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视频
2020年4月30日10:00,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新闻发布会。
发布内容:介绍《条例》立法情况以及贯彻实施《条例》有关工作安排。
发布人:
王保存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新民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刘兴彬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文生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吴福民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主持人:
方启雄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主持人 方启雄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为增强社会诚信意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信用监管,提高社会信用水平,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2019年11月29日, 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并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为更好地向社会解读《条例》内容,今天我们邀请到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条例》的制定过程、主要内容以及贯彻实施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保存先生;
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新民先生;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兴彬先生;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文生先生;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春晓先生;
首先,请王新民先生介绍《条例》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
王新民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
一、《条例》的制定过程
省委、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社会信用立法工作。省委将《条例》制定,列入了2019年工作要点。2018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条例》列入了立法调研项目,2019年列入了正式审议项目。由于社会信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属于综合性、全局性的立法,2018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和省发改委、人行郑州中心支行、省司法厅等有关单位领导和同志及相关专家学者联合成立了法规起草工作组。2018年10月,起草工作组在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起草了《条例(草案)》初稿,并下发各市、县、省直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12月,何雄主任和我们一起赴国家发展改革委向连维良副主任就《条例(草案)》起草情况和有关内容作了汇报,连维良副主任听取汇报后,对《条例》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我省立法研究有深度,体现了信用建设的最新进展,从一定程度来讲,就是国家信用法的基础。2019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
一审后,法制委员会会同省发改委及有关专家学者,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对《条例》进行了研究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条例》再次印发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在省人大官方网站和大河网站全文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8月,再次赴国家发展改革委向连主任和财金信用司进行了汇报,国家发改委对修改后的《条例》予以肯定。9月,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
10月11日,省人大常委会向省委常委会汇报了《条例》的有关情况,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同意按程序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11月29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条例》。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共分为九章七十条,设置总则、信用信息的归集整理、信用信息的披露查询、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信用主体的权益保障、信用行业的规范发展、社会信用的环境建设、法律责任和附则等。与现有其他省份社会信用条例相比,《条例》力争在信用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和创新,下面给大家介绍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更加注重综合性信用立法
目前,湖北、上海、河北、浙江等省份已经制定出台了社会信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从名称与内容来看,湖北、河北、浙江为信用信息管理条例,侧重于解决信用信息收集、管理、应用等问题;上海为社会信用条例,属于对社会信用的综合性立法。近年来,从国家和我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来看,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联合奖惩等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已经到了社会信用建设全面提质升级的阶段。因此,为了推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们制定了综合性的《条例》,不仅规范信用信息归集、查询,还增加了信用主体权益保护、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信用环境建设、信用行业发展等内容,以发挥立法对我省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更加注重社会信用信息的统一归集
社会信用信息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对社会信用信息进行归集整理,实现社会信用信息的统一归集,共享共用,破除“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现象,是立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条例》规定,省、省辖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本行政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汇集社会信用信息,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过去现实中有些单位不报送归集信息,这次规定各单位归集的社会信用信息必须报送到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更加注重信用主体的权益保护
信用主体的权益保护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和生命线。《条例》在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方面作了以下规定:一是在制度层面,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安全保护制度,要求社会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安全保密措施,保障公民法人的信用信息安全;二是在操作层面,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采集、加工、使用、传播、买卖、提供或者公开社会信用信息;三是在权利救济层面,保障信用主体知情权、信用修复权等权利,并明确权利救济途径,同时赋予信用主体一年两次免费获取自身社会信用报告的权利;四是在个人信用信息保护层面,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记录、采集、归集、披露、使用信用主体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隐私信息。
在《条例》一审中,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充分保障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避免将一些不适合予以惩戒的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在调研和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不少单位和个人也建议,应当对失信信息的记录、“黑名单”的列入予以严格限定,以防止失信行为认定和信用记录的扩大化。同时,国家发改委也提出防止失信泛化和扩大化。因此,《条例》在第十三条关于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规定中,明确“适用简易程序对自然人作出的行政处罚信息;自然人违法行为轻微,并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行政处罚信息,不向同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报送,不得作为失信联合惩戒的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在第二十七条关于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标准方面,规定“未经依法确认的水电气暖、通讯、有线电视、网络等公共事业以及物业管理欠费信息,不得作为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的依据”。
(四)更加注重依法依规开展信用联合奖惩
信用联合奖惩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运行机制,目前,我省信用联合奖惩的大格局初步建立,但实践中联合奖惩的法律依据不足,设立专章的目的是为实施联合奖惩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条例》对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作了规定,明确了严重失信行为的范围。同时,在吸收国家最新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社会上严重的失信行为,首创性的将严重违背教育和科研诚信的行为,如国家教育考试等作弊、抄袭剽窃他人科研学术成果的行为;通过网络、报刊、信函等方式,诋毁、破坏他人声誉、信誉,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等,认定为严重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
