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刘云)
乡村发展具有外源性、后发性,是城市先进要素溢出带动的结果,是城镇化工业化进入较高阶段的产物。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难点很多,但最根本的约束是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即城市向乡村“溢出”的能量少,对农业农村的带动能力不足。受此影响,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大的难题,是乡村还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乡村的人口会转移到什么程度,乡村产业将会有一个怎样的呈现,哪些村庄会萎缩消亡,哪些村庄会存续发展,城镇化任务完成之后乡村地区的人口会集聚到什么地方,我们还很难判断。如果我们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初期没有做出应有的预判,按乡村的现有形态去规划实施,均衡地在每个村庄配置公共产品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但如果乡村的公共产品不能均衡配置,又有失公允,不符合有效改善民生的现实要求。根据乡村人口和产业演变的趋势和方向,建议在中近期以“镇”和少数重点村为重点进行规划和建设。
从乡村产业发展的走势看,小城镇将成为一个近农产业的载体。随着农业规模化、企业化水平的提高,传统上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生产环节会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涉农部门,其中与农业农村关联度比较高的产业,会集中分布在乡村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围绕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新需要,结合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镇为依托,大力发展近距离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和加工业,完善乡村便农便民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初加工体系,将会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不仅如此,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城市居民对多功能农业农村发展产生新的需求,也会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增量。乡村之所以为乡村,与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拥有生态绿色资源和农业景观,立足于乡村特有的农业资源、自然风光、乡土文化等,以小城镇为依托,高质量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性的消费需求,也将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从人口流动的趋势看,小城镇人口载体功能将会得到强化。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农业从业人员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整个乡村人口却保持相对稳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农业分工程度的提高,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越来越少,为农业服务的非农人口越来越多。从近年来河南农村转移人口流动的趋势看,全省农村转移人口是以省内转移为主,并逐步形成以县内转移为主的结构,县内转移人口占比持续增加,由2007年的45%增加到2018年的60%。把握并顺应这一趋势,按照产业发展的布局和趋势,促进农村人口分工分业,推动人口在县城和小城镇集聚落户,加快满足农村人口就地就近非农化市民化的需求,将会成为小城镇的一个重要功能。
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镇相对于村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镇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部分村庄会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走向萎缩或消亡,而相对于村庄,小城镇规模比较大,能够形成起码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我省现在有1800个小城镇(乡级镇)和4.6万个行政村,镇均25个行政村。顺应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势,以“镇”为重点,以服务农业农民生产生活和城市居民释放乡愁康健养老为导向,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为手段,引导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在县级城市或小城镇布局、改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完善配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完善的服务类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也应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把具有成长性的村庄纳入重点建设的范围。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村庄作为农业的空间载体无疑会走向衰落,但是考虑到我国前半程城镇化的不完全性,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村庄规模固然会逐渐收缩,但仍然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生活其中,绝大多数村庄仍会存续。从保民生和谋发展的双重要求出发,应为现有的村庄进行分类施策。其中,对于绝大多数常住人口数量大大低于户籍人口数量、处于萎缩过程中的普通村庄,要按照底线思维和“保运转”的要求,配备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主要依托村庄周边的“镇”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服务,形成以镇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服务圈;对于那些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发展势头比较好,极具成长性的少数村庄,要进行有效识别,并综合考虑村镇布局,纳入重点建设的范畴。
责任编辑:赵檬