大别山民宿学院和大别山商学院,加强对民宿从业者的创业就业教育培训。同时,通过引进现代科技进行智能化设施建设,实现了民宿服务的智慧化、现代化。
4、民宿发展助力农村文化水平大提升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需求也是人民群众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改变农村文化贫困落后的局面,既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民宿旅游产业的兴起为农村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近年来,河南各地在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中,紧紧抓住消费者消费观念转变、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增加的契机,积极推进民宿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仅推动了民宿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一是适应民宿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民宿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二是大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强传承保护,把旅游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提升了人们对历史文化传统认知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实现“文旅融合”和“沉浸体验”相结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愉悦感和归属感。如河南信阳市在推进民宿发展中,坚持把品牌运营、提升质量作为重要原则,一手抓品牌引进,一手抓人才培养,通过开办“大别山旅游讲堂”民宿培训班,采取多种形式对民宿业主、管家、厨娘开展经营、管理、服务培训,提升群众发展民宿的综合素质。同时,新县还围绕民宿产业,挖掘传统资源,实现了旅游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一是通过挖掘传统美食、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民俗文化活动展演,形成“住乡院、吃乡宴、听乡戏、忆乡愁、购乡品”的全链条、高品质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二是加强以自然风光、传统村落为特色的乡村景区建设,让古建民居得以保留、村落庭院得以绿化、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三是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民宿产业,激活群众的红色记忆、奋斗意识和拼搏精神,不断改变群众精神面貌,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扶贫、扶志、扶智的同步发力。(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韩文甫)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