(五)更加注重社会信用的环境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条例》对此作了专章规定:一是强调国家机关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求各级政府、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应当通过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带动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树立和诚信水平的提高;三是规定信用评价、社会信用信息运用、基层信用体系建设等社会信用环境的基础性制度,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特别是针对我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特点,首创性提出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社区、农村等基层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信息记录、采集、归集、报送、查询等制度;四是在全社会弘扬诚信文化、加强诚信宣传等。
(六)更加注重法律责任的可操作性
《条例》对国家机关、具有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组织、群团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和信用服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此外,《条例》全国首次建立了滥用职权认定“黑名单”的惩罚机制,对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将不应当列入“黑名单”的信用主体列入“黑名单”,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明确了法律责任,要求立即从名单中予以移除,给信用主体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造成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保障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另外,《条例》首创对不履行信用承诺的行为明确了法律责任,使违背信用承诺的法律责任与违背承诺的危害后果相适应。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条例》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更好、更准确理解《条例》有所帮助。
主持人 方启雄
谢谢!下面,请省人大王保存副主任讲话。
王保存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去年11月29日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部省级社会信用方面的综合性法规。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目的是更好地推动全社会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刚才,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新民同志向大家介绍了《条例》的起草过程及主要内容,下面,我就贯彻实施好新制定的《条例》,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制定《条例》的重要意义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增强社会诚信意识,营造诚信、公开、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8年,我们顺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时代、新要求,立足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提升社会诚信程度,启动了《条例》的制定工作。《条例》既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又立足河南实际,是一部充分体现河南特色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地方性法规,宣传贯彻实施好这部《条例》对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具有十分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制定《条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部署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的建设任务,开拓了我国传统社会治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而加快推动社会信用立法,正是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基础性、关键性工程。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社会信用方面的法律,因此国务院社会信用主管部门非常希望地方能够先行先试,通过地方立法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我省和贵州省是国家批复的两个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试点省,国务院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对试点省明确提出了制定社会信用地方性法规的要求。我省作为两个试点省之一,亟需加快社会信用的立法步伐。
第二,制定《条例》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食品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失信行为高发频发,合同违约、商业欺诈等现象屡见不鲜,制假贩假现象屡禁不止,以及工程招标弄虚作假、学术论文造假、法院判决不执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此外,就我省而言,与发达省(市)相比,企业融资难、运营成本高、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和创新热情,这就迫切需要推动社会信用立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法治营造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水平和文明程度,以信用建设高质量助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第三,制定《条例》是我省依法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有力推动了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但随着工作的深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法律依据的弊端逐渐显现。当前我省各类信用主体的信用记录仍不够完善,信用信息存在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尚未完全实现,联合惩戒执行难、信息服务业培育滞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缺乏法律、法规的依据。这就需要通过制定符合河南实际的地方性法规,规范信用信息的归集、使用和管理,打破信息壁垒和孤岛,确保失信联合惩戒等制度有法可依。
二、准确把握制定《条例》的指导思想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制定《条例》的指导思想,是做好宣传贯彻工作的必要前提。总体上讲,《条例》在制定过程中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
第一,体现了政治引领。立法工作要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始终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省委常委会将《条例》制定纳入2019年工作要点。省人大常委会对此高度重视,每月向省委报告《条例》进展情况。去年8月,将《条例》(草案)报送省委法规室进行前置审核。针对省委法规室反馈的意见,我们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研究,全部予以吸收采纳。10月11日,省人大常委会向省委常委会汇报了《条例》的有关情况,省委常委会研究同意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谋划、推动和开展立法工作,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第二,体现立法为民。民主立法,就是要求法规能够真正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民主立法,全文公布《条例》(草案),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多次召集相关部门、专家、人大代表、企业和群众代表参加座谈会,并赴省内外调研,深入基层、深入信用服务企业实地查看。通过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将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立法的全过程。
第三,突出问题导向。一部法规制定得好与不好,管不管用、可不可行、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的标准。省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一审以后针对常委会组成人员集中反映的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难题,专门增加了防止失信联合惩戒泛化和扩大化的内容;明确了加强政务诚信以及城市社区、农村等基层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容;增加了违法违规认定“黑名单”的法律责任。这些规定,既符合我省实际,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诉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切实做好《条例》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
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条例》的出台仅仅是起点,要真正发挥出法规本身的作用,关键是要抓好贯彻落实,真正使《条例》落地见效、开花结果。
第一,大力开展《条例》的学习宣传。学习、宣传、普及《条例》知识,是贯彻实施《条例》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各地各部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全省各地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宣传《条例》,让《条例》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通过广泛宣传和系统培训,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准确理解和掌握《条例》内容,扎实推动依法行政,进一步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通过行政服务大厅窗口、政府部门网站、信用门户网站、主流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对《条例》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各界对《条例》的知晓度和认知度。
第二,切实加强《条例》的组织实施。社会信用体系涉及面广,责任大、任务重,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通力配合和协作。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贯彻落实《条例》作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条例》的贯彻实施。省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与《条例》相配套的具体规定,把《条例》中的社会信用信息归集、报送、共享等相关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主体权益保护制度、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政务诚信督导机制等,确保《条例》得到有效落实。
第三,强化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是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高度重视《条例》的贯彻实施,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积极主动地参与《条例》的宣传贯彻活动,适时听取政府、监察委、法检两院关于《条例》执行情况的汇报,并可通过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形式,加强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们,《条例》的制定出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的一项创新性举措。标志着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轨道。我们相信,在全省各级人大、政府的重视下,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一定能够把《条例》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为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力量!
主持人 方启雄
谢谢保存主任!下面是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就本次新闻发布会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按照惯例,请提问前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提问现在开始。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的出台,对加快河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意义重大。请问,发展改革委作为河南省社会信用工作主管部门,下一步在推动《条例》贯彻落实方面有哪些工作安排和打算?请介绍一下。
刘文生
《条例》规定全省县级以上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是社会信用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社会信用建设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省发展改革委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省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将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工作主管部门牵头作用,把宣传和贯彻落实《条例》作为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具体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条例》宣传培训。在宣传方面,组织各地各单位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信用网站、主流媒体网络等,对《条例》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报道,大力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氛围。在培训方面,编印《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释义》,组织《条例》起草成员和专家学者,对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开展专题培训,着力提高依法推进社会信用工作水平。
二是加快信用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在信用信息管理、信用监管、信用奖惩、信用评价、信用修复、信用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快研究制定修订制度和办法。加强基础性、通用性和专业性等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地方信用标准,促进信用建设精准发展。
三是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组织编制《河南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0版)》,制定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归集报送办法。推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合作开放,与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以及其他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全面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
四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在事前信用监管上,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在事中信用监管上,对市场主体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事后信用监管上,加快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依法依规实施失信联合惩戒。
五是保障信用主体权益。研究制定信用主体权益保护制度,建立信用主体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切实保护信用主体的隐私权、知情权、异议权、修复权等。
六是推动信用行业规范发展。研究制定信用服务行业发展规划、支持政策,引导信用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广创新“信用+”产品和服务,推动信用惠民便企。
七是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国家机关自身诚信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行各业、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等积极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活动,普及社会信用知识,褒扬守信典型,弘扬诚信文化。
总之,全省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将以《条例》施行为契机,积极主动履责,敢于担当作为,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切实把《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干在实处,以信用建设高质量服务河南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做出新贡献。
河南日报记者
交通运输行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我们了解到,2019年,河南被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第一批“信用交通省”建设典型省份称号。请问,河南是如何推动“信用交通省”建设工作的,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兴彬
2017年,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信用交通省”创建工作。两年多来,我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省有关工作部署,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归集共享信用数据,加强信用信息应用,厚植厚培诚信文化,“信用交通省”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19年9月,在全国“信用交通省”创建阶段总结暨现场观摩交流会上,我省被评为国家第一批四个“信用交通省”典型省份。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信用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会同省发改委印发创建实施方案,成立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工作台账,召开专题例会,完善重点领域信用制度体系,打造了全省一盘棋、行业齐参与的整体工作格局。
信用信息归集持续加强。建成省级交通运输信用信息系统,累计归集行政许可信息14.9万余条、行政处罚信息15万余条,共享至“信用河南”、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和全国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通“信用交通﹒河南”网站,累计发布信息近30万条,成为行业信用信息公开的“主窗口”。
信用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持续开展公路建设、道路运输、水运工程建设领域年度信用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在工程建设领域,对信用评价高的投标人给予增加投标标段和中标标段数量、减免保证金等激励措施;对信用评价低的,对其投标活动依法予以限制。今年以来,在我省高速公路施工招标项目中,18家AA级企业享受了增加投标标段等激励政策。在治超领域,新出台的《河南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中纳入了信用监管内容,并根据货运车辆、从业人员、运输企业违法行为的次数、程度等建立信用档案,实行黄红黑三牌管理,累计向交通运输部报送严重违法失信超限超载运输当事人信息487条,并联合有关部门从限制参与政府采购、限制享受优惠性政策等26个方面实施联合惩戒。实施信用治超以来,全省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超限超载率明显下降。我厅“以信用监管推进超限超载治理工作”成功入选2018年河南省十大信用典型案例。
诚信文化宣传广泛开展。聚焦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每年组织开展“信用交通宣传月”“诚信兴商宣传月”“诚信春运”等主题活动,会同省发改委开展交通出行领域失信治理,营造了“学信用、懂信用、用信用、守信用”的行业诚信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在总结“信用交通省”创建经验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规定和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信用交通省”建设,在成规模、出实招、见实效上下功夫,推动我省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去年12月份,国家公布了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区)名单,郑州名列其中。请问,目前,郑州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成效如何?另外,下一步,郑州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贯彻落实好《条例》?
王春晓
自2016年4月参加第二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中央、省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主动作为,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符合郑州市情、体现郑州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格局。在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2017年、2018年均获得城市信用工作创新奖,2019年《诚信商鼎分文明郑能量》荣获“最佳传播效果奖”、《小信的美好生活》荣获“最佳动画片奖”。2019年8月,郑州市正式获批国家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目前,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中位列第10名。
在建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方面,郑州市着力夯实社会信用建设根基,一是以制度建设为先导,相继出台《郑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等制度,构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骨架”,有效支撑“信用郑州”建设。二是强化信用平台建设和应用,市信用平台在全市政务云平台上完成部署,嵌入政务服务审批系统,形成互联互通的共享机制,目前共归集信息21.8亿余条,“双公示”信息78.4万余条;三是推动行业分类分级监管,环保、食品药品、电子商务等20多个部门出台信用分级管理制度,初步构建了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四是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全面推行信用核查,线上线下申请核查达上万次。
郑州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不断创新“信用郑州”发展模式,用信用管理规范政府投资全链条,修订《郑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成为全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领域信用建设的先行者;推进“信易+”项目应用落地,探索创新“信易批”“信易创业”等应用场景;上线个人信用积分“商鼎分”,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开通信易租、信易医、信易游等各类激励应用场景,郑州与南京、杭州、武汉、苏州五个城市建立个人守信联合激励城市合作机制。
2020年疫情防控以来,郑州市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会信用相关政策的通知》,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我市社会信用相关政策进行明确;积极开展“信易保”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突出信用激励和关怀,坚持信用的正向引导,充分发挥社会信用政策对防疫工作的支持作用。
下一步,郑州市将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新起点,在省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打造“诚信郑州”为目标,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按照国家、省发展改革委工作部署,进一步创新事前、加强事中、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加快出台《郑州市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务实推进信用承诺、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等监管措施扎实落地。
(二)继续加强联合奖惩机制系统建设。继续推广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各类信用产品,推进联合奖惩系统嵌入部门业务系统,形成联合奖惩自动化、常态化机制。
(三)继续推进“大数据+信用”、“信易+”应用创新。推进“大数据+信用”监管理念,推进医疗健康、家政服务等领域信用建设,推动公共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继续创新“信易+”应用场景,拓展社会化、市场化守信激励措施,实现信用惠民便企。
(四)引入“信用园区”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以“信用园区”管理服务公共平台为依托,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完善信用评价体系,转变园区政府治理体系,广泛对接社会信用资源,开拓信用促进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五)推动信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重点推进“信用+金融”,突出做好“信易贷”工作,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设立“信易贷”风险缓释基金或风险补偿金,创新违约风险处置机制,有效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助推国家示范中心城市的建设。
主持人 方启雄
大家都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难求发展;社会无信,人人自危;政府无信,权威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加大对诚实守信主体激励和对严重失信主体惩戒力度,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和社会风尚。
近年来,我省社会信用工作在法规制度体系、奖惩运行机制、信用平台系统建设、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行业发展、社会信用环境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的出台,既是对国家信用体系制度改革战略性任务的落实,也是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全省的社会信用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法制保障,而且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希望各级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全面深入解读宣传《条例》,提高社会各界对《条例》的知晓度和认知度,讲好诚信河南故事,让守信者处处受益,使失信者寸步难行,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知信、用信、守信”的浓厚氛围,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以实际行动加快推进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做出贡献。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再见。
责任编辑:银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